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城市垃圾分类研究
——以合肥市F 社区为例

2020-07-04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居民分类

丁 京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推行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制度,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1]社区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最小单元,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心健康。 在传统由政府主导的垃圾分类制度实施过程中,仅靠社区物业公司开展垃圾分类不仅会增加居民物业费用开支,同时也难以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因此,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让广大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从“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是实现垃圾分类制度的根本之源。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可以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绿色社会工作”理论等对自己进行定位,积极介入到社区垃圾分类项目中。 通过对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榜样学习、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制度法规完善等手段,激发居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行为习惯。

一、相关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框架

(一)文献回顾

垃圾分类作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者以“社区垃圾分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IKI)进行全文检索,发现目前垃圾分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垃圾分类中社区居民的个体行为意识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吴灵琼等人认为垃圾分类与个人的心理因素和情景因素有关。[2]心理因素和情景因素的双重作用影响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 问锦尚等人则认为,社区因素、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环境价值观、宣传教育、 道德责任变量对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3]二是垃圾分类的政策实施困境和对策研究。 沈殳爻等人认为目前解决垃圾分类的突破口在政策制定上, 并指出目前我国有关垃圾分类政策主要存在分类标准不稳定、分类设施区域性不平衡、激励政策的信息依据不足的政策缺陷。[4]翁员媛等人则针对垃圾分类的政策实施困境, 提出从多源流理视角[5]即垃圾分类的政策实施是受到各种政治流向的影响。 三是从历史维度比较中国和国外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现状差异研究。 刘珺等人认为日本的垃圾分类之所以做的如此精细在于日本从19 世纪70 年代就开始进行垃圾分类, 采用无限分类模式和严格的法律措施,将垃圾分为8 大类100 多个细项,并从孩子抓起,从小灌输垃圾分类意识。[6]

除上述三类研究外,有关社会工作介入垃圾分类研究相对较少。城市社区垃圾分类是关乎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是目前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围绕社会工作者介入垃圾分类中会发挥哪些作用, 应当是当前垃圾分类研究一个新的切入点。

(二)理论分析框架

本研究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 Theory)出发尝试去建构理论分析框架,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这与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景中”的理念不谋而合。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自提出以来, 运用该理论研究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视角。 尤其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社区是由个人、家庭、团体、社区组织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社区中的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始终发挥功能性整体的作用。[7]按照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要求,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垃圾分类,可以在垃圾分类项目前期普及、中期实施、后期跟进系统进行有效介入,最终逐步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二、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比例开始逐年上升。 大量人口集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难题。尤其是近年来“垃圾围城”现象更是制约着城市的发展。相关研究机构的预测资料显示,2020 年中国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将高达35914 万吨,这一数值为2006年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的1.94 倍,城镇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参见表1)。[8]

表1 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的预测

面对城市“垃圾围城”的尴尬局面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系列政策文件。 例如,2017 年3 月18 日国家发改委、 住建部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垃圾分类制度,规定在2020 年底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6%以上。 此外各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垃圾分类的政策文件,例如,2019 年3 月15 日合肥市城乡规划局出台了《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办法》,对于不做垃圾分类的个人和单位实行“拒收制”,并纳入到个人及企业的征信系统。 目前合肥市已经截止了垃圾分类的征求意见稿, 拟将意见稿提交合肥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审核, 也就是说合肥距离垃圾强制分类已经指日可待。 为做好强制垃圾分类的前期准备工作, 合肥市经开区城管局已经在辖区内部分社区“试点”垃圾分类项目。

(一)样本选取——F 社区垃圾分类项目概况

F 社区位于合肥市经济开发区的东北角, 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作为开发区的东大门,F 社区近年来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围绕“健康社区,文明社区,智慧社区”这根主线,着力打造经开区示范社区,并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了响应建设垃圾分类示范社区的号召,F 社区在2019 年5 月接到合肥市经开区城管局的要求“试点”垃圾分类项目,该项目主要运行模式为: 由合肥市经开区城管局作为业主单位公开招标专业的垃圾分类公司承接该项目,并由经开区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主动对接,最后通过社区两委会议商讨项目方案, 通过后在社区正式实施。 经过半年的项目运作,F 社区在垃圾分类上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2019 年12 月被经开区城管局评选为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并在新闻媒体刊登报道,宣传推广垃圾分类社区经验。

