论构建新疆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法治保障
2020-07-04王晓璐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法治保障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具有的重要意义,论证了法治视域下构建新疆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运用法治手段保障新疆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建设的路径: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加强社区法治环境建设;注重各民族合法权益保障。
【关键词】 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法治保障;新疆各民族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关系的融洽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谐的民族关系需要打破不同民族之间不沟通、不交流甚至民族歧视的状况,形成从空间到精神的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依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的“建设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促进民族交往、推进民族团结提供了明智的路径选择。
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外在形式是各民族在居住格局上的融合,其精神内核在于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实现相互认同,建立融洽的民族关系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互嵌式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即能建立起来,需要多方的参与及努力,同时需要一定时间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法律制度的规范和指引,没有管理者秉承法治的精神,难免会走入误区,甚至由于错误的行为激化民族矛盾而适得其反。因此,为了使“互嵌式”这一具有创新精神并与新疆长治久安目标紧密契合的制度不至于在制度选择中逐渐削弱并走向停滞,必须通过法治手段来保障。
一、法治保障对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新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政治责任,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这与法治的特征与作用不谋而合,法治的特点即在于相信制度的作用胜过人的作用,制定良好的法律能够确保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按照规则行为,从而确保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因此“互嵌式”的长治之业同样需要法治保驾护航。“互嵌式”治理法治化也是法治新疆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实现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政策与民族关系密切相关。宏观层面所设定的政治格局与权力分配体制确定并制约着微观层面族群个体之间的交往范围与深度。[1]法律政策如果注重对各民族权益的保障、注重民族的沟通与交流、注重引导政府部门对民族关系的重视,就能够将民族关系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引导。如果法律政策强调民族间的隔离、不平等、歧视,那么必然会使民族关系日益恶化、形成相互间的对立关系。民族“互嵌式”格局建立的目的即在于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并最终实现民族团结,制定科学的法律政策能够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
在构建新疆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过程中,离不开法治思维。在互嵌式治理过程中政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明确权责清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够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的互嵌式社区治理、丰富的社区活动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从各民族的切身利益出发,灵活运用习惯法化解纠纷、解决矛盾,能够促进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间的和谐相处、加深对政府的信任、增强集体归属感。
二、法治视域下构建新疆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面临的问题
1、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法治最基本的前提是有法可依,通过法律制度一方面规范公民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给政府明确的行为准则,没有法律制度的指引和约束,政府的行为就有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目前宪法和法律中的一些规定,可以用来指导互嵌式治理工作的开展,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权力。但这是一些适用于全国的一般性规定,具体到不同的地区、面对不同的民族时,我们如何将这些制度落在实处还需要当地人大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目前新疆南疆部分地区已着手开展“互嵌式”的相关工作,兵团一些少数民族连的家庭整体迁移至汉族连队,具体按照什么程序组织迁移,如何确保迁移过程中人身、财产不受侵犯,如何确保迁移之后的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还未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在新疆城镇化过程中以及对于由疆内迁往内地的少数民族,他们远离家乡更易因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问题而无法融入城市,如果没有法律保障其合法权益,对他们的生活、心理进行正确的疏导,则会由于生存环境的边缘化而产生对社会的负面情绪,甚至受分裂思想、恐怖主义的挑唆而做出危害社会的极端行为。关于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散见于一些法律规定当中,例如《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加之“互嵌式”的进一步推进,有必要对散居少数民族问题进行专门立法。
2、法治意识较为薄弱
受制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语言不通、教育水平落后、法制宣传滞后等因素,新疆尤其是农村的少数民族群众法治意识普遍薄弱,加大了“互嵌式”构建的难度。法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各民族都能做到遵守法律、信仰法律、服从法律,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作为共识,就能够自觉地用社会道德和法律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实现各民族的和谐相处。法治意识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和法律不仅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事实上也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念,对宪法和法律的了解与认同,是对中华民族统一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的认同,法治意识淡薄不利于国家认同感的建立,进而阻碍民族间的交往交融交流。
此外,面对不同民族的不同利益诉求,法律的功能即在于通过双方共同认可的方式,用理性而平和的方式去解决纠纷。而民众缺乏法治意识,则可能在面对纠纷时采用非理性的甚至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会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法治环境的构建。
3、“互嵌式”治理主体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治理”不同于“管理”,“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治理”則是多方参与,政府的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自治组织、普通公民等的多元主体参与优势。“互嵌式”治理也应当是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目前新疆地区社区居委会中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的人数较少,能够掌握相关法律,政策和多民族社区工作方式方法、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满足多民族社区需要的专业社区工作者更是缺少。[2]
三、运用法治手段保障新疆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建设的路径
