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的“五还”

2020-07-04杨奕菡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7期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

杨奕菡

摘 要:传统课堂教学的一般状态是,教师根据自己预设好的问题发问,学生被教师点名一一回答。课堂教学因预设的封闭式问题而不可能或少有学生资源的涌现,更难发现学生资源碰撞的“意外”,少了互动的“精彩”。在传统课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呈直线单向状态,其后果主要是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使“学生”仅仅围绕着“教”转。因此,在教学改革中,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师生角色观,从“还”开始做起,体悟新基础教育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五还”;课堂教学

教师、学生、书本组成了一个课堂,三者缺一不可。但是,在长期的传统课堂中,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一个课堂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主导者,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显然,这样的形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新基础教育”研究认为:给孩子一个丰富的课堂,还给孩子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那才是原汁原味的课堂。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所用时间大概为四分之三,剩下的时间学生大多还用于“大合唱”回答老师的问题上,整个课堂,学生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静听老师讲授,按照老师的要求寻找答案,其中一部分学生几乎很难得到发言机会。这样的课堂,使大多数学生得不到主动学习,并不能积极参与课堂生活。整个课堂上要么是学生齐答,要么是“一对一”的问答,缺乏学生个别学习、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情境表演等多样化结合的选择与组合。教学组织方式的单一化,限制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限制了学生交流的时间。学生缺少在小组讨论中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建议,而是在教师的“小步走”引导中去猜测教师期望的答案。

传统课教学中,教师主要按照知识点组织教学,然后按预定的程序进行掌控。因此,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或内容相关的课堂教学部分都被分割为点状,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课和课之间缺乏层次推进、整体关联,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独立探究的“工具”。在“新基础教育”中,把“工具”定在两个“结构”上,即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并注意教学中在结合的意义上教会学生掌握结构。用一个个“结构”设计的连接,构成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相关的学习方法结构链。因此,新的课堂教学是以一种类型知识的结构及所需要培养的某种学习方法、能力为单位,进行“两段式长程教学设计”。通过“教结构”和“用结构”,非均速地、慢慢地、由快而慢地推进教学进程,最终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主动地在课堂上学习类似或相关的新知识,教学在这个时期呈现加速运动的状态。

传统课堂教学的一般状态是,教师根据自己预设好的问题发问,学生被老师点名一一回答。实质上,此种问答式教学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课堂教学因预设的封闭式问题而不可能或少有学生资源的涌现,更难发生学生資源碰撞的“意外”,少了互动的“精彩”。因缺乏实践的机会,学生质疑、提问意识与能力未得到开发,教师也缺乏倾听的习惯,缺乏在回应学生的过程中捕捉、编织信息,推进教学过程的能力。上述分析表明:在传统课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呈直线单向状态,其主要后果是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使“学生”仅仅围绕着“教”转。

因此,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加强学习,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观、师生角色观,从“还”开始做起,体悟新基础教育的教学过程。

一、还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激情四溢。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自身没有激情的教师,无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无法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等,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学习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传统的语文课,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没有机会去和谁交流。“新基础教育”强调,要“还空间”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按需求增加学生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或情景表演等多种活动或组织方式恰当组合。还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为学生提高主动学习的课堂条件。

三、把教学“工具”还给学生

“新基础教育”强调,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即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注意在内容与方法结合的意义上,通过“长程两段式”的时间配置,教会学生掌握结构、运用结构。

四、把提问权还给学生

“新基础教育”还要求,教师要把“提问权”还给学生。不把提问看作是教师的特权,或只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学习内容的手段,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时,开始阶段一定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积极发言,可以不计较问题质量,允许提出问题。

五、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最后还需要“还评价权”给学生,包括自评与评价他人、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培养学生评议能力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面,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挖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和共同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仔细倾听、辨析、欣赏他人意见的能力,通过互相评价、讨论,是自己获得更丰富的认识。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首先要“舍得放”,给够学生时间,以便学生独立思考、动脑思考、相互讨论、互动点评等,在“多向互动”中呈现多种资源。课堂有了“放下去”的第一步,才会有资源产生,有资源才会有“收上来”的第二步:在“交互反馈”中推进教学生成,随之而来,则是更深层次的“放收自如”、“积聚生成”。

在教学开放方面,教师要一次突破自己的“信仰关”——要不要放,“心理关”——能不能放、敢不敢放,最后才是“能力关”——怎么放。

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能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因为教学不仅只是通过教师的嘴巴进行转述,更多的是需要学生拥有的一种新的体验、探究和感悟。俗话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所以语文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也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结语

“新基础教育”要求每位教师从自身心理认识到课堂教学都要有一个全新的转变和实践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变革的攻坚战,需要经历从反思、重建到初步成型的三个必要阶段,教师的课堂转型是一切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李政涛,叶澜.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

[3]杨小微,李家成.“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
利用课堂观察数据进行新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新基础教育”影响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探究
从传统教育到“新基础教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