基于此, 研究者在经开区选取F 社区作为样本进行实地调研, 尝试发现在F 社区在试点垃圾分类项目前出现过哪些问题, 并结合目前全国城市社区垃圾分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出以下归纳。

(二)当前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1.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难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不少居民仅仅在手机和电视新闻中了解到垃圾分类这个话题, 但有关垃圾分类的具体办法只停留在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的传统“二分法”。 研究者在F 社区的访谈了解到, 在未开展垃圾分类项目试点前,社区的大部分居民囿于将垃圾自由处理,对垃圾分类相关规定的出台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而且面对居委会的垃圾分类宣传,认为只是在“走过场”,产生不了实际效果。调查还发现,居民垃圾分类习惯也会受到“单位制”的影响,在单位往往会受到公共道德的制约,勉强进行垃圾分类。 但回到家中,进入私人空间便不会再进行垃圾分类, 这两种分类行为交叉影响使得居民难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2.公共机构宣传力度不够,难以发挥示范效应

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需要有“示范带头人”的引领,在这方面公共机构可以充当示范作用。 所谓公共机构是指具有公共属性的场所,比如医院、学校、火车站、机场、地铁等[9]。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共机构存在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状况。比如,未在垃圾回收处张贴醒目的垃圾分类提示语、 未使用分类垃圾桶处置垃圾等。 快速城市化带来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变, 大部分社区居民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公共机构度过的,因此,公共机构的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将对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3. 垃圾分类资源投入不足, 社会参与机制不完善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既要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硬件设施包括,垃圾分类点的设置、垃圾分类运输车的调度等。人力资源包括社区工作者的协调, 第三方专职垃圾监督员的配备等。F 社区在未开展垃圾分类项目试点前,主要是通过居委会选聘物业公司来进行垃圾分类,而物业公司只能做到定时维护社区环境, 是否进行垃圾分类回收主要依据分类成本的高低。其次,垃圾分类是一项全民工程需要社会广泛参与,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 参与水平不高和参与渠道匮乏成为制约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瓶颈。 社会参与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居民仅选择参与成本较低的活动,而像垃圾分类这样需要社区居民投入时间成本进行分类定时投放的活动,对社区上班族来说这无疑是巨大困难,因此在上海实行垃圾强制分类时, 一些社区上班族们出于无奈直接将垃圾投放在街道上。 社会参与渠道的匮乏主要体现在, 居民的社区参与经常会受到“科层制”的影响,一些官本位的社区干部,希望居民在文明社区建设中保持沉默, 对损害其政治利益的居民采取排斥态度。

4.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

城市社区生活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包括垃圾的产生、收集和处理。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流程是:前端由居民将垃圾分类投放,中端由物业公司或第三方垃圾分类公司联系回收车集中运送到垃圾分类处理厂, 末端由垃圾分类处理厂进行焚烧,填埋或回收处理。[10]但这种流程中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商与合作,缺少相应的市场监督机制。研究者在F 社区的调查了解到, 部分居民之所以对垃圾分类不抱有信心是因为“前分后混”的尴尬局面屡见不鲜,即使居民在前端进行垃圾分类,而物业公司为了方便处理,常常将分类好的垃圾“混合混运”,这极大的挫伤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此外,大部分城市中存在不少以捡垃圾维持生计“拾荒者”,他们经常将捡到的各类垃圾运送未经审批的垃圾回收站获利, 而这些垃圾回收站的经营者为了逃避市场监管把回收点设置于拆迁棚户区,老旧小区等周围,环境脏乱差和市场监管缺失是其显著特征。

5.各地垃圾分类标准不一,有关垃圾分类的政策文件仍然处于完善之中

全国各地垃圾分类标准不一是目前城市社区实行垃圾分类的一大突出问题。 例如,在垃圾命名上,上海用四分法将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而广州却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在具体分类上,上海将电池统一归纳为有害垃圾, 而合肥把含汞等有害物质电池才归为有害垃圾。在分类垃圾桶的颜色上,杭州可回收垃圾是蓝色垃圾桶, 而在广州却是绿色垃圾桶。 因此垃圾分类标准的差异给居民带来不少困扰,尤其是对于热衷异地旅游居民来说。 此外,有关垃圾分类的政策文件仍然处在完善之中。比如,目前《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刚刚结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不同于上海市的强制垃圾分类,合肥市的垃圾分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三、社会生态系统下F 社区垃圾分类项目的系统分析

