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生态思想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

2020-07-04李双双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是极大的威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强调人和自然辩证统一,人依靠自然界生活,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绿色环保的生产模式,以及公民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指导价值  生态文明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1

生态文明建设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大计,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我们要坚信马克思生态思想,明确再多的金山银山也抵不上绿水青山,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经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才能实现美丽中國。

一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容

  • 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的整体,万物都处于矛盾中,人与自然也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类属于自然,产生于自然,自然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产生人类。自然在不断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在随着自然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发展。同时,自然的发展也需要人类社会的促进,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为其增添色彩。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不断地增强,自然中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痕迹,这说明人类社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然进行改造。人类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自然与人类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这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在不断增大。同时,人类与自然又是相对的,自然的原始状态无法满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得不改造自然,而自然为了保持自身原有的状态,却又极力阻碍人类的改造。因此,在发展人类社会的同时,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虽然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界,在改造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但是人类毕竟受制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产物。马克思虽然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主体,对自然有能动作用, 但并非将人的地位绝对化,也并不意味着神化人类的力量。虽然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体是人类,而客体是自然。但是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生态问题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决路径是实现共产主义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却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生产方式是自私的,并且还具有掠夺性。资本家们为了满足私欲,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毫无节制,甚至是掠夺,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在很多资本家眼中,自然是他们可以征服的并且奴役的对象,而并非之前那个让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思想上,而是从社会领域找到一条可行的最佳路径,便是通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来解决生态问题。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私人占有,利用更多的剩余价值,盲目追求财富的增长率,丧心病狂地大量开采不可再生资源。这种单方面的掠夺将自然本身的平衡机制打破,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将会遭到破坏。由此可见,资本主义自身的劣根性决定了它对生态问题无能为力,人类想要永续发展,就必须走更产主义道路。

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属于共同占有,不会产生资本家之间恶性和无序的竞争,劳动不仅仅是为了人类生存,而是一种自觉地活动,劳动者从资本奴役下解放出来,在自然能够承载的范围内,人类仅仅为了什么的存续而合理有度地开采资源,井然有序地进行生产,人和自然同为主体,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在那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 人类都可以自由地全面发展自己,真正做到人类,社会,自然界三者和谐共处。

三 马克思生态思想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唯物辩证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尊重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合理有度地对自然进行改造,才能够在开发利用自然上尽量不损害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伤害,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告诉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是将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关系处理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做到公正公平,自身要坚持执法,不偏袒,不为了争夺经济效益来牺牲环境,行使生态保护职责,行使城乡污染物排放管理职责。构建土地开发制度,惩处资源浪费的企业和团体,加大惩戒措施,做到不包庇,不错责。同时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建立绿色消费和生产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做到边发展边治理。只有发展与治理同步进行,才能搞提高环境保护力度。提倡各企业进行环保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避免资源浪费,合理配置能源资源,形成绿色的发展模式。

最后,加强公民环保意识,提高公民对于生态保护的参与感。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并且依赖于自然界,只有与自然界和谐共生,才能能到永续发展。运用公共媒体,讲座,积极开展保护生态的活动,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的思想深入到公民的日常行为规范中,树立公民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 2017 (12) .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孙鹤婷,刘洋,国雨龙.论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02):49-50.

作者简介:李双双(1994--),汉族,女,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
古丈毛尖制茶工艺的调查报告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的意义
浅析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