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油藏水平井有效开发技术研究及应用
2020-07-04岳文成沈焕文陈弓启
岳文成,张 鹏,沈焕文,刘 安,王 鹏,蔡 涛,陈弓启,杨 敏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
吴C 区长7 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西南部,长7 油层组为鄂尔多斯三叠纪湖盆发育鼎盛期的沉积物,主要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沉积,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受沉积初期古地貌及沉积成岩差异压实作用影响,发育近东西向不规则鼻状隆起[1]。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天然裂缝发育,属于典型的“ 三低”油藏,油藏埋深2 100 m,有效厚度10.4 m,平均渗透率0.18 mD,平均孔隙度9.4 %,为典型的难动用储层。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面孔率低(见表1)。
该区块2013 年开始水平井开发试验,试验初期井网采用“ 七点法”,水平井水平段走向与主应力方位垂直,长度:700 m~1 050 m,平均950 m,水平井间距:450 m~700 m,水平井改造方式采用水力喷砂环空加砂分段多簇压裂,开始每段2 簇,每井7~13 段,发展到每段3~4 簇,每井5~8 段;由于天然裂缝发育,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沟通造成注水开发后水平井含水不断上升,后期开发井网调整为准天然能量开发,局部采用“ 五点法”井网,压裂改造方式发展为水平井泵送速钻桥塞体积压裂,每段3~4 簇,每井7~11 段。
目前该区块水平井开井44 口,单井产量2.2 t/d,综合含水47.6 %,定向井开井11 口,单井产能0.5 t/d,综合含水13.9 %,采油速度0.25 %,采出程度1.25 %,注水井开井6 口,单井日注15 m3,注水方式均为周期注水,整体开发水平较低。
1 吴C 区开发难点
1.1 天然裂缝发育,井间干扰大,初期递减大
从野外露头、岩心剖面、侧向测井资料、铸体薄片等宏观及微观资料表明长7 致密油储层高角度天然裂缝较为发育,油藏裂缝走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主要优势方位为70°~85°与105°方向。
表1 吴C 区长7 油藏储层物性统计表
由于天然裂缝发育,水平井压裂过程中[2,3],人造裂缝与天然裂缝沟通,压裂液沿裂缝突进,造成邻近采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且产能难恢复或恢复期较长。
1.2 井网适配性差,注水开发风险大,驱替系统难以建立
由于天然裂缝发育、后期改造强度大,注入水沿裂缝高渗带窜入油井,油井见水后生产动态为液量、液面及含水大幅度上升,日产油下降;对应注水井停注验证后含水下降迅速。
2 提高开发水平主要做法
2.1 开展长短周期注水试验
周期注水机理: 周期注水也称间隙注水或不稳定注水,是周期性的改变注水量和注水压力,在油层中形成不稳定压力状态,引起不同渗透层间或裂缝间流体相互交换,有效解决非常规注水对高含水期开发的需求,从而提高水驱油采收率。
周期注水驱油过程: 当注水量增加,高渗层升压快,在压差的作用下,部分流体由高渗层流入低渗层段;当注水井停注,高渗层降压快,在反向压差的作用下,部分流体从低渗层流回高渗层被采出[4]。
2.1.1 注水周期的确定
式中:T-周期,d;L-注水井到生产井的平均距离,m;C-综合压缩系数;K-渗透率,mD;φ-孔隙度,%;μ-黏度,mPa·s。
周期延续时间反映了注水量的波动频率。若以某一交渗流量值作为关井时间下限,以生产井某一含水率值作为关井时间上限,在中高含水期开展的周期注水,其合理周期延续时间应该是逐渐缩短的。因当高渗层含水达到一定程度后,生产井很快见水,再注水高渗层波及程度不再增加,这时高低渗层的交渗流动面积达到最大值,之后这一面积将随着低渗层注水波及程度的增加而减小,结合公式计算,该区注水周期暂定为90 d。
2.1.2 注水量的确定
式中:B-注水量波动幅度;q1-加强注水时的注水量,m3/d;q2-控制注水时的注水量,m3/d;q-常规注水时的注水量,m3/d。
借鉴其他油田周期注水经验,最好使注水量的波动幅度值保持1,即在增大注水量的半个周期内,将注水量增大一倍,降低注水量半个周期内停注。根据目前该区平均日注20 m3,代入公式得出,q1为40 m3,考虑实际生产情况,要求q1为30 m3,q2为0 m3。
2.1.3 试验过程及试验效果 在前期试注过程当中,仍表现出油井动态响应剧烈的情况,注水井注水30 m3,开注3 d 后,油井含水上升至100 %,后停注,4 d~5 d后含水下降,在经过1 个月左右的从注7 停7,注5 停5,注3 停3 等方式摸索,后对动态响应剧烈的北部区域定为注3 停3 的注水方式,对注水动态响应不太剧烈的部位定为注1 月停半月的注水方式(见图1)。
2.2 开展长短周期吞吐试验