针对F 社区试点垃圾分类项目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F 社区在项目正式开展后,利用社工机构的社会工作者积极介入到垃圾分类中, 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在社区垃圾分类项目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系统进行有效介入, 不仅关注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培养,更注重从居民生活的社会环境(社区、团体、机构、政策)层面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探索出符合社区实际的垃圾分类新模式(参见图1)。

图1 社会工作者介入垃圾分类系统分析图

(一)前期普及系统

1.召开项目推进会议。 在垃圾分类项目开展前,F 社区社工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就项目的实施计划、实施过程、宣传材料、奖励措施和评估细则与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居民代表一同召开项目推进会,会议同时邀请了合肥市经开区城管局的项目负责人和第三方垃圾分类公司的项目经理。通过协商议事、群策群力最终由社区两委签署通过《合肥市F 社区垃圾分类方案项目计划书》。

2.统一配备社区资源。 为了保证垃圾分类项目的顺利实施, 社会工作者协同社区居委会为居民配置有效的社区资源方便其进行垃圾分类。 在各个小区的楼道口附近摆放垃圾袋自动领取机, 每位社区居民只需通过手机关注“合肥市经开区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 注册登录后即可领取垃圾分类专用垃圾袋,每户家庭每月可以领取黄、绿两卷专用垃圾袋。其中黄色垃圾袋用于厨余垃圾装放, 绿色垃圾袋用于厨余垃圾以外的其他垃圾装放。

3.事前开展入户访谈。 对于即将开展的垃圾分类项目,F 社区社工机构组织社会工作者利用“世界环境日”“社区文化宣传周”主动上门向社区居民介绍垃圾分类项目, 询问居民对垃圾分类意见和看法并及时向社区两委反映。通过开展入户访谈,社会工作者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居民的互动与交流,同时对后期垃圾分类开展过程中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前做好应对。

4.集中进行社区教育。 所谓社区教育,是指“一种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对社区成员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再教育过程”。[11]考虑到在正常的工作日时间内,难以对社区居民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F 社区在周末采取“游戏+讲座+表演”模式,即根据社区不同群体的参与兴趣采取不同的环保教育方式,鼓励广大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对于社区儿童,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答题竞赛,通过设置奖品(玩具、电影劵等)激励社区儿童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对于社区青年,安排垃圾分类环保专家讲座邀请前来聆听。对于社区老年人, 组织有关垃圾分类的文娱表演活动呼吁其参加。

(二)中期实施系统

1.培育居民社区领袖。 社区领袖是在社区发展中自发形成(有的经过培育),能满足和反映社区群众需求,影响社区思想、生活趋势的社区人物。[12]对于社区内的党员, 社会工作者抓住社区主题党日活动的机会,呼吁他们在垃圾分类中充当先锋模范。还有一部分热心公益的社区居民代表、 楼道长等利用他们在社区的“人缘”让其在居民之间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通过社区领袖率先参与垃圾分类,在居民内部形成榜样示范效应, 依靠群体话语体系形成舆论监督, 抵御未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居民的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倾向,不断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13]

2.举行主题小组活动。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重要方法之一。 从2019 年5 月到12 月期间,F 社区社工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根据不同群体的特征, 组织开展了三次垃圾分类主题小组活动。一是“垃圾分类主题游乐园”活动,在社区文化广场利用“1+N”模式,即通过一个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和多个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游戏让广大居民在游戏中学到垃圾分类知识;二是“绿色校园垃圾分类行”活动,整合社区内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在校园开展垃圾分类进课堂,使垃圾分类成为一门课程在课堂讲授。三是“家庭垃圾分类大手拉小手”活动,在居民家中让父母作表率,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引领家庭新风尚。

3.号召社区志愿服务。 社区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服务居民、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作用,是社会文明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14]为了缓解垃圾分类过程中人力资源匮乏的现状,F 社区积极引进“一米阳光”志愿服务平台对接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一米阳光”是合肥市政府在2010 年启动的志愿服务平台,目前以“一米阳光”为主题组建的志愿服务团队已有2000 余支,志愿者超过20 万人。F 社区还与市内几家高校洽谈合作, 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搭建平台, 现阶段在F 社区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已有3 支, 通过青年志愿者榜样示范激励, 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投身于垃圾分类这项生态文明实践。