从美国、新加坡等其他多民族国家在调控民族关系方面的经验可以得出的启示是,运用法治手段推进民族平等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十分必要。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多元、共生、和谐的民族居住格局和民族关系,这个目的的达成必须通过法治的方式实现。
1、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由于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民族隔离会导致相互之间的误解从而引发矛盾冲突。通过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打破民族之间的藩篱,才能实现民族平等、和谐、发展繁荣。因此,需要通过法律及政策法规实现民族互嵌。
相关法律规定的内容应当注重保护“文化多元”和“政治一体”,互嵌式格局不是对各民族不同风俗和信仰的强行统一,而应当是尊重多元前提下的相互理解、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种“多元”应当是文化上的多元,同时保证在政治诉求上的统一。因此,尊重多元文化应当把握一个合理的界线,防止民族主义思想被纵容,甚至让“三股势力”钻了空子。从多方面加强国家认同方面的工作,通过这种认同感的建立使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增强公民法治意识
民族隔阂的产生与观念的固化有关,即只认可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对于其他一切民族和信仰持排斥的态度,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可以打破固化的观念。法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对于社会行为的判断标准,拥有相同的法治理念才能够用同样的行为准则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容易使不同民族在社会交往中明确自己能够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对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都有所预期,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多方的努力,法治宣传效果、宗教活动场所的依法管理情况、宗教人士的遵法行为、政府工作人员的遵法行为、党政干部的法律约束、法律解决纠纷的实际效果、法律的实施情况、严格执法情况、审判公开情况以及腐败治理情况等都会对少数民族公民法律信仰的坚定程度、法治程序意识的形成或提升产生正向影响。[3]
3、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把民族工作纳入法治轨道”,[4]是党中央对民族自治地区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必然要求。政府依法行政才能够保证各民族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从而相信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会对其他民族有防御和抵触的情绪,心理上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这对于各民族敞开心扉交往交流具有重要的制度保障意义。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我们应当尊重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但是在涉及法律问题时,应当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涉及到民族关系这一敏感问题就回避,甚至走极端,或者放纵犯罪行为的发生、置之不理。例如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的偷窃行为听之任之;或者相反,禁止一些少数民族进入某一地区居住、禁止进入一些学校上学,这些行为不但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反而会激化矛盾。
4、加强社区法治环境建设
社区是组成社会的重要单元,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的前提是构建嵌入式社区环境。我们通常从民族关系来考虑嵌入式社区的建设,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做基础,嵌入式社区会因为管理失序、矛盾众多而无法长期运转。
嵌入式社区法治环境建设需要多方参与,立法机关应当根据嵌入式社区的多民族混居的特点制定社区治理的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依法对社区进行适当的监督管理,引导居委会、宗教人士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调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当中。
无论是居民自治、开展社区法治宣传、法律援助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持。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当提供社区民族工作专项资金支持。[5]资金具体如何使用、由谁监督应当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保证经费被充分地利用。
5、注重各民族合法权益的保障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少数族群在社会进步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从而凭实力而不是凭“优惠政策”真正实现与其他族群之间的平等,社会中的族群矛盾才会真正得到消除。[6]各民族“实力”的增强,建立在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之上。民族互嵌式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如果不给予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保护这一问题足够的重视,很容易使各民族的权益受到忽视和伤害,不但不能促进民族团结反而激化民族矛盾,因此,我们在推进嵌入式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强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对各民族权益的保障。
经济权利方面,如果为了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而进行拆迁,应当按照法定程序拆迁并给与被拆迁户合理的补偿。由于政府组织的少数民族政策性人口迁移而影响工作的,应当为各民族的群众重新安排适合的工作。将各民族发展纳入到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建立适当比例的符合当地民族素质和技能的工厂、企业。文化权利方面,在对中华文化进行宣传、树立国家认同感的同时,互嵌式社区中的不同民族应当互相尊重彼此之间的民族文化差异。定期组织一些符合居民喜好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文化交流、娱乐活动的场所,例如老年人活动室、图书借阅室、小区内配备基本的健身器材。受教育权方面,对于为了民族互嵌式格局的建立而组织的少数民族政策性人口迁移,在安置居住的同时应当安排被安置户的未成年子女上学,对于已超过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有意愿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的青年,政府应当安排其在离家较近的职业技术学校就学,并给与一定的学费、生活方面的补贴。
【注 释】
[1] [6]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97. 413.
[2] 魏冰.互嵌式治理:新疆多民族互嵌社会建设的有效选择[J].西北师大学报,2016(01).
[3] 孟威.少数民族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机制研究——基于新疆某市的实证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7(17).
[4] 国家民委.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N].中国民族报,2011-08-12.
[5] 赵中原.如何用法治保障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6-08-26.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新疆南疆建立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可能与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17(01).
[2] 李俊清,卢小平.城镇化与新疆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4).
[3] 胡蓉蓉,艾恒平.关于新疆构建“嵌入式”多民族居住社区的法治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5(34).
[4] 姜禾.新疆和田市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实践与启示[J].管理观察,2015(16).
[5] 郝亚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03).
[6] 魏冰.互嵌式治理:新疆多民族互嵌社区建设的有效选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01).
[7]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王晓璐(1990.02—),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