注水吞吐试验是在同一口井进行注水、采油的开发方式,它利用油层的亲水性,在毛管力吸水排油的作用下,注入水进入并驻留在低渗孔道,将原油排到高渗区。裂缝越发育,油水接触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基质与裂缝间流体的置换渗吸,渗吸采收率越高,注水吞吐效果越好。
2.2.1 长周期吞吐试验
选井原则:(1)油层稳定、含油性好;(2)压裂改造效果好,初期单井产量高;(3)目前动液面低、液量低,液量出现大幅递减,表现出明显的能量不足的特征;(4)试验井尽量连片;(5)钻井、试油工程质量好,钻井过程中未出现溢流、井漏等现象。
图1 吴C 区长7 油藏周期注水参数设计图
2.2.1.1 累计注水量的确定 根据前期研究结果,随着累计注水量的增加,压力保持水平增加,试验井阶段累计产油量先增加后减小,认为当注水期末压力保持水平为100 %时,累计产油量最高,开发效果最好。因此,设计注水期末合理压力保持水平为100 %。前期试验结果表明邻井见效或者见水比例高,考虑邻井液量较低,也需要补充能量。设计吴平462-11、吴平463-10井注水波及面积为单井控制面积的1.2 倍,对应单井累计注水量为4 620 m3和5 490 m3。
2.2.1.2 单井日注的确定 前期注水吞吐试验显示,为避免注入水扩大天然裂缝,结合安平19 和安平21井注水动态特征,单段日注水量应为10 m3~20 m3。设计吴平462-11、吴平463-10 井单段日注水量10 m3,单井日注水量为80 m3,分别注水58 d 和69 d。
由于体积压裂形成的缝网较复杂,注水过程中注入水易突破至邻井,使得波及体积增大,为保证地层压力达到设计要求,根据周围邻井见水情况适当延长注水时间,增加注水量计算如下:
增加注水量=(设计累计注水量-已注入水量)×见水井数×0.5。
2.2.1.3 焖井时间的确定 长7 致密油室内长岩心试验表明,随着焖井时间的增加,注水吞吐最终采收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焖井时间为120 min 时,最终采收率最高。出现此类规律是由于焖井时间过短,渗吸置换作用不完全,而焖井时间过长,压力波传播到较远的地方,导致生产压差下降,采收率降低。
根据室内试验岩心长度及现场实际井距的大小,等比例折算可得到各吞吐井的最优焖井时间:吴平462-11、吴平463-10 井最优焖井时间分别为62 d、67 d。注水过程中密切关注邻井吴平462-10、吴平462-12、吴平463-9、吴平463-11 井产量、含水、含盐、动液面变化,如见水,即刻关井,待试验井焖井20 d 后开井恢复生产。
2.2.1.4 试验过程及效果 根据以上选井原则并结合本次吞吐试验内容及吴C 区水平井生产实际,优选吴平463-10、吴平462-11 井开展第一轮注水吞吐试验。
准备阶段(2016.8.3-2016.9.4):在准备阶段,对吴平463-10 井实施冲砂洗井,并井下关井测压,测得压力6.79 MPa;
注入阶段(2016.9.4-2016.11.13): 注入阶段配注80 m3/d,累计注入天数58 d,累计注入量5 550 m3,在注入过程中,该井油套压持续上升,最高点油套压为10.2/9.8 MPa,周围油井动态基本保持平稳;
焖井阶段(2016.11.14-2017.1.13):焖井阶段共持续58 d,在焖井过程中测得地层压力11.68 MPa,油套压持续下降,焖井阶段后期,下降至0.2/0.1 MPa,周围油井无明显动态反应;
采出阶段(2017.1.13-目前):该井开抽初期,液量达到20 m3/d,含水100 %,并持续20 d 左右,之后含水下降,液量下降,2017 年2 月4 日见油,与该井吞吐试验之前相比,日产液量由3.06 m3上升到10.39 m3再下降到8.23 m3,含水由17.4 %上升到50.2 %再下降到34.9%,日产油量由2.15 t 上升到4.40 t 再上升到4.55 t,液面较开抽初期相比下降明显由224 m 下降到802 m再下降到1 203 m。
吴平463-10 井自2016 年8 月开始实施吞吐试验(见图2),经过准备阶段,注入阶段,焖井阶段共计186 d,损失油量401 t,开井后累计净增油478 t(递减法计算并扣除停井损失油量),在2018 年8 月底失效,有效期595 d。
2.3 开展短周期吞吐试验
针对气体影响严重,间歇性出液情况,2018 年1月以来共尝试开展了47 井次灌水试验,每次套管灌清水130 m3左右,焖井1 d 左右,灌水后功图充满程度变好,通过对比大部分油井灌水后第2 d 开始见油,第3 d 含水降至正常,液量第13 d~15 d 降至灌水前水平,单井累计恢复产能10 t~15 t。
图2 吴C 区吴平463-10 井吞吐试验生产动态曲线
3 结论及认识
(1)C 区块大部分区域为准自然能量开发,油井自然递减较大,开发主要方向为提能量,保液量,周期注水和吞吐注水试验能有效提升地层能量,降低自然递减。
(2)尝试新工艺,新方式实施吞吐注水试验,针对不同区域油井实行差异化措施治理,改善笼统吞吐试验有可能从高渗孔段注入的弊端,同时加入表面活性剂、驱油剂等驱替剩余油,保障吞吐试验效果,并开展多轮次吞吐试验。
(3)短周期灌水吞吐试验在现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应继续开展措施方式、参数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技术体系,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