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红色景区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2020-07-04朱琨
朱琨
摘要:红色景区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中国红色传统的使命,也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第二课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景区对旅游人才有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人才时,要以红色景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托,通过产教融合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建立高校景区长效合作机制,构建高校景区协同育人圏层模式,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校 红色景区 协同育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130-02
高职院校是行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德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前提和关键。高职院校应把红色景区作为德育的第二课堂,以红色景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与景区协同进行人才培养,使旅游人才更具文化性,并能在工作中积极传播红色文化。
一、旅游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
文旅融合背景下,市场对旅游人才有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掌握景区的导游词,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为游客提供更有温度和深度的服务;要求其政治思想觉悟高,知识储备丰厚,讲解服务能力强,示范带头效果好、社会影响力大。因此,红色景区的旅游人才素质亟待提升。高职院校要摆脱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和旅游策划技能,使其德才兼具,文化与技能双丰收。在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红色文化+旅游”的形式构建教学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
二、高职院校红色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活动,在创新与实践中探索出“实践锻炼法”“旅游体验法”,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摆脱了传统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文艺产品、旅游景点、纪念活动、新媒体、课堂教育等载体进行。通过影视剧或歌曲等形式传承红色文化,感染力强,但吸引力不足;而红色故居、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直观性和真实性强,但组织有难度;视频或网游是学生喜爱的载体,但市场推广有难度;通过建党建军等节日进行红色文化传承,具备一定的群体性,但创新性不足;思政、历史课堂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但学生接受较被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与技能同步提升,通过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将红色文化传承拓展到其他专业教育中。通过文化与旅游结合,改变文化传承的单一性,在取长补短的同时,构建校企融合的红色文化传承新路径。
三、高校与红色景区的协同育人路径
1.通过产教融合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
首先,虚实结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以文化为依托,以旅游技能为核心,开启育人新模式。第一,要加强红色文化与旅游技能的黏合度,使学生明白深入了解红色精神是做好讲解和旅游服务的前提,只有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才能继承和传播中国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第二,要借助校企合作,将红色景区的优秀讲解员请到学校讲解红色文化,传授工作经验,学生在假期到红色景区实习,与讲解员建立师徒关系。第三,校企间举办红歌大赛、红色旅游摄影大赛、红色纪念品设计大赛等,渲染红色文化氛围,实现学校与红色景区协同育人。
其次,以赛促教。红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景区承载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红色景区的教育价值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之上的,是革命精神的延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比赛促进教学改革。如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大赛,使学生在故事中感受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比赛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思想教育完美结合,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增设了渠道。通过参与比赛,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理想和信念也更坚定。
再次,产品设计。让学生参与景区的产品设计,使课堂与历史更贴近,促进人文精神的回归。如2018年第八届“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的作品,不仅涉及景区范围非常广,作品也富有创意,令人欣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产品设计比赛,既能深入挖掘紅色景区资源,探究景区红色文化内涵,又能在实践中感受爱国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红色景区产品设计比赛促进了红色景区资源的开发,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宣传,带动文旅融合,激活红色旅游市场活力,同时提高了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2.建立高校景区长效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要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就要让企业参与制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与企业形成共同体。高职院校要与红色景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根据红色景区的人才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红色文化素养。红色景区管理人员可参与学生的考核,并对考核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助金,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邀请红色景区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或到校讲座,使学生了解景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与景区的有效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红色文化素养,并提升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与红色景区相关的选修课程,并设立校内实训基地,通过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为红色景区的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与红色景区一起对课程、实践、学生培养等进行框架设计,通过合理的机制、规范的课程、有效的管理、共享的师资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景区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促进了红色文化在校园内生根,在学生的心中发芽,又为学生提供了解市场需求和适应市场发展的机会,实现高职院校与红色景区的有效互动与联合。
3.构建高校景区协同育人圏层模式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校内红色生态圈。学生入校后,通过课程学习和社团活动,将形成自己的朋友圈。以学生为中心,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朋友圈,使大家在日常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实现高校景区协同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其次,以红色研学为依托,构建校际红色生态圈。在资源共享理念的引导下,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借助红色研学的网络与实践基地,吸引其他兄弟院校的学生参观、考察,以形成校际红色生态圈。在校际间的红色研学活动中,学校之间的资源实现了有效共享,在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基础上也实现了资源的扩充,使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红色文化和旅游设计内涵。
再次,以校企融合为核心,构建校企红色生态圈。学校与红色景区管理企业要协同育人,创建长期合作关系。景区定期委派专家到校讲课,学生在假期到景区实践。专家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方案,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学校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三、结语
高校与红色旅游景区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可以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以景区人才需求为依托,突破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承困境,使学生在景区感受红色文化,并成为红色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播者。高校与红色景区从课程设计、学生遴选、技能培养等方面入手,共同搭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以师资共享为核心的人才共建体系,为红色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提供了土壤,为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目前,高校与景区协同育人模式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随着时代的变化完善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景区的双重主体,构建协同育人双效模式,实现高校与红色景区的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1]许萍.高校与红色旅游景区协同育人模式分析[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32(2):47-49.
[2]黄永林.黄冈红色文化资源特质与文化产业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2):48-52.
[3]周金堂.把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J].党建研究,2017(5):46-48.
[4]南楠.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及对策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7(2):82-88.
[5]“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N].中国旅游报,2016-12-27(2).
[6]辛旅.以“五个突出”打造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N].中国旅游报,2018-12-14(6).
[7]戴彪.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评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8(6):124.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