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英汉书面语中句子成分的用词选择

2020-07-04王猛

现代交际 2020年10期
关键词:汉语英语

王猛

摘要:不同语言,其句子成分用词各有不同。通过比较汉语和英语的书面语发现,汉语句中的主语成分较多选择有灵主语用词,即人或人类组织;而英语句中的主语成分除了选择有灵主语外,也多选择事物、抽象概念或工具等无灵主语;另外,汉语中的动作含义多选择动词来表现,而英语中谓语之外的动作需要用非谓语动词、动作名词、介词或副词等来表现。

关键词:英语 汉语 成分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060-02

由于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英汉语在传递相同信息时表达的方式往往有很大差异。为达到结构严谨、言简意赅的目的,英语书面语常用不能发出动作的事物、抽象概念、时间、地点、原因或工具来做主语,而汉语常使用人或人类的组织形式,即能直接或间接发出动作的词语来做主语;因此,同样的概念在英语和汉语句中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一、无灵主语与有灵主语

英汉语句子结构分析从句子成分分析法发展到层次分析法,从层次分析法发展到变换分析法,是英汉两种语言句子结构研究的深化。[1]为达到结构严谨、言简意赅的目的,英语书面语常用不能发出动作的事物、抽象概念、时间、地点、原因或工具来做主语,即无灵主语;而汉语的主语常使用人或人类的组织形式,即能直接或间接发出动作的词语来做主语;因此,同样的概念在用英语表达时,常需要在无灵主语的英语句中另寻动作的发出者来做汉语的主语,并使原来的主语作出相应的变化。在对比中可找出一些规律,如将英语中名词化的动词变成汉语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将英语中表达时间、地点、原因或工具的主语在汉语中改写成状语。另外,比较英汉句子会发现,英语强调严格意义上的主谓对应,如“Teachers teach English at the school”,因为教的动作是教师发出来的,所以主语要选择老师;但汉语的表达可以直接说成“那所学校教英语”,这是因为汉语中句子的主语并非一定是谓语动作的执行者,只要听或看的人能理解,那么这样的汉语表达就是可以接受的。在英语中,若不强调动作的发出者,常常使用被动语态,如“English is taught at the school”。在英语的被动语态中,主语是事物名词;而汉语中的被动句使用频率要远低于英语,因此英语的被动语态在改用汉语表达时,常常使用有灵主语,如上面的“学校”。需要注意的是,有灵主语并非一定指人,也可以指人类组织,即人类建立起来的能行使人的动作的机构或团体。下面通过几组例子来比较英汉句子表达的差异:

例1: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al to Thomas Jefferson.

托马斯·杰弗逊对美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英语中使用了非灵主语,具体来说是用了抽象名词作主语,在改写成汉语时,将英语中人的概念Thomas Jefferson放到了主語的位置上,其他成分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例2:His tiredness determined him to leave his job.

他疲惫不堪,因此放弃了他的工作。

英语表达中以抽象名词tiredness为主语,但在汉语表达中将英语中人的概念“他”放到了主语的位置上,这种方式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3:His determination for survival made it impossible for him to give up.

他决心活下去,绝不会放弃。

英语中主语为抽象名词determination,汉语中改用“他”为主语,原抽象名词是动词determine变化而来,用汉语表达时将英语中的名词直接改成动词。

二、英汉动词的使用差别

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在一个简单句中,有且只能有一个动词;但是在汉语中可以有任意多的动词。这种情况导致在英语中除了谓语动词外,其他成分要尽可能地“化动为静”,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践。

一是用非谓语动词(包括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然后在成分的内部体现非谓语动词的动作含义,同时可以支配该成分内部的宾语,并添加定语或状语等修饰语。这也是在英语写作中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而在汉语中不存在非谓语动词的根本原因。

