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通书法艺术的审美风格

2020-07-04苏钰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6期

【摘要】欧阳通的书法成功地继承其父欧阳询的特色,又深受历代书法风格的影响,熔炼出独有的气势,彰显着唐楷的神韵与魄力。他的书法以楷书入纸,同时又包含着浓浓的隶味,从字体的布局到结构都可感受到其独具的风格特点。从形式美与美感的角度分析,欧阳通的书法洋溢着险峭美、颇骏美、劲健美、瘦硬美的美学思想,字句间的律动排叠,给人独到的审美感受,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欧阳通书法;审美风格;险峭;颇骏;劲健;瘦硬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欧阳通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以“善学父书”著称,与其父欧阳询并称为“大小欧阳”,其书法继承家学,得其父书之神韵,被称为“欧书之亚”“墨林巨孝”。欧阳通传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推《道因法师碑》和《泉男生墓志》。关于欧阳通的书法风格,宋代董逌在《广川书跋》中提到:“笔力劲险,尽得家风。”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提到:“小欧《道因碑》遒密峻整,曾假道此碑者,结体必密,运笔必峻。上可临古,下可应制,此碑有焉。”可见,欧阳通的书法以其遒密险峻的风格独树一帜。本文拟从书法美学角度,通过对《道因法师碑》和《泉男生墓志》中的字体分析,阐述欧阳通书法的风格与魅力,探讨其书法艺术的险峭美、颇骏美、劲健美和瘦硬美。

一、欧阳通书法风格的险峭美

险,是一种美学境界;险峭,是一种铦险、峻峭的带有不稳定的动态的风格美。险峭美通常作为自然美的研究范畴,指自然界物象所体现的险峻、陡峭的趋势或形态。将险峻美用于欧阳通书法美学,根本上在于其书法艺术富于彰显物象自然中险峭的势态。在书法美的历史流程中,险峭之风以不同的形式早已呈现。在大篆中,甲骨文是用刀刻的,故而其笔画的起止多铦利之锋;金文一般用藏锋,笔画两端多圆浑之状,但也颇有笔锋铦险之作;汉代的隶书,出锋伸展而尖锐,如戈戟齐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欧阳询的书法是“险峭”一品的杰出代表,苏轼在《书唐代六家书后》中提到欧阳询书法的“劲险刻厉”;米芾在《书史》中也指出,欧阳通书法笔力劲险,勾勒而成。实际上,欧阳通的书法艺术既是对篆书、隶书险峭美上的发展,又是对欧阳询险峭美的继承,彰显着险峭过之的特点。

以欧阳通的《泉男生墓志》为例,作品处处体现着险峭美,例如墓志中“入”“史”“人”“大”“使”“之”“夫”等字体中,捺的用法,笔势直接出击,没有藏锋之意,给人一种快意感、惊险感,用笔一触即发,毫无含蓄之意。“武”“盛”“既”“氣”“先”“元”等字体中,弯钩的表现也是锋意外露,走势峻奇,甚至为了凸显弯钩的笔法,在字体空间布局上将字体走势的受力点集中于一处,彰显着惊险的感受。一点一撇一捺的用笔是如此,整个字体的偏旁结构布局亦是如此。例如“壑”“窥”“泉”“寄”“感”“宿”等上下结构的字体,在用笔表现时,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少有中庸之感,处处露锋,彰显其锐气与锋力,字体的空间布局也是随着笔势而为之,打破了圆润字体的格局。“既”“隆”“隋”“珠”“城”“媚”“辉”“语”等左右结构的字体,则表现出“居静治动”的审美特征,虽然字体看似是端庄的楷书,但其点画却笔势飞动,使全字极富跳掷之感,整个字体也颇多畸轻畸重的不稳定感,这也正体现了其书艺字体的奇险峭拔之美。

