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道”与“术”之学与思、感与悟
2020-07-04王莉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016-02
为政之师, 当悟为师之道, 谙为教之术。作为党校人平日面对是工作在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整天是和老百姓打交道,接触的都是民生问题。如果作为师者要向他们传授“道”,那必定是要好好思考如何授“道” 与如何传“术”,只有提高“道”与“术”的思想和技能, 才能真正成为为政之师。虽然党校系统教师不同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它更强调的是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和党性锻炼。因此,在传统课堂上,党校教师如何能在短短一节课时间,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情操和党性认识,是上好党课的关键。作为党校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地思考与探索课堂的“道”与“术”相互融合,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党员干部的工作实践相结合, 既要有政治理论的内涵,又要有中央政策的解读;既要有上级领导的大谋略,又要有基层多视角的经验之谈;既要有工作指导,又要有切实的心灵感悟……这就是道与术的完美结合。
英国学者鲍门在《幽默教学:一门表演的艺术》中说“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中央党校王东京教授在《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校教员》中第二部分“怎样讲好党校的课”中专门用大量篇幅谈“教员应当重视讲课艺术”,入职以来通过听课、参与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外出师资培训,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党校年轻教师的我也想成为具有“艺术气息”的党校教员。虽然现在欠缺教学实践的经验,但这半年来,对于教学的“道”与“术”,有了自己一些粗浅的学与思、感与悟。
党校学员都是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都是具有高层次的文化水平的成年人,对于新思想、新政策的培训学习中的专注力和持久力方面比一般社会学员要相对长一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由于党校培训的对象大多来自乡镇和机关一线部门,他们工作繁琐,工作时间长,大部分处于“5+2”“白+黑”上班制。就算组织学员上课培训,工作上的事务還是摆脱不了,往往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够不上。另一方面基层党员大部分都是年龄偏大,接触新生事物的技能薄弱。对课堂上教师培训提出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存在“怕、等、靠”的现象,不敢站出来有效破析问题,导致培训效果差。还有部分学员来党校参加培训,由领导干部的身份变成学员,由原来“管事的”变成“被管的”,这种突如其来的身份变化也会引起学员心理的落差。现在是网络化时代,课堂上手机刷屏无处不在。这给党校教师的培训也带来了新问题和新考验。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党校教师就应该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员兴趣和激情。我想从三个角度谈一下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粗浅认识。
一、选题的艺术——坚持两个“导向”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好专题题目对讲课来说很重要。怎么选题呢?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两个导向。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作为党校教师,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就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学员需求导向,积极主动到基层开展调研。从调研中发现新问题新举措。
二、备课的艺术——有“四个要”
备课是对课题,对象,资料,教法,教师的统筹兼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讲好一门课,制作出一件工艺品,需要精心的准备与打磨。如何备好一堂课呢?我认为有四个“要”。
第一、备课素材的收集。重在平时的学习的积累与采集,譬如网络下载、图书馆阅览、学术研讨交流、社会调研等。第二、拟定详细提纲。可采用三段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第三,选用恰当的案例,如案例、典故、数据等。第四,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党校教师面对的学员属于不同层次,备课时既要考虑课程的接受性,又要注意学员的差异化。
三、讲课的艺术
读书:不读百遍,没有发言权;讲课不过百遍,不能算完美。讲课艺术是在重复练习的基础上才能练就而成。
一是“三个清楚”:想清楚、写清楚、说清楚。着眼党校姓党原则,教师在党校讲台发表对重大政治和理论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要用词准确,要自觉维护党的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维护党校形象。
二是“政策语言”和“方言土语”相结合。备课研究要深,讲课要通俗易懂。教师要深入实践,学会群众语言,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身边事、身边人来深度破析,让学员产生共鸣,学到新知识,带来新思考,获得新方法。
三是掌握节奏,互动有序。一节思想课的高潮在于能否激起学员情感上的共鸣,赢得思想上的认同。讲课的节奏感很重要,就像一首乐曲,起伏跌宕高低错落,学员思绪会在教师的指引下起伏波动。所以,教师要善于掌握讲课的节奏,不能一直平铺直叙,要有高有底,及时和学员进行眼神交流。通过穿插小笑话、打油诗点燃学员的关注度,调节课堂气氛。
以上就是我对党校教学“道”与“术”的学与思、感与悟。
作者简介:
王莉(1980-),女,江苏金坛人,讲师,现任常州市金坛区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从事党史党建、社会热点及社会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