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刍论
2020-07-04白仓奇
白仓奇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语文教师应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以传统文化的学习为指引,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树立尊重和敬畏自然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语文;课文;传统文化;环境保护;责任感;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2;G6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7-0018-0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把生态学融入各阶段教育教学内容。生态学是一种重要学术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類智慧的成果,语文教育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生态学的体现之一。我国文学博大精深,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而自然生态是我国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崇尚人类与自然相亲相融的发展观。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学作品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理念,将生态美的理念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深扎根在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树立以物为友的思想
在现代生态伦理学中,阿尔贝特·施韦泽是重要奠基人,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阿尔贝特·施韦泽提出,人类要敬畏生命。面对自然时,人类是非常渺小的,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部分。要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需要人类将植物与动物看得如同自己的同胞一样重要,这样才会真正拥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我国古代,类似以物为友的思想一直存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人与自然生命和谐相处的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给人一种舒适感,大自然中的鱼、鸟、土、草、木、虫、河流、山川是那样的生动自然、富有灵魂。大自然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幅自然和谐、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美丽画卷。
杜甫在《绝句·其三》中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翠绿的柳枝头有两只黄鹂在鸣叫,似乎在传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湛蓝的空中也有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呈现出一片生机、一派愉悦的景象,有声有色,充满喜庆的意味,拥有一种视觉和心灵上的舒适感,反映出诗人豁达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强调人类与万物永远共存,表现出一种乐观、达观的人生态度。人只有永远充满生机和希望,才能快乐自由地生活。这是通过对美好的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的联系,而悟出的人生大智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表现出相似的人生境界,他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眼前的小桥、潺潺流水、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是那样的幽静、甜蜜、舒适与安逸,让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的家乡。作者借助自然环境的描写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古代,很多文人雅士会把花、鸟、草、木等自然生物看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平等对待它们,这是一种仁爱精神和宽广的胸襟。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更应该树立与自然为友的思想,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
二、树立平等待人待物的意识
动植物和人一样,同样有生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敬畏自然》一文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人类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无法相比,人类要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自己。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悟生态文明思想,领略人生哲理,让学生懂得关心自然、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学会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事物本身生长与发展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平等待人待物的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尊重身边的植物、动物做起,尊重和敬畏生命,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要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压制其他事物的发展,甚至用强制手段扭曲事物的本性,破坏事物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学生只有树立平等待人待物的意识,才能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当前,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迫在眉睫,人们对自然应该有敬畏与感恩之心。《孟子》中的经典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直鞭策着人们不断前进。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尊敬和孝敬自己长辈的同时不要忘记其他老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同等地对待其他老人,因为自己也有变老的一天;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儿女时,也要爱护别人家的儿女。这表现出孟子的仁爱及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思想。人与人之间如此,那么人与大自然之间呢?人只有对自然界中的生物有怜惜、爱护、爱惜的意识,才会真正保护好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孟子》中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重点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前,我们必须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保障人民健康与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硬指标,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模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在古代诗文中,也有大量记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作品。比如,在《论语》中,曾皙道出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在三月的黄昏,天气晴朗,鸟语花香,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位亲朋好友,到沂水边沐浴,在山坡上吹着风,一路边跳边唱地往家走,这是一种多么悠闲舒适、物我谐和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天然的乐趣。又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也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诗中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达出诗人归隐田园后与大自然相守相依的愉悦心情和对污浊官场的憎恶之情。我国古代文学蕴含着浓郁的生态保护意识,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发展。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不可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保护,也不能只顾生态环境建设而不管经济效益的提升,要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谐的自然生态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结语
总之,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要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规划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奏响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语文教师要把生态文明教育放在突出地位,融入语文教学内容中,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环境从小抓起,从教育抓起,把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育,是一种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黄仁旗.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的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2019(06).
[2]孟蝶.初中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喀什大学,2019.
[3]朱继业.中学语文教学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
[4]肖云霞.生态教育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5]陈敏.生态意识的培养与初中生态文学教学[J].辽宁教育,2015(23).
[6]杨鑫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