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单位内审转型策略初探
2020-07-04杨业
杨业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2413)
1 前言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的确定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的出台,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在新的政策大环境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同样也处于由传统常规型审计向现代增值型审计转型的重要时期。事业单位不同于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其内部管理偏行政化,受传统观念影响深,内部审计服务与战略决策能力较弱,因此,向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型的难度也更大[1]。本文通过分析增值型内部审计,并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内部审计的现状和问题为例,研究并提出适合事业单位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型的策略。
2 增值型内部审计概念
2.1 增值型内部审计概念提出
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发布的《审计人员职责说明书》明确指出内部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务和会计事项。1957年、1971年重新修改颁布的2版新说明书在原有的审计范围中加入“其他经营事项”,并逐渐将财务和会计事项降为关注的次要地位。1978年,IIA颁布的第一部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从业标准》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建立在组织内部的独立评价活动,对各项业务进行检查和评价,并为组织提供服务”。1990年,IIA颁布的SRIA No.6中明确了内部审计为组织的哪些方面服务的问题,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建立在组织内部来协助组织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服务工作”。现在沿用的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来源于IIA 2011年新发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框架中IIA强调内部审计的目的“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其中,“增加价值”是指“内部审计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增加组织实现既定目标的机会,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确认运营的改进,从而为组织增加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将增值型内部审计定位为:以为组织创造价值为目标,采用规范化、系统化的技术,提供鉴证和咨询服务,参与组织风险管理,监督组织内部控制,实行增值性审计业务,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
2.2 增值型内部审计特点
增值型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定位、职能和审计范围3个方面:(1)内部审计的目标由“协助管理成员履行他们的职责”变为“增加组织价值,帮助实现组织目标”。(2)内部审计的职能由“评价功能”变为“确认和咨询”,增值型内部审计强调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并重。(3)审计业务范围有所拓宽,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传统内部审计业务范围的基础上扩展了能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领域: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2]。
2.3 增值型内部审计表现形式
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根据特性不同可分为显性价值增值和隐性价值增值2种表现形式,详见图1。
图1 增值型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表现形式
显性价值增值是指传统的常规性审计业务,比如,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财务决算审计等。在高度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下,常规业务不能高度体现与企业长期价值目标相匹配的关键事项和高风险点。因此,从内部审计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看,它不是驱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核心因素[3]。
隐性价值增值重点在于开展非常规的高增值性审计业务,提供更高价值含量的审计信息。这些高增值性审计业务紧紧围绕企业发展需求与整体风险控制,能够保证内部审计更经济、更高效地“做正确的事”,是实现内部审计增值的核心驱动因素[4]。
3 原子能院增值型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
3.1 原子能院增值型内部审计现状
原子能院是国家全额拨款的科研类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核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承担核行业国家国防任务、国家核能技术研发以及国家核技术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生产。
近年来,原子能院审计工作按照“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的指导原则以及“把握总体、发现隐患、服务发展”的审计思路,紧紧围绕原子能院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在加强单位内部管理、提升效益、促进廉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审计内外环境的变化,院审计工作同样也存在各种不利于单位发挥增值功能的因素。
从内部审计部门定位、组织模式、职能范围、审计实务、人力资源5个方面将原子能院内部审计现状与IIA《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相关规定以及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较好的企业进行对比,找出其在发挥审计增值功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详见表1。
表1 原子能院内部审计现状对比分析
续表1
续表1
由表1可知,原子能院审计部门结合院整体发展战略,在履行审计“提升管理、服务增值”职责,发挥审计“预防和免疫系统”功能的自身定位上与IIA“为改善组织运营并实现价值增值而提供服务”的理念一致,但鉴于其科研类事业单位的身份,组织管理行政化较重,成本和利润中心概念相对弱化,内部审计在帮助组织实现价值增值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3.2 原子能院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内部审计职能范围主要集中在确认服务
从内部审计职能范围来看,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与原子能院一样主要集中在确认服务领域,较少涉及咨询领域。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对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常规性检查,为项目验收提供审计支持,缺少对单位整体业务风险的考量。其对内部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人事调动提出意见,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有限的改进建议,但建议很少能够得到积极回应和有效执行。
3.2.2 内部审计着重于事后审计
从内部审计参与单位的经营活动时间来看,原子能院主要着重于事后审计,即对整个项目进行核实和评价,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整改建议。这种方式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一直占主导地位,随着经营环境的改变,项目管理的需求逐渐从事后发现转变为事前预防,这就需要内部审计在项目的前、中期提供相应审计支持,发挥增值型审计前瞻性预警作用,深入介入项目全过程,进而获得更多的单位内部管理信息,更好地为单位提供增值服务。
