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隶书的产生及其影响

2020-07-04何华夏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5期
关键词:产生

【摘要】汉代隶书以独有而厚重的书学文化底蕴显彰于书史和书坛。《中国隶书大字典》序言中说:“隶书为我国的书法艺术植下了发展与升华的契机”。从字体形态上看,汉代隶书字体发展经过了形体上解散线条,变圆为方。汉隶中有许多极具风格特征和艺术魅力的作品,本文以具体事例诠释汉代隶书的产生,就其风格及影响的把握和呈现作一浅述。

【关键词】隶书;产生;隶变;《张迁碑》;伊秉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隶书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是由秦系文字中的俗体文字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它是大篆的草化,一般说来草化先于正规化,它的产生应先于小篆。汉代隶书由秦隶发展而来,汉隶又称之为“八分”。

一、汉代隶书产生的原因

(一)字體结构的变革

隶书之前是小篆,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规范文字。小篆的推行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既化解了使用不同文字产生的隔阂,又大大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在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后,隶书又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这就要从隶书的名称上说起,隶书之所以叫“隶”,相传是由看管奴隶、罪犯的秦朝狱吏所创,因为有大量的文书要抄写,小篆书写起来不够快,便对其进行简化书写,也就是后来的“隶书”。所以早期的隶书能看到小篆的用笔痕迹。隶书是书法演变中的重要书体之一,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另外,小篆里有的书写速度特别快,看上去潦草一团,这便草书最初的形式。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从书写形式上,将篆书的圆笔用笔转变为平直线条,突破原有的书写规范,进而产生新的字形结构与书写方法,实现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化。汉隶出现于西汉中末期,于东汉达到鼎盛。隶书的出现在中国文字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之前的文字更像是图像,由线条画出一个个符号,隶书将连贯的线条转变成横平竖直的笔画,汉字也从这个时候起确立了方块的形式。

(二)便利的书写材料下产生的笔法变化

古代民间平常书写大多使用简牍,因为竹简取材十分广泛,不易变形且易于加工和长期保存。在人们长期的书写实践过程中,通过比较各种笔画形态搭配选择,逐渐认识到一些带有“蚕头”“雁尾”样式的线条结体美学的价值,因此有意识地强化这种雅致的笔画。此时期,正进入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成熟,同时也是汉代隶书的萌生与蜕变期。

二、汉隶的呈现方式

隶书分为墨迹和石刻两大类:墨迹就是用毛笔直接书写在竹简上,石刻就是书写在石头上再由工匠按字迹凿刻,又分为碑刻和摩崖(天然的山体)。竹简容易腐烂,所以保存至今的隶书墨迹并不多见,最有名的要数凉州汉简(甘肃凉州西汉墓出土),统称武威汉简。竹简上的字迹清晰可见,是当时人们日常书写的隶书字体。汉代有立碑的风气,所以有大量的碑刻留存于世,也正因为此我们今人才能一睹隶书的风貌。立碑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都是请名家写文,再请书法大家成书,最后再由能工巧匠凿刻,这些保留下来的碑刻是我们今人学习隶书的宝贵资料。

三、汉隶的字体特点及书法风格

(一)汉隶字体特点

隶书的字体向左右两边舒展,字形看上去比较扁,笔画四平八稳,没有太多的起伏变化,这使得隶书呈现出一种端正大气之感。起笔藏锋,收尾往右上方形成燕尾形状,称为“蚕头燕尾”。章草起源于小篆,故隶书之中还有“隶草”一派,多见于摩崖石刻,笔画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二)汉隶书法风格

有优美整齐,秀逸端正,方整秀丽兼而有之:如《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等。

有古朴劲健,方整雄浑,用笔方正,失之精巧,却流露出一种质朴的“拙”趣:如《张迁碑》《衡方碑》《鲜于璜碑》等。

有古朴自然潇洒,意趣盎然,这一类多为摩崖石刻,借助于自然山体的“势”,整体风格参差错落,纵横开阖:如《石门颂》《西门峡》《杨淮表记》等。

(三)汉隶名碑风格

《礼器碑》:被推为隶书极则,书法细劲雄健,端庄而峻逸,方整秀丽兼有。每一字有一笔很夸张重按的笔画,隶书中称为“波磔”。

《曹全碑》:温润秀丽,秀美飞动,笔画舒展、不束缚、不驰骤,字法遒秀逸致。

《衡方碑》:笔画丰润,外方内圆,于撇、捺和转折之处尤见功力。书者用“笨拙”的结构和对比强烈异常强烈的线条,展现出一股壮美之势和古拙之趣。

《张迁碑》:隶书之中有小篆用笔,笔画特别粗,充满了力量感,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气势雄浑。笔法斩截,气势雄强。强调横向,刚劲沉稳,骨气凝重,撇捺收势丰健圆劲,筋力十足。横向结体、严密方整。