4.参与社区智慧综管。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F 社区正在推动打造“智慧社区”,并把垃圾分类纳入到社区“智慧综管”之中,形成富有特色的“123”模式,即一平台,成立社区垃圾智慧分类综合服务平台;二维码,将分好类的垃圾贴上记录户号的二维码扫描投放相应的回收柜, 根据垃圾掺杂的纯净度进行相应的积分奖励, 积分可兑换洗衣液、食用油等商品;三整合,以自治为导向整合垃圾分类问题机制, 以法治为基础整合垃圾分类监督机制,以德治为内涵整合垃圾分类教育机制。

(三)后期跟进系统

1.促成政群双边对话。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当前社区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15]正如F 社区书记所言“我们现在推行垃圾分类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施加过多的行政任务给社区, 另一方面部分居民认为垃圾分类就是一场雷阵雨而已,拒不进行分类”。 面对这种情况F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充当双重角色,一是协调者,站在居民的立场上了解居民利益与诉求, 并积极协调社区居委会、 城管局和垃圾分类第三方公司进行交流与磋商,形成各方在垃圾分类操作中的协商制度。二是资源链接者,积极拓宽社区资源来源渠道,补足垃圾分类中各方在资源上的短缺, 适时调整项目实施方案,形成社区多元治理的良好局面。

2.动员居民深度体验。 在F 社区垃圾分类项目开展的同时,2019 年5 月合肥市经开区城管局在F社区选址建立安徽省首家现代化垃圾分类生态体验中心,占地面积近200 平方米,该中心配备垃圾分类体感互动游戏、垃圾分类流程展示沙盘、垃圾回收利用作品等设施。 社会工作者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前往参观,使广大社区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的缘由,更好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理解垃圾分类的环保意义。

3.开发相关周边项目。 通过垃圾分类的契机,F社区的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共同开发出三类社区项目。 一是回收居民废旧书籍2000 余册,并由F 社区投入惠民资金3 万元购置新书1000 余册,在社区服务中心腾出一间会议室建立社区图书馆。 二是开展“垃圾分类你我他”公益活动项目,活动召集社区志愿者入户帮助社区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体验垃圾分类。三是举办社区废品手工艺制作大赛活动,很多社区居民将垃圾变废为宝, 更好理解了垃圾其实是放错地方的“城市矿产”。

4.打造示范社区样板。 通过垃圾分类项目的实施,社会工作者的有效介入,2019 年12 月底F 社区被合肥市经开区城管局评为“垃圾分类示范社区”荣誉称号。 社会工作者积极宣传F 社区的垃圾分类经验,利用政策影响人的角色,通过社区党委向合肥市十六届人大代表反映当前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居民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 合肥市几家主流新闻媒体广泛宣传F 社区垃圾分类经验, 通过打造垃圾分类F 社区样板,形成社区垃圾分类文化,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得到显著的提升。

四、社会生态系统下城市垃圾分类的具体建议

社区的环境保护事业是一项涉及众多群体的系统性工程。 垃圾分类不仅要在宏观层面完善制度设计,中观层面加强资源创新优化,还应在微观层面动员广大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实践。基于此,结合F 社区的实地调研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三个层面为今后合肥市社区垃圾分类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宏观层面:社会系统

1.多元主体参与垃圾分类制度设计、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居民等主体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制度设计, 能够减轻由政府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行政负担[16]因此,首先要降低垃圾分类企业市场准入门槛, 让更多的垃圾分类企业进入到垃圾分类“市场”中。其次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发挥社会组织在垃圾分类中的自治作用。 最后通过扩大财政供给, 对按规定分类投放的居民实行一定的奖励促进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此外,各级政府要出台并完善专门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 进一步明确界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 对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责任方实行必要的行政处罚并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2.因地制宜采取垃圾分类“2+n”模式,扩大垃圾分类宣传