3.2.3 全面风险管理基础薄弱
为逐步将审计工作由“监督导向型”向“风险导向型”和“服务导向型”转变,单位全面风险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内部审计计划的制订在考虑常规性审计需求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将高风险项目纳入计划,主动开展相关的管理性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同样要具备风险意识,关注单位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原子能院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仅限于对风险管理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无法跳出风险管理,将工作重心落实到对风险管理体系的评价、监督指导及实现风险管理的再管理上。
3.2.4 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效果不佳
以审计发现问题促重视,以审计有效沟通求进步,现阶段原子能院审计部门在事后审计过程中通过事前调查、事中沟通、事后建议审计流程并未取得良好的整改效果。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审计发现的问题在单位内部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很多整改过程停留在表面,未能解决单位内部管理的实际问题。(2)单位内部审计尚未形成后续审计及对审计发现问题落实整改的监督机制,从而导致相似问题重复出现,影响单位整体运行效果。
3.2.5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增值型内部审计要求具有综合知识背景的审计人员参与,原子能院内部审计人员知识面较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以财务、审计人员为主,缺乏既熟悉财务审计业务,又对单位相关科研、工程、法律、管理等了解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单一人员结构不利于内部审计从深层次发现问题。
4 事业单位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型策略
通过上述对原子能院增值型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科研类事业单位存在问题较多是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通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正在从单纯的公益性机构向综合性服务机构转变,市场化趋势日益显现。虽然我国一直把事业单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在财政拨款、人力资源、资产管理、审计监督方面都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具备较好的内部控制基础,但这一现状同时催生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机构设置不合理、对内部审计缺乏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内部审计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像原子能院一样兼顾科研与经营的事业单位,其市场化程度更大,传统的内部审计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需求,亟待转型。
4.1 构建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框架
实现事业单位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型,构建内部审计增值框架(图2)要重点强调以下3个方面:(1)突出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通过提供关于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流程的客观分析,为单位管理层决策提供重要支持,促进单位管理改善,从而提升单位价值。(2)突出事前、事中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应拓展内部审计与单位运营活动的接口,尽可能将审计覆盖面扩大至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流程,获得相关信息,从单位的“检验官”转变为“保健医生”,以保证单位经济运行健康发展。(3)突出提供增值服务:一方面通过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为组织增加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发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议,降低风险发生概率,降低机会成本,增加单位价值[5]。
图2 内部审计增值框架图
4.2 转变增值型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需求,增强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服务单位的管理功能,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单位设立审计委员会,并使内部审计部门下属审计委员会。增值型内部审计组织构架详见图3。
图3 增值型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4.3 以“抓流程,重整改”为重点强化后续审计
为了及时纠正和整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防止不利影响的持续积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以“抓流程,重整改”为重点,持续强化后续审计。
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单位实际情况的完整后续跟踪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后续审计的相关职责,详细说明纳入后续审计项目的标准、后续审计流程、周期和应达到的效果;其次,将后续审计效果及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单位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奖惩办法,提高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率;最后,后续审计工作要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真正做到防微杜渐,不在同一个问题上犯2 次错误[6]。
4.4 强化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传统模式的内部审计手段和模式效率低下,强化和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建议措施主要包括:(1)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辅助手段处理大数据,提升审计监督能力。(2)增强审计部门内部信息沟通效率,便于审计工作快速有效开展。(3)利用办公自动化平台增强对单位各项经营活动信息的获取,利用信息获得的便利优势,与内部审计信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4)将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与单位财务、项目管理等系统进行无缝对接,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单位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及时向管理层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进行,为更好地服务于单位管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也正处于由传统模式向增值型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构建事业单位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单位领导层和中层管理者的支持,需要进行机构创新和流程再造,同样也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从根本上树立以“风险为导向,以增值服务为目的”的观念。各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应在现有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审计资源可获得情况,制定适合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