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程 Z(n)=φe(SL(n))的正整数解
2020-07-04廖群英
朱 杰,廖群英
(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
1 引言及主要结果
关于数论函数方程的研究是数论中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课题,其中涉及很多重要的函数,例如广义欧拉函数、伪Smarandache函数和Smarandache LCM函数.18世纪杰出数学家欧拉提出了著名的欧拉函数,正整数n的欧拉函数φ(n)定义为序列1,2,…,n-1 中与 n 互素的整数个数[1].20 世纪70年代,该函数在RSA公钥密码体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07年,Cai等[2]在欧拉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欧拉函数的概念.对任意的正整数e,正整数n的广义欧拉函数 φe(n)定义为序列1,2,…,中与n互素的数的个数,即
由广义欧拉函数的定义易知;当 e=1时,有φ1(n)=φ(n),即著名的欧拉函数;当 e=2 时,有后来蔡天新等[3]和沈忠燕等[4]给出了 φe(n)(e=3,4,6)的准确计算公式.最近,文献[5-6]给出了一类特殊正整数的广义欧拉函数e∈{pt,pq}的计算公式,其中p、q为不同的素数,t为正整数.
另一方面,著名数论专家Smarandache定义了正整数n的Smarandache函数,后来人们在Smarandache函数的基础上,定义了正整数的伪Smarandache函数和Smarandache LCM函数.文献[7]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n,伪Smarandache函数Z(n)定义为使得1+2+…+m能被n整除的最小正整数m,即
对任意的正整数 n,Smarandache LCM函数SL(n)定义为最小的正整数 m,使得 1,2,…,m 的最小公倍数能被 n整除[8],即
近年来,一些学者研究了这3类函数的性质及相关方程,例如:范盼红[9]利用初等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方程Z(n)=φ(n)的解的所有形式;鲁伟阳[10]研究了 Z(n2)=φ(n)的所有正整数解的问题;赵艳琳[11]完全确定方程SL(n)=φ(n)的正整数解.
最近,朱杰等[12]讨论了 e∈{1,2,3,4,6}时,方程
的可解性.本文继续该问题研究,推广了文献[12]的结果,讨论了 e∈{pt,pq}时,方程(1)的可解性,其中p、q是不同的素数,t为正整数.事实上,给出了 e∈{pt,pq}时,方程(1)没有正整数解的几个充分条件,即证明了如下主要结果.
定理1.1设 p,p1,p2,…,pk为不同的素数,t为正整数,α,α1,α2,…,αk≥0,则方程(1)没有满足如下条件的n值:
1)e=pt(t≤2)且
2)e=pt(t≥3)且,其中.
定理1.2设 p、q、p1、p2、…、pk为不同的素数,α,β,α1,α2,…,αk≥0,e=pq.若
则方程(1)没有满足如下条件的n值:
2 相关引理
为方便,记Ω(n)为n的素因子个数(重复计数),ω(n)为 n的不同的素因子个数,即,规定 Ω(1)=ω(1)=0,并记gcd(a,b)表示整数a和b的最大公因数.为证明本文的主要结果,需要如下几个引理.
引理2.1[13]设正整数n的标准分解式为,则
特别地,对任意素数 p及正整数 α,有SL(pα)=pα.
引理2.2[5]若,其中α≥0,αi>0,p、pi(1≤i≤k)是不同的素数,则
引理2.3[5]设 n=pαn1> p2,其中,且 p、pi(1≤i≤k)是不同的素数,则
特别地,当α=0时有
引理2.4[6]设 p、pi(1≤i≤k)是不同的素数,则
定理2.5[5]设,其中 α,β≥0,αi>0,且 p、q、pi(1≤i≤k)是不同的素数.
1)若α≥2且β=0,则
2)若 α∈{0,1}且 β≥2,则
3)若α=β=0,则
3 主要结果的证明
定理1.1 的证明1)当 e=pt(t≤2)时,设,其中 p,p1,p2,…,pk为不同的素数,α,α1,α2,…,αk≥0.
(a)若 t=1,即 e=p,此时方程(1)即为Z(n)=φp(SL(n)).
若 Z(n)=φp(SL(n)),则由 Z(n)的定义得
故
从而
故 p|(p-1)(pα-1-pα-2+1).又 gcd(p,p-1)=1,故 p|(pα-1-pα-2+1),即 p|(1-pα-2),从而α =2.此时由(2)式得 p2|(p-1)p,即 p|(p-1),显然矛盾.