二是使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就是将动词的形式变成名词的形式,这样就可以既充当谓语以外的成分,又保留了动作的含义,原来动作的宾语往往变成了名词的后置定语,如I decide to go abroad so I study English a lot.My decision of going abroad makes me study English.第一句中的动词decide变成了第二句中的decision,而decide的宾语“to go abroad”随着decide变成名词成了后置定语,由of来连接,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典型的变化。另外,在动词变成名词时,先是不可数的抽象名词,含义与动词含义相同,如attract(动词),attraction(名词),attraction的第一个意思是“吸引”,这与动词attract含义相同,后来慢慢才引申出“吸引人的地方”等含义,如“景点”,这种变化叫做抽象名词的具体化。但是,动词在变成名词时,最常用的还是抽象名词,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英语中的主语是抽象名词,尤其是当动作变成的名词后有介词短语引导的后置定语,在含义上是原动作的宾语,在用汉语表达时,往往需要将这类名词再还原为动词。

例4:The realization of the plan will enhance the welfare of people.

实现这个计划,人们会享有更好的福利。

realization,它是由动词realize名词化而来的,句中的介词短语“of the plan”形式上是realization的后置定语,但含义上是该动作的宾语,因此在用汉语表达时,改成了动宾结构。由于英语中没有指出动作的发出者,因此汉语采用了无主句的表达方式。

例5:The sight of the picture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看到那张照片,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同上,名词sight由动词see变化而来,后面的“of the picture”形式上是后置定语,实际上是“看”这个动作的宾语,在用汉语表达时,又改成了动宾结构。因为前后的动作发出者都是“我”,所以将前面的主语省略了,当然也可以说成“当我看到那张照片”,只是这样表达比较啰嗦,从这个例子中也能看出汉语的动和英语的静。

三、汉译英中汉语“多动症”的处理方式

汉语句中常常出现多个动词,在译成英语句子时,常出现多谓语动词的情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避免英语的表达错误。

(1)将汉语的动词转化为英语的非谓语动词,如不定式、分词或动名词。

(2)将汉语的动词转化为英语句中的从句或并列句。

(3)将汉语的动词转化为英语中有动作含义的名词。

(4)将汉语的动作含义词转化为英语中的介词、介词短语、形容词或副词。

例6:从事文秘、销售或其他低收入工作的女性通常工作到很晚的时间,并且经常轮班。

Women in clerical,sales,or other low-paying jobs participate disproportionately in working late and graveyard shifts.

汉语中动词“从事”被译成介词in,汉语中动词“工作”被译成非谓语动词中的现在分词working,汉语中动词“轮班”被翻译成英语中具有动作含义的shifts。

例7:越来越多的有孩子的双亲家庭正成为双收入家庭,从而产生了更多的轮班夫妇。

Married-couple households with children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dual-earner households,generating more split-shift couples.

漢语中动词“有”被译成介词with,汉语中动词“产生”被译成非谓语动词中的现在分词generating。

例8:不过,学龄儿童可能从父母不规范的工作时间中获益,因为父(母)在其上学前或放学后在家的可能性会增加。

School-aged children,however,may benefit from parents nonstandard work schedules because of the likelihood that a parent will be home before or after school.

汉语中动词“上学前”和“放学后”在英语中被翻译成介词短语“before or after school”,汉语中动词“增加”被译成非谓语动词中的过去分词increased。

例9:在不规范时间工作的家庭意味着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吃正餐的时间更少,但是在一起吃早餐的时间会增加。

Nonstandard working hours mean families spend less time together for diner but more time together for breakfast.

汉语中动词“工作”被译成非谓语动词中的现在分词working,汉语中动词“聚在”被译成副词together,汉语中动词“吃正餐”被译成介词短语“for diner”,汉语中动词“增加”被译成形容词more。

四、结语

一方面,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与其各自的文化、逻辑思维、生活方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语法是隐性的,重意合;而英语语法是显性的,重形合。因此,英汉在语义和句法特征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比较与分析英语和汉语在语法成分方面的显著差异,对英语写作、翻译研究与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汉语英语
学汉语
韩国语 "V+ " 与汉语"V+死了"对比研究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追剧宅女教汉语
玩转2017年高考英语中的“熟词僻义”
汉语与拼音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