二、欧阳通书法风格的颇骏美

颇,是一种态势欹斜;颇骏,是一种与倾侧相对的严正,高大而骏骨的风格美。关于欹侧与严正骏骨的关系,历代理论家都有评述。宋代陈思在《书苑菁华》中说:“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若左顾右侧,则横敌无力。”这说明,用笔借助侧势则力骏气健,表现浑厚的骨力;唐代李世民在《晋书》中说:“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揭示了书艺创造和接受中“断”与“连”“斜”与“直”的关系;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凡书下笔,多起于一点,即所谓侧也。故侧之一法,足统余法。欲辨锋之实与不实,观其侧思过半矣。”显然,倾侧更好地成就了骏健的势,正因倾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险态,从而升华为駿健的崇高感,而崇高所表达的是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气势,而这气势也正是欹斜所表现的态势。颇骏是一个审美联想的过程,在倾斜欲动的感知当中,通过间接联想感受书法的骏骨美。

在欧阳通的《泉男生墓志》中,诸多字体有向右倾斜之势,在“迅”“兄”“匮”“大”“官”“丈”“霍”等字中,就具有颇骏美的表达,为了让人直观感受到字体的欹斜感,从起笔开始就有一种对势的方向的倾斜。以“迅”字为例,作为半包围结构字体,本应是一种中正的感受,但欧阳通将横折钩笔势向右上方提起,使整个字体包括偏旁的受力点都向右方倾侧,整个字体表现出似倒非倒、欲倾而庄重的独特美感效果。其“兄”“礼”“又”“大”“先”“波”“支”等字,字体笔画的最后一步本是向右方走势,欧阳通借用字体的结构,将最后一笔的弯钩或捺更夸张地予以表现,或者向右方的走势更加急切与险峻,从而凸显出整个结字的欹斜感和不稳定感,同时整个字体的笔画结构、空间布局又趋于中和,于不稳定中求得严正,张弛有度,将颇骏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欧阳通书法风格的劲健美

劲,是一种力量健拔;劲健,是一种典型的刚劲遒力的风格美。“劲健”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西域传》(鲜卑:“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新唐书·北狄传》中也提到:(黑水靺鞨)“人劲健,善步战,常能患它部。”这些主要都是用以表达强健有力的气质与品格。“劲健”一词被用作艺术风格的刚劲雄健,最早见于唐代诗论家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劲健”的描述:“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体悟这一段话,其中又似含有一种与万象共生的道的意味,主要着眼于浑厚劲雄的风骨。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易》之《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乾·文言》:“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这种“自有之强”,是一种刚健中正、永不止息的“形神如空,行气如虹”的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美学里的“刚健”或“劲健”正是建立在《周易》哲学文化的基础之上,含茹着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历代楷书常有劲健美的表现,欧阳通则主要继承了其父欧阳询的楷书风格,作品中处处展露着劲健的阳刚之美。

歐阳通的《道因法师碑》中,结字用笔遒劲刚健,字型宽绰有余,笔势劲拔。比如其中“虽十翼精微,阴阳之化不测;九流沈沉奥,仁义之涂斯阐”一句,字句间用笔遒劲有力,字体劲健,章法严谨,字型结构虽不尽相同,但字与字间力道十足,偏旁结构恰到好处,处处凝聚着楷体书法的笔意与气势。就单独字体来看,比如“翼”作为上下结构的字体,笔锋间有起有落,首尾呼应,将字的力道感予以生动展露;同时,“精”“微”“阳”“测”“流”“仁”“斯”等左右结构的字体,点画间一气贯通,将偏与旁的笔势和空间布局严谨地结合起来,字体的骨力衬托出崇高的人格。正如清代书法家梁巘所论:“唐人劲健,书如烈士拔剑,雄视一世。”欧阳通书法的劲健美还表现在,诸多字体字型以宽扁的形状写出,尤其对于诸如“奥”“而”“之”“化”“生”等此类字体,巧妙地根据字的结体形态,夸张地表现出宽扁形状的字型,使字体的姿态犹如泰山压顶,刚劲有力。