(i)若 pk≡1(mod p),则由引理2.2 得
若 Z(n)=φp(SL(n)),则由 Z(n)的定义得
(ii)若 pk≡ -1(mod p),则由引理2.2 得
若 Z(n)=φp(SL(n)),则由 Z(n)的定义得
特别地,
若
则
当 αk>1 且为偶数时,由(4)式得 pk|2(p-1),故pk=2 或 pk|(p-1).若 pk=2,则由 pk≡ -1(mod p)可知 p=3.此时由(3)式得 2αk|(2αk-1+4),故 αk=3,此与 αk为偶数矛盾.故 pk|(p-1),则 pk≤p-1.又 pk≡ -1(mod p),故 pk≥p-1,进而 pk=p-1,故由 p、pk为素数可得 p=3,pk=2,仍然矛盾.故αk>1且为奇数,由(4)式得 pk=2,再由 pk≡ -1(mod p)知 p=3.此时由(3)式得 2αk|(2αk-1+2),故 αk=2,此与 αk为奇数矛盾.故 αk=1,此时由(4)式得 pk|1,显然矛盾.
若存在 r(1≤r< αk),使得
由以上证明知此种情况不成立.
(b)若 t=2,则 e=p2,此时方程(1)即为Z(n)=φp2(SL(n)).
显然 Z(n)≠0.当 α =2时,有 φp2(SL(n))=φp2(p2)=1,显然 Z(n)≠1.故 α≥3,此时由引理2.3得
若 Z(n)=φp2(SL(n)),则由 Z(n)的定义得
从而
故 p|(p-1)(pα-2-pα-3+1).又 gcd(p,p-1)=1,故 p|(pα-2-pα-3+1),即 p|(1-pα-3),从而α =3.此时由(5)式得 p3|(p-1)p,即 p2|(p-1),显然矛盾.
(i)若 pk≡1(mod p2),则由引理2.3 得
若 Z(n)=φp2(SL(n)),则由 Z(n)的定义得
(ii)若 pk≡ -1(mod p2),则由引理2.3 得
若 Z(n)=φp2(SL(n)),则由 Z(n)的定义得
特别地,
若
则
当 αk>1 且为偶数时,由(7)式得 pk|2(p2-1),故 pk=2 或 pk|(p2-1).若 pk=2,则由 pk≡ -1(mod p2)知 p2=3,显然矛盾.故 pk|(p2-1),则 pk≤p2-1.又 pk≡ -1(mod p2),故 pk≥p2-1,进而 pk=p2-1,故由 p、pk为素数可得 p=2,pk=3,此时再由(6)式可得3αk|(2·3αk-1+6),显然不成立.故 αk>1且为奇数.因此,由(7)式得 pk=2,再由 pk≡ -1(mod p2)知 p2=3,显然矛盾.故 αk=1,此时由(7)式可得 pk|1,显然矛盾.
若存在 r(1≤r< αk),使得
由以上证明知此种情况不成立.
2)当 e=pt(t≥3)时,其中 t为正整数,此时方程(1)即为 Z(n)=φpt(SL(n)).现设
其中 p、p1、p2、…、pk为不同的素数,α,α1,α2,…,αk≥0.
若 Z(n)=φpt(SL(n)),则由 Z(n)的定义得
从而
故 p|(p-1)(ptα-t-ptα-t-1+1).又 gcd(p,p-1)=1,故 p|(ptα-t-ptα-t-1+1),即 p|(1-ptα-t-1),从而tα =t+1.此时由(8)式得 ptα|(p-1)p,显然矛盾.
这就完成了定理1.1的证明.
定理1.2的证明当e=pq时,此时方程(1)即为 Z(n)=φpq(SL(n)).现设,其中 p,q,p1,p2,…,pk为不同的素数,α,β,α1,α2,…,αk≥0.
(I)若 p≡1(mod q),则由引理2.5 的1)得
若 Z(n)=φpq(SL(n)),则由 Z(n)的定义得
从而 p2|(p-1)(pα-1-pα-2+q),故 p|(p-1)(pα-1-pα-2+q).又 gcd(p,p-1)=1,故 p|(pα-1-pα-2+q),即 p|(q-pα-2),从而 α =2 且 p|(q-1),故 p≤q-1.又 p≡1(mod q),故 p≥q+1,显然矛盾.
