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民俗文化翻译探究

2020-07-04张莉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6期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积淀厚重、历史悠久、璀璨绚丽的中华文明受到国际社会的追捧。而山西民俗文化是华夏民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俗称“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人类最早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山西民俗文化因其独特魅力成为文化明星。如何在国际上弘扬山西民俗文化,使山西民俗走向世界,翻译必然是其中一条快速有效的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山西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思考如何提高山西民俗文化翻译的质量,并从民俗词汇句法和民俗篇章的翻译两个方面来分析怎样使山西民俗文化的原文信息更好地被译入语读者接受,以达到灵活恰当地向国外传播山西民俗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山西民俗文化;“一带一路”;民俗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民俗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2018.09(项目编号:2018B243)。

引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带来语言文化的大量对外传播,同时,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紀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文化冲击与文化融合不断加剧,中国的开放使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如何使我国的语言文化交流工作行之有效,语言文化学者肩负着艰巨的任务。2013年秋,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其最早发源地便是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是在我国与欧洲、非洲等国家之间加强文化交流,并建立起一条商业贸易路线。山西作为地处中国版图中部的地区,也应当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把握好这一机遇,并利用这一契机帮助山西民俗文化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山西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其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包括传统戏剧、民间工艺、民俗文化、曲艺等。山西民俗文化属于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它在山西民间广为流传与沿袭,是具有独特山西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民俗文化紧密联系人民生活,也是当地人民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真实反映。为了保护与传承山西民俗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民俗文化,对山西民俗文化的弘扬刻不容缓。翻译工作者们应该思考如何灵活有效地通过译介手段宣传与弘扬山西民俗文化,以满足国内与国际人民的需求,改善当前山西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帮助山西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一、山西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与思考

近些年,国内研究民俗文化翻译的专家学者较多,但从译介角度对山西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十分有限,形成的理论也不成体系,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局限,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完善。我们应当明白,在翻译山西民俗文化时,不仅仅要通过英文表达民俗文化,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民俗文化翻译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样重要,它也应该属于民俗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部分。译者通过民俗翻译的方式向国外读者介绍山西民俗文化时,山西特有的地域文化也应当有意识地在译文中保留,这样读者才可以在文字中领略到山西特有的地域文化,对于实现山西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合作的基础是语言的交流,不同国家在中国“一带一路”影响下民俗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合适的语言文化翻译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山西民俗对外的文字翻译水平,并解决现阶段山西民俗对外文字翻译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准确地将山西民俗文化中的信息用英文传达给读者,并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是帮助山西民俗文化走出国门的有效途径,也是与其他国家进行深入交流合作的基础,更是让全世界认识到山西民俗文化内涵与价值的保障。因此,在传播内容上提升山西民俗文化英文翻译的质量势在必行,对山西民俗文化的翻译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二、山西民俗文化翻译策略探究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文化交流行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交流行为,事实上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对山西民俗文化的翻译是否合适恰、当直接影响着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恰当的策略,寻找山西民俗文化和英文读者文化的契合点,使译文语言成为推动山西民俗文化国际化的有效手段。山西民俗文化翻译的重难点主要集中在民俗词汇句法和民俗篇章的翻译两个方面。

(一)民俗词汇与句法翻译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民间生活与生产中长期形成的习俗、风俗。不同语言的民族,因其地理位置不同,形成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民俗上的差异显而易见。

首先,读者在阅读文本内容时,最初感知与记忆的便是民俗专有名词,它是有别于其他地域山西特有的文化概念,因其直接反映民俗文化的内容,翻译时在保证其传递山西特有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要兼顾其可接受性,以便于文化背景不同的译文读者可以理解与接受。因此,需要在特定语境下准确地理解专有名词,翻译时在使用直译法、音译法的同时,译者还可以采用直译与音译加注释、意译法、增译释义法等翻译方法,可以通过加注释的方式为译入语读者创造特定的有关山西民俗文化的语境,减少其由于语境生疏产生的隔阂感,从而加深对山西民俗文化的理解与接受,例如:针对山西特有食物“拨烂子”,我们可以使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译为“Bo Lanzi(It refers to the kind of food made by steamed potato slice mixing with flour)”某些时候意译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例如:针对民俗文化中的“五服”,这个词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宗法,比较复杂,文化内涵较多,翻译时可以将其中的文化意义也表达出来,译为“near-relatives who have the proximity of blood but are not beyond five generations.”增译释义法是指在翻译原文之后,为了准确表达意思增加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必要词组语言,使内容更加形象具体,读者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其次,中文文本在具体词汇的选择与表达、句式结构等方面与英文文本有很大差异,在翻译时要注意这些差异,避免“中式英语”的表达出现。在描写山西民俗文化的文本中,出现了许多意义相同但表述不同的语句,目的是为了着重强调某种文化价值。这正反映了中文句式结构松散的写作特点,重复的句型结构有时也会在语句中不断出现。英文属于信息型文本,句式结构衔接紧密,逻辑性较强,大量的重复句型一般不会出现。因此,译者在翻译山西民俗文化时,在山西民俗文化的特定语境下,要选择贴近英文读者的语言表达方式,根据英语词语、句式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使英文读者更加易于理解山西民俗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英文翻译的功能。

(二)民俗篇章翻译

汉英两种语言在篇章翻译时是有差异的,各个语句之间的衔接比较弱,相互之间的语法关系不明显,注重意合与语句的对称和平衡,以复迭来增强效果(刘宓庆,2006)。英语句子之间逻辑关系较强,重复表达信息较少,有时会有必要的显性连接词出现。翻译山西民俗文化文本时要全局考虑,注意语句之间的衔接,变通句式,多余信息可以删除,也可以进行语句的重组,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其次,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是构成篇章的重要因素,表达译文时如果必要可以对原文进行改写,增加信息或是删除冗余信息,使译文符合英文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跳出原文语言层面的束缚,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司显柱,1999)。

总之,在针对山西民俗文化进行篇章翻译时,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语句、段落及篇章上的差异,运用转换句式、整合信息、调整语序等不同翻译技巧来保证译文灵活贴切,同时要分清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对于汉语中重复的重要信息切记依据文化背景翻译恰当,衔接好前后的逻辑关系。毕竟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造成了翻译中的语言障碍。因此,如果能妥善解决文化差异的翻译问题,翻译就能促進文化交流,突出文化的独特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针对山西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应当先对山西民俗文化翻译现状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仔细查阅比较山西民俗文化翻译不恰当的地方,通过不同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翻译质量。翻译时针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专有词汇、语句、篇章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应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尽量化解,使译文表达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与审美,确保译文读者能够接受原文文本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当然,我们不应将语言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唯一标准,而是要考虑多种因素,在尊重文化事实的前提下进行翻译,以保证文化翻译的成果具有准确性与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95.

[2]司显柱.论语篇为翻译的基本单位[J].中国翻译,1999(2):14-17

[3]王君洁.试论山西民俗文化传承和创新策略[J].戏剧之家,2016(11):289

[4]姚丽文.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研究综述(1995-2012)[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57-61.

[5]张昕玥.民俗文化的外宣及其翻译策略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7):81-82

作者简介:张莉(1984-),女,汉族,山西省怀仁市,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翻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