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合法性:论老子对“礼”的看法

2020-07-04易文杰

现代交际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老子

易文杰

摘要:在惯常的视域之中,“礼”常常被指认为独属于儒家的理念,这不免遮蔽了先秦诸子的丰富性。探析老子的“礼”观念,试论其对“礼”的看法,并从中挖掘传统的思想财富。在三代“礼治”“礼乐文化”等观念建构“政治合法性”的深远影响下,在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诸侯征伐的历史背景下,“礼”是老子用于回应时代传统、在否思中重建“政治合法性”与“政治秩序”的重要哲学概念,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

关键词:礼学 老子 政治合法性 政治秩序

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116-02

“礼”是先秦诸子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我们所熟知的孔子,通过赓续与创造性转化“礼”传统,延续正统一脉,试图重建政治秩序,批判继承了“三代之礼”的礼学观念,并将其天命神学创造性地转化为百姓日用之“礼”,普及推广,用于整合社会政治秩序。老子以“仁”充实“礼”,赋予“礼”内在的心性根基,使“礼”不至于流于荒芜空疏。而老子的“礼”观念与孔子的也并非彻底地不同:老子在建构“道治”理念,以重塑政治合法性时,不可回避对“礼”的否思,并不自觉地肯定着“礼”的部分成分,追求回归本真的“礼”。

一、从“礼治”到“礼崩乐坏”:先秦诸子论“礼”的历史背景

《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西周末以前时代,“礼”既是宗教性的存在,即神人沟通的仪式,又是日常的存在,即人人交往的范式;也是政治性的存在,代表着世俗的权力与等级。简而言之,“三代之礼”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属于政治神学的范畴。三代之治通常被称为礼治,“礼”的“为政天下”、构建“政治合法性”的功能非常明显。

然而,在西周末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礼”作为王朝统一的神圣依据遭到严重挑战,乃至衰落。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文明的成长,在于少数杰出人物对“挑战”的“应战”。在三代“礼治”“礼乐文化”等观念建构“政治合法性”的深远影响下,以及春秋以降“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礼”是先秦诸子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它不仅是今人指认为仪礼的部分,而且概括了“当时宗法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

二、否思、不自觉肯定与追求本真:老子与孔子的“礼”观念的异同

老子与孔子问题意识不同,对“礼”的看法也不同,在提出自己与的新观念并建构政治合法性的同时,也不免要反省与否思“三代之礼”。

不同于孔子“复礼”主张的是,老子将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原因归结为“三代之礼”,并否定礼治,以道治取代礼治,“清虚以自守,卑若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汉书·艺文志》)。老子认为,三代的礼治是道治失落之后的产物,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与合法性的失落。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对“礼”的否思俯拾皆是,如“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

老子在否思“三代之礼”时,将“道”作为建基时代政治合法性的核心概念,但也没有完全否定“礼”,其思想的深层结构中也隐藏着“礼”的影子:

1.“礼制”的核心

老子的“道治”依赖于天子、诸侯王,承认其存在的合法性,甚至把“道治”的希望寄托在天子、诸侯王身上,实际上又是肯定了“礼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与孔子有着微妙的相同点,所谓“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第三十九章》)。陆建华教授指出,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与政治原因。从政治层面说,天子与诸侯王是政治力量的代表,以其为实践“道治”这一政治术的主体有其现实依据,“整本《老子》几乎不见直接批评天子、诸侯王合理的文字”。从理论层面说,老子本人深知“礼”的利弊,这给老子否思“礼”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也给老子批评礼造成了某些限制,使他很难完全超越礼来批驳礼,使他对礼的某些内容、某些方面有所肯定并加以不自觉地利用”。

2.追求回归本真的“礼”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在礼崩乐坏之际深刻否思了繁文缛节的“三代之礼”,但其仍然追求回归本真的“礼”,“质真若渝”的“礼”,具有“忠信”品质的“礼”。所谓“老庄道家抨击儒家的礼学,其直接的目标,却是为了宣扬自家所能乐受的礼,非礼之礼,是谓大礼”。《韩非子·解老》云:“礼繁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老子反对那种繁文缛节的礼式,认为这反而扭曲了人心情性;礼的本质应该汇通人素朴的心灵,并批判“今為礼者”。唐代学者陆希声在《道德真经传》中,对《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作了以下的注释:“寻流还原,去末归本,正礼义以反仁德,用有名而体无名,则自然之道不远而复矣。”老子反对的是那种形式化的“礼”,而追求回归真淳的“礼”。实际上,老子和孔子在祭祀之礼上观点基本相同,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总而言之,老子对“礼”的看法,在重建先秦政治合法性的路径探索中,呈现着与孔子有所异同的多重面向:否思“三代之礼”与孔子的“复礼”主张,极力反对作为形式化的礼,“批判异化运行的礼”,但又主张追求回归本真、复归真淳的“礼”。反对“礼治”,推崇“道治”;但在推崇“道治”的同时,又认为“道”的实现不自觉地依赖君主,微妙地肯定了礼制的核心部分,与孔子相同。“道”和“礼”异曲同工之处在于追求一种政治秩序,同道殊途,都赞同祭祀之礼。

三、结语

哲人老子对“礼”的看法也不是完全与孔子泾渭分明的,而其对“礼”看法的独特之处,也有许多值得当代诠释的旨趣:否思“三代之礼”与孔子的“复礼”主张,极力反对作为形式化的礼,但又主张追求回归本真、复归真淳的礼,和孔子一样都赞同祭祀之礼,“道”和“礼”异曲同工之处在于追求一种政治秩序,同道殊途。倘若在今日徜若继续延续“五四”的某种“激进”路径,将“礼”单纯视为本本、教条、吃人的“礼教”,不免显得粗疏。“礼”不仅是后世道学家温情脉脉的面纱,更有着丰富的面向及可以“创造性转化”的价值。在今日,对于文明而言,“礼仪之邦”可谓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陆建华.先秦诸子礼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0]陈鼓应.先秦道家之礼观[J].中国文化研究,2000(2):1-11+145.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因何成了第一人称
安居乐业
柔可克刚
漫画
漫画
漫画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