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思考与感悟

2020-07-04王春琼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7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案例初中语文

王春琼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部分。其中“思维发展与品质”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个,因此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品质,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去努力。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在中学阶段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语文作为一个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知识并不少,因此才会导致社会对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越来越高,更何况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考;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除此之外,新课标还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一些人文性的要素放在语文学科的三维目标里,很明显是在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因此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读写结合的学科,更是一门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智(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美(审美鉴赏)共同发展的学科。

作为一位刚步入语文教学工作岗位的新手来说,结合知之甚少的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浅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思考。

一、打开语文学科大门的钥匙——学习兴趣

古有孔圣人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诫弟子爱好的重要性,今有爱因斯坦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告诫后人兴趣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要想学好语文,兴趣尤其重要。当今社会,大多学生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总有很多学生提不起兴趣,缺乏精气神儿,甚至觉得语文学科可有可无,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成长。要想一次性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是不可能的,教师应该结合课内课外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

教师常用来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主要是新课导入部分,有效并且新颖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更快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例如:在进行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赏析之前,教师的导入可以结合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来导入:“2015年4月,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因为辞职的理由仅只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同样的,这10个字也适用于我们的大唐第一驴友——李白的身上。李白25岁时终于按捺不住躁动的心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从清溪出发、下渝州、经三峡直至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他一路上不停地写诗发朋友圈,刚动身不久就写了《峨眉山月歌》(七年级学过),等到了湖北又写下《渡荆门送别》。我们今天接着来看看李白巴楚之游的情形吧!”教师紧抓李白这一古人“发朋友圈”这一现代事件,古今对照,更能生动形象引入本诗,拉近了学生与这首诗之间的距离,从而吸引学生兴趣,才会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李白朋友圈的画面、内容、情感”等等与本诗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

语文课堂不应该还再是沿用以前的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方式去向学生传授枯燥无味的知识,教师应该转变思路、更新教学方法、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让学生能够领悟体会到语文学科独具特色的趣味和魅力。

二、通往语文学科殿堂的渠道——合作學习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该有所创新,与之相伴的是教师也应该发挥个人的教学特色与教学创新之处,在备课阶段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的前提下,教师还应该备学情,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情,才能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前提下,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创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把握学生发展的主线,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通常情况下,中学语文的学习小组都是以4-6人为基本组,教师要分配好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发挥合作优势,弥补自己的经验,从而达到互相分享、共同进步的目的。例如,教学《背影》一课时,“背影”一词在文本内容中一共出现了4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把学生分为8组,两组各自探讨相同的一次,理解课文中每一次“背影”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并体味其内涵。尤其是在父亲跨过铁路为“我”买橘子的情形,更是整篇课文的精髓和要点,也是整篇课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就可以采用分组教学以及两个组互相补充的方式,使得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及疑惑,通过分类讨论,有效深化对该情节的理解与学习,更好理清课文脉络。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对父亲的专项作文练习,让学生更好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情感。学生可在小组之间首先分析和交流,通过作文的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肯定,如以《父亲的手》《父亲的白发》《父亲的皱纹》等为题创作文章。这样,让学生披文入情,在不同组合的合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师生、生生、生本互动效果事半功倍,实现了面对面的促进性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重视学习小组的评价,使小组中的个体获得积极的心理对应,从而持续开展合作学习。

三、寻找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美

语文教学是美育的主要途径,语文课本给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仅是美的篇章,而且自身也是美的化身。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美丽的篇章中唤起情感共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

语文课上书声琅琅是一种美,初中语文教材把重视学生朗读作为单元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应该极力培养学生准确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中,我都是结合优秀朗读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模仿、吸收、内化,最后成为有自己独特朗读特色的“小朗读者”。例如:在进行《黄河颂》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在听教师范读、优秀朗读音频的基础上,让学生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学生的体验与想象,让学生能够真正读出黄河的汹涌澎湃。

文学是靠语言来表现作家的审美情感的,文章的语言体现着作家的审美观点。美的语言具有感染力,给人以咀嚼寻味和想象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学要通过深入挖掘语言文字,从中寻找美、感受美。如《散步》中第四段对初春田野的描写:“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着水泡……”,这段对初春田野的描写充分透露着春的气息,尤其是“咕咕”这个拟声词的运用,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富有勃勃生机的生命的跳动。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春天的美,生命的美!其实,不管是古文还是现代文,都各有其语言文字的优美性,古文有其内敛含蓄深沉之美,现代文有其直白大气之美,但都蕴含着诗人作者各自内心真实的感触。

语文的美不仅仅是朗读美、语言美,还包括情感美、音乐美、想象美等等。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有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共性美,还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美,这些就需要每一个学生有一双能够发现“语文美”的眼睛,并能具备相应的赏美能力。

四、小结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十分必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教师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语文学习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位教师同仁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谭文广.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44-145.

[2]花宜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中),2015().

[3]李颖.浅析寻找语文教学的美[J].公务员论文,2018(9):7-8.

[4]田慧生.新课程实施教师怎么办[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5]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案例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