从垃圾分类的技术角度来看, 分类对象类别划分越细则垃圾回收利用率越高, 但在实际垃圾分类中过于细致化的分类反而使居民失去信心, 甚至出现抵触心理。因地制宜采取“2+n”模式是指首先严格规定二分法,将垃圾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其次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调整垃圾模式、拓展分类类别,根据垃圾排放的主客体的复杂程度、 分类行为主体环境意识的强弱程度将“二分法”拓展至“三分法”、“四分法”、以及“多分法”。[17]此外,扩大垃圾分类宣传,在公共机构(学校、医院、火车站、飞机场等)张贴垃圾分类标识,免费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册。在中小学课本中编入垃圾分类常识, 将垃圾分类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知识点纳入高校思政课内容。

(二)中观层面:资源系统

1.加强垃圾分类技术资源创新,实现垃圾分类走向智能化

一是对垃圾分类进行源头管控, 加强垃圾分类收集技术研发。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源头管控,将居民、公共机构(学校、医院、火车站)和街道纳入到全源头垃圾分类收集链条, 从垃圾产生的重要源头进行集中管控, 并且依托合肥市科技创新资源对可回收垃圾进行技术研究, 提高可回收垃圾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减量。 二是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背景下,对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区域分布规律、居民投放习惯,投放规律进行数据采集优化垃圾回收点占地空间,降低垃圾运输成本,提升垃圾分类回收效率。[18]三是进一步加强智慧社区建设、采取垃圾分类“智慧综管”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垃圾分类末端处置中,提高垃圾分拣的纯净度,实现垃圾分类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2.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形成垃圾分类合作管理体系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最小单元, 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垃圾分类看似仅仅事关个人绿色意识和卫生习惯的小事,实则涉及政府、居委会、物业、居民等多个相关利益个体, 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因此,要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形成垃圾分类合作管理体系,在这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协调社区资源,社会工作者能够站在居民的立场上,积极听取居民对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将居民的合理化需求及时反馈给上级主管部门,并且积极做好居民、社区、政府和第三方公司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二是在发展资源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邀请研究垃圾分类的专家学者在社区举办垃圾分类讲座,通过积极向内外筹集财政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逐渐扩大垃圾分类中各管理体系的资源链接, 形成完善的社区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三)微观层面:个人系统

1.推行“差别化”的垃圾分类服务,提升居民参与热情

在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干部、垃圾分类管理员有着很大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者拥有利他主义者价值观,并使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进行职业性助人服务活动。具体到垃圾分类中,可以在社区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引进社会工作者为居民提供“差别化”的垃圾分类服务,这种“差别化”是针对不同的人群而进行的。一是社区儿童, 社会工作者通过在社区举办垃圾分类游戏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的热情。二是社区青年, 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邀请其参加垃圾分类专家讲座培训,或利用社区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定期向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常识。 三是社区已退休的低龄老人, 利用他们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设置垃圾分类监督员计酬岗位,让他们在垃圾分类中发挥“余热”。 四是不便出行的高龄老人和残障人士, 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参与垃圾分类这项全民行动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入户宣传教育,向他们普及生态文明理念, 从而帮助所有居民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2.积极培育社区领袖,实现垃圾分类“能人”治理

社区领袖在社区享有一定的声望,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建议在社区三类人群中发掘和培育社区领袖, 从而以点带面呼吁更多的居民投身于垃圾分类这场生态文明实践。一是社区党员,党员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大多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要积极发挥社区党员在垃圾分类宣传与践行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居民代表,他们是通过居委会选举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居民利益的代言人,通过居民代表在社区居民之间的“人缘”促成垃圾分类共同监督作用。三是楼栋长,通过楼栋长对本栋楼群居民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的了解, 定期调查了解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情况, 从而收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垃圾分类“能人”治理。

五、结语

城市社区垃圾分类是涉及众多群体的大型综合性工程。来自上级政府的行政压力、相关部门领导人的个人偏好等各类不同因素, 都会对垃圾分类实施效果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垃圾分类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也相当有限, 单纯依靠社会工作者化解垃圾分类中出现的难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目前合肥市尚未出台强制垃圾分类的规定,垃圾分类征求意见草案正处于审核之中, 本研究也只是在合肥市125 个试点垃圾分类社区中选择示范社区进行研究,因而样本选取的代表性、研究的完整性还有待提高。但总体而言,垃圾分类业已成为未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今后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应当在宏观层面完善制度设计、 中观层面加强资源创新优化、 微观层面动员广大社区居民主动参与,逐步形成城市垃圾分类的新风尚。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居民分类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石器时代的居民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给塑料分分类吧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