《石门颂》:隶中草书,字借石“势”,用笔洒脱自如,意趣横生。整篇布局参差错落,纵横开阖,一派古朴自然之风。

汉代十分重视书法教育,东汉灵帝设鸿都门学,使书法教育上升到独立的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有效地促进了书风的盛行。汉代以孝治天下,并有举孝廉制度,此风一开,厚葬盛行,加上士大夫们好名之风盛极一时,死后皆立碑颂其生平,为汉代的书家提供了用武之地,客观上也促进了汉代碑刻艺术的发展。

四、汉代隶书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一)“唐隶”的兴盛

众所周知,东汉以后隶书曾一度走过了辉煌的道路,但后期日渐衰微,间断了很长时间,到了唐朝时期方得复兴。正如《宣和书谱》中所言:“至唐则八分书始盛”。唐朝隶书,至盛唐的开元年间(713-741),由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倡导,习隶者渐多,遂形成与汉隶不同的“唐隶”风格。这篇铭文是玄宗自撰自书,全文千余字,每字字经20厘米,镌刻在泰山之巅一处高10米、宽5米的巨大陡直的崖壁上。后来他又用隶书写了名篇《石台孝经》传播于世(现立西安碑林),成为唐代隶书风范的标志。

唐朝前期,以隶书写碑文的书家是欧阳询,其代表作是《房彦谦碑》。欧的隶书,紧健峭厉,与其正书相去不远,很像是用楷体作隶书。在此期间,写隶书碑版的还有梁升卿和徐浩等隶书世家。由此看来,隶书不绝如缕,一直还有书家继续书写和研探,自有唐人振兴隶书的一份功劳。

(二)“清隶”的崛起——伊秉绶隶书风格对清代隶书的影响

清代时期,宋、元、明三代隶书衰落,至清代,得力于金石学、考据学、文字学等朴学文化的滋养,书家们以其深厚的学术修养,提笔助力隶书,开拓了书法家的审美视野,形成了新的隶书审美观。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隶书方得兴盛。由于清“文字狱”严重,政治上的高压加之金石训诂之学大兴以及秦金汉石和魏碑的出土日益增多等诸种原因,一些士大夫知识分子能够深入到考据之学和“碑学”的实践中,积极的复古主义成为时尚。于是有很多隶书大家视野开阔,入古出新,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隶书体势,史称“清隶”。

清代碑学大家伊秉绶,其隶书寓拙于雅,调动造型,高大平正,雄阔威仪,所构成的美术原理把隶书推进到更具表现力的境地。在结构上,他将汉隶原本扁平的型状改造,注重字内架构与字外空间的精心策划,增加了字内空间的趣味性。自乾嘉以来的二百多年里,许许多多的书家拜倒在伊隶书艺之下,以伊隶为终身追摹取法的对象,孜孜以求,希翼以此为突破口开拓出自己的书风。他们学伊隶,入而能化、学而能变、书风或沉静古穆,或雄浑大气或方整峭拔,或俏皮灰谐或古拙奇崛等,不一而足,他们尽情挖掘,淋漓尽致地展现伊隶的各个侧面,体现了伊隶的强大生命力,彰显伊隶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深刻的艺术内涵。

由此可见,隶书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最先体现的是实用,之后的发展中融入更多的美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因此,隶书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何华夏(1984-),女,汉族,四川省广元市人,本科,广元广播电视大学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书法艺术、艺术教育、国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产生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的心理因素分析
舞台装置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论分镜头脚本在动画短片创作中的应用
沥青路面摊铺离析的产生与控制
当代城市综合管理形成的背景分析
浅析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认识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谈杂技人体文化的艺术性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学跨栏跑教学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