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伯族贝伦舞分类再探

2020-07-04关辛苗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6期
关键词:锡伯族分类

【摘要】贝伦舞是新疆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精髓,也是新疆民间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贝伦舞种类多样,在多元文化中始终保持着民族个性,二百多年来与周边多民族的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态。如今,贝伦舞作为一种民间文艺活动,表达的不止是一种艺术形态,从贝伦舞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乡野的生活气息,更能从肢体力量中感受到民族传达的精神。

【关键词】锡伯族;贝伦舞;分类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贝伦说”

说起贝伦舞,不管从它的姿态、表情还是功能、场合等环境中,我们都能追溯到它的起源,也就是刘建老师在《舞蹈身体语言学》中说到的身体的“元”语言。“元”是开始、最初的意思,在概念意义上就是说当人在表达不了自己内心的情绪想法时就会产生身体的动作,开始用身体语言来表达。经历了三次迁徙的锡伯族,在每个时期都会形成那个时期、那个区域的的特征,所以说舞蹈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区域性的发展。在通过贝伦舞进行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比较、观察与分析,既可以在各自的时间和空间疆界中独立呈现,又可以互相往来,构成舞蹈身体语言的多样性,在长期使用中准确地把握住规律,就会保存得比较完整。

新疆的锡伯族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后,受到了多民族的文化影响,如俄罗斯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俄罗斯族舞蹈的特点就是丰富的脚下步伐,在沙俄时期占领伊犁后,对锡伯族的民间文化有重要的影响,以致贝伦舞受其影响,借鉴并融合俄罗斯族舞蹈丰富的脚下步伐来发展贝伦舞中缺少的流动性步伐动作;在哈萨克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中都有相似的借鉴和融合,如肩部和腕部的动律运用,器乐、乐谱的相互融合等。

二、贝伦舞的分类

在现今锡伯族人的聚居地,贝伦舞的分类名称大多来源于生活中母语的直译,这说明了它存在的真實性,有了语言的定位之后,我们更能找出它在多元文化的共性中产生的个性,根据民间传承人、文化工作者的口述及实践操作,再加上作者本身作为是锡伯族文艺工作者的角度,总结出贝伦舞的分为情绪类、情节类、模仿类、劳动类四个大的类别。

(一)情绪类

情绪类贝伦舞主要包括了锡伯贝伦、醉酒贝伦、阿合苏尔、拍手贝伦、扎克楚尔登登、格尔经贝伦。具体如下:

锡伯贝伦:节奏形式和蒙古族的“萨吾尔登”和哈萨克族的“卡拉角哈”相像,但从动作上可以区分开它的风格特点。“锡伯贝伦”的动作主要重心向下,以腿部力量为主,双手上不过眉,下不过胯,动作利索干净,肩部脆而有力,胯部灵巧运动。“锡伯贝伦”没有固定形式,舞者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舞,主要动作还是以肩部、跨步、脚下为主的,可单独表演,也可集体表演,表演形式不限,男女对跳的形式较为常见。

醉酒贝伦:也叫“索克托玛克辛”,既有情绪的表达,也有模仿的成分,醉酒贝伦带有一定的情节式,表现在喝完酒跳舞的一种情节状态,既幽默诙谐,又能表现舞者的技艺;动作上主要以锡伯贝伦的基础动作为主,以喝酒到醉酒这个过程为主要表现。

阿合苏尔:指脚底下的一种步伐,是走的意思,分三种表演形式,根据历史变迁,融合与借鉴了满族与俄罗斯族的步伐。

A.单点阿合苏尔:双脚交替向前迈步,右脚向前下踩同时左脚在后弯膝抬起靠脚腕,依次交替,节奏型一拍一次;B.双点阿合苏尔:动作特点以脚后跟点抬落、双脚相互交替为主;C.多呼伦阿合苏尔:也称“坡脚阿合苏尔”,与其他两个阿合苏尔不同,这种阿合苏尔节奏型欢快、激情,其主要特点是四拍节奏做三拍动作,以右脚为主力,双脚并拢第一拍右脚向后迈,半脚尖力起,随后中心向后靠移到右脚半脚尖,左脚顺势微微抬起,第二拍右脚在后半脚尖保持不动,重心落在左脚全脚踩地落下,第三拍左脚不动,右脚全脚向前踩下,第四拍不动,依次类推。

拍手贝伦:也叫“噶拉十沙卡玛克辛”,拍手贝伦不只是拍手,它可以拍上身的各个部位,拍肩、拍腿、拍屁股、两人对拍等,其主要风格就是由音乐带动动作,主要以贝伦行进动作为主,前三拍是单拍,第四拍切分成了一拍两小节,进行拍的动作,节奏欢快,表示祝福和分享喜悦的一种心情。

扎克楚尔登登:以音乐的节奏而命名,“扎克楚尔”为八牛录的意思,脚下步伐以单双阿合苏尔步伐为主,手的位置在胯部两侧,大臂贴身体两侧,小臂进行上下翻转,手心手背翻转,双臂两侧上下交替,肩膀前后交替律动,手的位置也叫小七位脆动律翻盖手。1-4拍单步,肩膀和手的节奏一拍换一次,5、6两拍身体向前俯身,7、8两拍身体抬起,以此类推向前行进。

