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传统民族礼俗的社会治理功能

2020-07-04武自清

山东青年 2020年5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治理重构

武自清

摘要:

儒家重视礼治,以礼来节制和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希望通过“礼”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民族礼俗代表着民间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具有内化自治、民族认同、治理教导等重要社会功能。结合对现代社会传统礼俗节日的衰落和丧失的反思,该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民族礼俗,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重构并且充分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对推进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族礼俗;社会功能;重构;治理

一、传统民族礼俗的社会功能

(一)内化自治

基层自治,长期存在于中国乡土社会之中,是调适地方社会生活节律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村民是很难准确掌握国家政策的具体内容,通过借助传统民族礼俗,转变村民的思想认识,内化法律政策,既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村民对政府的信任。因为传统民族礼俗是村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更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例如千年白族诺邓村,举人黄桂被誉为“滇中儒杰”,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尊孔习俗在当地相当浓厚,村民参与度较高。这种定期举行的礼俗是一种持久且有效的方式,使得“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受政策影响、与政策结合的新民族礼俗便自然而然地内化为村民们共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①因此,内化自治的社会功能不容轻视。

(二)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是指成员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某个民族的身份归属认知和情感态度。它包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的认

同。”②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需要在民族国家形成民族精神家园 ,产生民族凝聚力,而传统民族礼俗具有产生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功能,它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众在传统礼俗节日的耳濡目染中,加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例如在国外,每逢民族的传统礼俗节日,身在异乡的华侨们都非常注重节日的仪式庆典安排,比如舞龙唱戏等,因为在所民属族的传统节日期间,国土之外的民族同胞会有身份认知和情感归属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 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而从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因此,发挥民族传统礼俗的民族认同功能, 是一种成本低、效益高的社会治理方式 ,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

(三)治理教导

传统民族礼俗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等都具有治理教导功能。例如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族节日“三月街”、“本主节”仪式等每年都定期举行。它包涵着大理民族历史形成和所积淀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引导白族人民尊老爱幼、弃恶从善、团结互助等。它伴随着大理各民族的生产与生活,让民众在传统节日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着伦理道德的熏陶,使得传统民族礼俗能够充分发挥在白族社会中的教导作用。此外,传统民族礼俗还能调适许多法律涉及不到的社会生活问题,其治理功能既体现了基层自治的智慧,又能够减少国家的治理成本。例如家庭纷争、邻里矛盾等小事情,“由执行村规民族礼俗的组织采取教育“协商”调解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关系、人情、面子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③

二、现代社会传统民族礼俗的衰落原因

(一)传统民族礼俗内涵的丧失

传统民族礼俗衰落的原因是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日渐丧失,具体表现为空洞形式化。大众媒介各种时尚app的兴起,打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礼俗的名义,实际被商业化、物质化,从而忽视了文化自身的特质。各种节日礼俗都被包装成为表演画或者包装为假期,但偏偏对节日的文化内涵却避而不谈,习俗和亲情日益淡化,民族的传统礼俗,由原先丰满完整的体系凋落的只剩时间意义上的空壳,对民众丧失了吸引力。甚至一部分民众对民族的传统礼俗节日的存在感到茫然不解,尴尬的不知如何度过。

(二)西方文化冲击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需要个人空间,需要休息娱乐,需要人际交往。昔日传统民族礼俗的文化内涵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这些现实需求,而西方的文化节日由于具有强烈的个体自我意识色彩,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符合,尤其受到当下的年轻人的偏爱。事实上,从大多数年轻人过西方“洋节”的模式看,形式大于内容,都是在对西方文化信仰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行的盲目追捧。这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和集体无意识表现。总之,传统民族礼俗文化正在被逐渐淡化,消解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不利于产生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重构传统民族礼俗的探讨

(一)充分发挥传统民族礼俗的内化自治和教导功能

“現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并不必然导致乡土社会自治能力的下降和消失,而面对当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人与自然矛盾的日益突出,充分发挥民间自治组织的智慧予以应对,乃是大势所趋。”④伴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传统民族礼俗,例如乡规民约已经成为了乡民之间的一种共识,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民间自治模式。传统民族礼俗符合国人的固有文化,贴近中国的社会现实,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办事准则和伦理规范,是调解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它可以有效维持基层的稳定,对营造和谐的社会气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意义十分重大,应该加以利用,充分发挥其内化自治的功能。

同时,优良的传统民族礼俗作为一种规范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化形成了人的一种内在习惯。“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以说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具有生命力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振兴发展的软实力,每一个国人只有回归了民族礼俗的大道,才能在心灵上强大起来。因此,要注重发挥好民族传统礼俗道德教育功能,更好引导和规范人民的行为,从而使人民的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层面得到提升。

(二)充分发挥民族认同功能,坚持文化融合创新

中国传统民族礼俗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人们通过祭祖、访亲、联欢等多种仪式,始终发挥着凝聚民族认同、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周而复始的民族传统礼俗又使得这种功能不断加以强化。因此,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礼俗的民族认同功能,实现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深刻、广泛的自觉,丰富民族礼俗内涵,有效实施保护优良传统礼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

此外,在运用和发挥传统民族礼俗的民族认同功能同时,应该贴近生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国情民意,在继承传统民族礼俗文化精髓、保持固有文化底蕴和功能的同时,应该坚持与时俱进,文化融合创新原则,以开阔胸怀积极参与不同民族礼俗之间的交流对话,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四、结语

钱穆先生说“中国的核心思想是‘礼,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⑤面对现代传统民族礼俗逐渐衰落和丧失的问题,对传统民族礼俗的创新,并不是单纯的传统回归,而是进行合理的继承与重构,坚持文化的融合和创新,让传统民族礼俗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治理功能,以此维护和重建民族精神家园,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的发展。

[注释]

①陈潭、于勇:《乡风礼俗、信任关联与社会治理》,《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②顾宗侠:《论传统节日的民族认同功能》,《辽宁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③曾长秋、刘宏艳:《论村规民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独特功能》,《学习论坛》,2012年第8期.

④李松:《民间自治和当代乡土社会发展》,《学界资讯》,2015年第4期.

⑤邓尔穆:《钱穆与七房桥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参考文献]

[1]陈潭、于勇.乡风礼俗、信任关联与社会治理[J].江苏社会科学,2016(1).

[2]顾宗侠.论传统节日的民族认同功能[J].辽宁大学学报,2012(5).

[3]曾长秋、刘宏艳.论村规民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独特功能[J].学习论坛,2012(8).

[4]李松.民间自治和当代乡土社会发展[J].学界资讯,2015(4).

[5]邓尔穆.钱穆与七房桥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云南 楚雄  675000)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治理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