四、欧阳通书法风格的瘦硬美

瘦,指姿态纤细;瘦硬,指的则是一种形体细瘦挺硬,细劲秀挺的风格美。纵观书法美的历史长河,从早期的甲骨卜辞上的甲骨文开始,瘦硬美的字体风格就孕育其中,商周金文、秦代诏版、汉隶名碑等都不乏瘦硬之美。在理论层面,唐代诗人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诗句,《晋书·王献之传》、宋代苏轼的《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和清代沉初的《西清笔记·纪名迹》,都论及瘦硬的风格美。特别是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卷四体系第十三中,谈论众多碑帖 “瘦硬峻峭”,“后世帖学,用虚瘦之书益寡”,“用笔顿挫沉著,筋血俱露”“体气高古,自有遒文”的观点,全面深入地总结了书法艺术的瘦硬之美。瘦硬表现的是字体强劲瘦骨,这是一种人们的感官对字体的审美感受;同时,在书法中,瘦硬也是相对于丰肥而言的,欧阳通的书法继承了隶书字型或方或扁的横向律动,本应表现得丰硕,但字与字间又穿插着瘦劲挺拔的风格,字与字、行与行间的律动对比,更突出体现了其字体险劲瘦硬的美学风格。

以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为例,瘦硬字型的字体表现颇多,比如上下结构的字体“苦”“宣”“蘭”“薰”“箧”“菀”等,由于字本身的结构,就容易给人以视觉上的瘦挺,欧阳通因形造势,在笔画间竖则更短,横则更长,如此便将字型的纤长更夸张地表现,用笔间险峻竞出;同时,笔画上笔到力足,行笔铿锵有力,毫不含糊,在笔画转折处也是奋笔出力,毫无藏锋之意,给人以直接的瘦硬美的视觉冲击。以《道因法师碑》之“夫”“天”“其”“见”“求”“未”“永”等独体字结构的字体为例,由于欧阳通的书法沿袭了隶书的书体风格,在这些字体的表现上突出了隶书中分势与波势的美学风格,分别相背的态势在字体表现上给人以字体瘦硬挺拔的美感,结字上左右相向的态势,加之用笔的险峻更突出了字体的瘦硬傲骨、顶天立地的视觉审美感受。

关于欧派书法美学,已有的研究成果以讨论欧阳询者居多,对欧阳通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历代书法理论家对欧阳通书法褒贬不一,例如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子通亦善书,瘦怯于父。薛纯陀亦效询草,伤于肥钝,乃通之亚也。”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言:“虽得询之劲锐,而意态不及也,然亦可以臻妙品矣。”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纲》中说道:“瘦怯于父,而险峻过之。”清代何绍基《东洲草堂书论钞·跋道因碑旧拓本》中评:“其险劲横轶处,往往突过乃翁,所谓智过其师,乃堪传授也。”然则,欧阳通的书法是唐楷的继承,在传承其父欧阳询书法的基础上,又体现着自身的书法特色,他的书法是时代的产物,留下了历史发展的印迹,为此后书法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立足于欧阳通书法美学风格的研究,通过险峭美、颇骏美、劲健美、瘦硬美四种书法风格美的分析,力求揭示欧阳通书法美学的独特风貌与创新价值。

参考文献:

[1]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3]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4]汪珂玉.珊瑚网[M].成都:成都古籍书社,1985.

[5]何书置.何绍基书论选注[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6]金学智.书法美学谈[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7]《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唐欧阳通书泉男生墓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8]欧阳通.道因法师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9]朱家濂.从碑刻看初唐书法[J].文物,1959(8).

[10]高峡.西安碑林十刻鉴评[J].文博,1992(4).

[11]翟圣亮.由《道因法师碑》看欧阳通的书法复古[J].大众文艺,2012(24).

作者简介:苏钰(1995-),女,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