格尔经贝伦:不同于其他种类的贝伦,手指尖稍稍向里握空心,手腕从里向外由小拇指外推绕圆,以手腕为中心,节奏欢快,脚下的步伐较小,肩膀多以上下动肩为主。

(二)情节类

招妻贝伦:也叫“赫赫乎拉玛克辛”,由男女一组来完成,具有故事情节的介绍,由男舞者开始表演,动作在贝伦舞的基础上根据舞者自身的表演,加入一些生活化的动作,比如看、找、挑逗、失落、高兴等一些面部表情来发展。脚下的步伐以锡伯贝伦的动作为主,在看见女舞者后,运用阿合苏尔的步伐去追女舞者,两人交错、旋转、对跳等一些动作,最后在男舞者的邀请下,两人扶腰下场,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

行礼贝伦:也叫“多罗阿勒玛克辛”,锡伯族自古以来就是讲究礼仪的一个民族,在民间的行礼中,见到长辈要左腿向前手扶膝行屈膝礼,见到同辈双腿并腿屈膝要互相行礼,锡伯族的行礼也在满清时期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随后又受到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舞蹈中两人对跳形式比较多,主要以最后行礼为主,脚下动作以双点阿合苏尔为主,身体姿态端庄高贵;它的节奏型是4/2,在第八拍行礼,受周围环境影响,也加入了一些藏传佛教和现代的元素,比如双手合十、敬礼等。

依尔克德克:是民间原始崇拜中的生殖崇拜,其原始形态是只有男性可以跳,男性在双腿中间夹住一把扫把,比作生殖器,扭动腰部及臀部,身体向两侧或前后由肩部带动行进,以上下动肩为主,时而趴下,时而躺下,时而侧腿抬起等,都是表现繁衍的一个过程,依尔克德克也是贝伦种类中唯一有唱词的贝伦。

(三)模仿类

这一类贝伦主要有蝴蝶贝伦、乌兰克、阿吉玛么贝伦、走马贝伦。

蝴蝶贝伦:也叫“多木多昆玛克辛”,有两种表演形式:第一种是由女性单独完成,右手手腕绑上一只蝴蝶模型,在表演中女舞者去模仿蝴蝶飞翔、旋转、停顿、采蜜等一些动作,把自身和蝴蝶融为一体,在动作中双臂就是模仿蝴蝶的翅膀,脚下多以双点阿合苏尔为主;第二种是由男女双人去完成,借助道具的用法,在一个细长的棍子上绑上一只蝴蝶模型,男舞者向前举起道具,女舞者以阿合苏尔的步伐和拍手的动作去捕捉蝴蝶,表达锡伯族人对蝴蝶美好爱情的憧憬。

乌兰克:“仿型舞”是模仿动物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就是在贝伦舞的基础上,最后一拍时形成模仿动物的造型,仿型舞来源于自然生态环境,去模仿周围的动物来保护自己。

阿吉玛么:阿吉玛么是新疆“三区革命”时期流落街头的一名俄罗斯小女孩,她的10个脚趾头被冻掉了,手指也被冻变形了,后被一个锡伯族家庭收养。她長大后,嫁给了这家的儿子,由于她比丈夫小20多岁,所以被称为“阿吉玛么”,意为“小奶奶”。因为没有脚趾头,所以她只能用脚后跟走路,跳舞,也是用脚后跟来跳,动作小而碎,肩部主要以上下碎动肩为主,双手腕重拍向里交叉绕圈,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命名为“阿吉玛么贝伦”。

卓罗莫林:“走马舞”,就是模仿马的走步,它的音乐节奏碎而快,动作轻快灵巧有灵气,借鉴哈萨克族、蒙古族的走马舞,形成自己特有的走马贝伦。体现锡伯族人骑马打仗、戍边保家的尚武精神。

(四)劳动类

劳动类贝伦舞现存的主要有烧茶贝伦、发珍庭额乐贝伦。

烧茶贝伦:也叫“茶非依勒玛克辛”,具有生活化的一种贝伦,有情节发展的舞蹈短句,将生活中的挤奶、拾柴、生火、烧茶、品茶等一些生活元素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以锡伯贝伦的元素发展,是最贴近于生活的一种贝伦。

拾粪贝伦:叫“发珍廷额勒玛克辛”,将拾起的动物粪便晒干做成冬天烧火的材料,“拾粪贝伦”一般由女性单独完成,表现在拾粪过程中从开始准备到拾粪中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再到制作完成的一个过程。这些遗俗都是在原始社会生活中保留下来的。

三、结语

贝伦舞形成的多样性原因概括而言有两点:首先是时间因素产生文化融合再发展,其次是空间疆界的变化。从这些因素中,我们看到贝伦舞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的尚武精神、西迁精神,虽然是悲壮的、离别的,但是这也是新质文化的破茧而出。经过传承人及文化工作者多年对贝伦舞语料库的收集与整理,保存一批较完整的身体语言数据,我们才会看到现在较为完整的贝伦舞。现在,锡伯族聚居地以口传形式、文化活动、传承人培训等进行文化传播,这些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体现,世世代代深扎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参考文献:

[1]刘建,张素琴.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1.

[2]赵志强.锡伯族探微.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历史探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关辛苗(1993-),女,锡伯族,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间舞蹈编创。

猜你喜欢

锡伯族分类
民俗文化旅游攻略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我给资源分分类
少数民族音乐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锡伯族西迁
说说分类那些事
察布查尔“箭乡”锡伯风情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