(II)若 p≡ -1(mod q),则由引理2.5 的1)得
若 Z(n)=φpq(SL(n)),则由 Z(n)的定义得
从而
若 pα|[pα-1-pα-2- (q-2)(-1)α],则 p|[-pα-2-(q-2)(-1)α].当 α >2 时,有 p|(q-2),故 p≤q-2.又 p≡ -1(mod q),故 p≥q-1,显然矛盾.从而 α =2,此时得 p|(q-1),故 p≤q-1.又 p≡ -1(mod q),故 p≥q-1,进而 α =2 且 p=q-1.由p,q为素数可得 p=2,q=3.注意到22=pα>max{3β,故 n=4 或 n=4×3.若 n=4,φ6(SL(4))=φ6(4)=0,显然Z(4)≠0.若 n=12,又 12=4 ×3,由引理2.1 得SL(12)=4,故 φ6(SL(12))=φ6(4)=0,显然Z(12)≠0.
若
则
当α>2且为偶数时,由(10)式可得p=2,再由p≡-1(mod q)可知 q=3.此时由(9)式可得2α|(2α-2+2),显然不成立.故α>2且为奇数,由(10)式可得p|2(q-1),故 p=2 或 p|(q-1).若 p=2,则由 p≡-1(mod q)可知 q=3.此时由(9)式得2α|(2α-2+4),显然不成立.故 p|(q-1),则 p≤q-1.又 p≡-1(mod q),故 p≥q-1,进而 p=q-1,故由 p、q 为素数可得p=2,q=3,仍然矛盾.故 α=2,此时由(10)式得 p|1,显然矛盾.
若存在 r(1≤r< α),使得
由以上证明知此种情况不成立.
(I)若 pk≡1(mod pq),则由引理2.5 的 3)得
若 Z(n)=φp(SL(n)),则由 Z(n)的定义得
(II)若pk≡ -1(mod pq),则由引理2.5 的3)得
若 Z(n)=φpq(SL(n)),则由 Z(n)的定义得
特别地,
若
则
当 αk>1 且为偶数时,由(12)式得 pk|2(pq-1),故 pk=2 或 pk|(pq-1).若 pk=2,则由 pk≡ -1(mod pq)可知 pq=3,显然矛盾.故 pk|(pq-1),则pk≤pq-1.又 pk≡ -1(mod pq),故 pk≥pq-1,进而 pk=pq-1.此时,再由(11)式可得,若 αk=2,则 pk|(pk+1),显然不成立.故 αk≥3 且 pk=2,即 2αk|(2αk-1+4),得 αk=3,此与 αk为偶数矛盾.故 αk>1且为奇数,由(12)式得 pk=2,再由 pk≡ -1(mod pq)可知 pq=3,显然矛盾.故 αk=1,此时由(12)式得 pk|1,显然矛盾.
若存在 r(1≤r<αk),使得
由以上证明知此种情况不成立.这就完成了定理1.2的证明.
4 应用举例
本节通过实例进一步验证定理1.1~1.2,其中例4.1对应定理1.1,例4.2对应定理1.2.
例4.1取e=5,n=25,31或29.
若n=31,由31是素数,从而由Z(n)的定义知Z(31)=30,又由SL(n)的定义知SL(31)=31,故φ5(SL(31))=φ5(31).又中与31互素的数的个数为6,故 φ5(31)=6,故 Z(31)≠φ5(SL(31)).若 n=29,同理可得 Z(29)≠φ5(SL(29)).
例4.2取 e=14,n=49,43 或41.
若n=43,由43是素数,从而由Z(n)的定义知Z(43)=42,又由SL(n)的定义知SL(43)=43,故φ14(SL(43))=φ14(43).又中与43互素的数的个数为3,故φ14(43)=3,故 Z(43)≠φ14(SL(43)).若 n=41,同理可得 Z(41)≠φ14(SL(41)).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当 n值满足定理1.1~1.2的条件时,此时方程(1)无该类解.
5 进一步的结果
前面给出了p、q为不同的素数,t为正整数,且e∈{pt,pq}时,方程(1)没有正整数解的几个充分条件.通过实例也发现当e为pt,pq这些特殊值时,该方程在很多情况下都没有正整数解.本节利用φe(pα)(α≥1)的计算公式,进一步讨论方程(1)的可解性.
对任意素数p,以及任意正整数α、e,由广义欧拉函数的定义可知
由此可得:
定理5.1方程(1)的全部正整数解为e=1,n=1 或,其中 p,q1,q2,…,qs为不同的素数,α1,α2,…,αs≥0,且
证明若n=1时由定义知Z(1)=SL(1)=1,此时方程(1)即为 φe(1)=1,故 e=1.
因此,由方程(1)可得
从而
由于(φe(p1),φe(p1)+1)=1,则由(15)式可得因对任意正整数但由e≥2 以及(14)式知,矛盾.故 e=1,从而.又,故 α1=1,即,且,即,其中定理5.1 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