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治疗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2020-07-04嵇彬
嵇 彬
(涟水县人民医院,江苏 淮安 223400)
儿科病毒性脑炎疾病较为常见,疾病主因是病毒感染,患儿有头痛、发热等临床表现[1]。另外,对比成人,小儿的自制力较差,所以需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配合有效护理干预以改善小儿的预后状况。基于此,本文就我院病毒性脑炎小儿为例,分析护理干预方案、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试验对象均为病毒性脑炎小儿,时间选自2018-2019年,总计80例。纳入标准:(1)脑CT等检查确诊者;(2)监护人知情同意配合。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疾病小儿;(2)肝肾功能不全小儿;(3)遗传性疾病小儿。受试的80例病毒性脑炎小儿均进行对症治疗,治疗基础上分组护理。对照组:男、女小儿比例21:19;小儿年龄1岁到8岁,平均(5.8±2.0)岁;病程1d到7d,平均(3.5±2.0)d。研究组:男、女小儿比例24:16;小儿年龄1岁到7岁,平均(5.5±1.6)岁;病程2d到7d,平均(3.5±1.5)d。2组病毒性脑炎小儿资料接近,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小儿病毒性脑炎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监测、饮食干预的常规护理。
研究组——配合护理干预。(1)发热干预。患儿有发热症状情况下要求绝对卧床休息,温水水浴,四肢、腋下擦拭酒精,以达到降温效果。(2)呕吐干预。患儿呕吐情况下辅助取侧卧位,清理口腔分泌物以预防呼吸道堵塞。监测患儿病情,若有呼吸不均、心率减慢等情况及时汇报遵医嘱处理。(3)昏迷、瘫痪干预。患儿平卧位且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防止压疮,予以患儿背部、四肢按摩,观察患儿呼吸道情况并做好吸痰处理。(4)皮肤、口腔干预。维持小儿皮肤清洁,每
天擦洗皮肤,经常修剪指甲,预防皮肤抓破风险。定期更换床上用品,有排泄物污染情况下立即更换,预防感染。另外,做好小儿口腔护理,2次/d,张口呼吸患儿于口鼻置双层湿纱布预防呼吸道黏膜干燥情况。(5)其他干预。行为异常患儿需减少外界环境刺激,病床加护栏预防坠床。幻觉现象患儿需加强监护,向家属介绍以帮助其了解幻觉内容,指导家属小儿脑部、生活护理。抽搐、惊厥患儿取平卧头侧位、衣着宽松,并结合小儿情况给予吸氧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受试小儿治疗效果与康复状况。
1.4 效果评价标准[2]
显效——患儿症状完全消失,生活复常,无后遗症。
有效——患儿症状明显缓解,生活状况改善。
无效——患儿症状无改善。
1.5 数据分析
病毒性脑炎小儿观察指标数据经SPSS19.0计算,治疗总有效率以(n、%)描述,症状改善时间以(±s)描述,检验值为(x2)和(t)。P值小于0.05,指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效果比较
研究组:其中,显效小儿28例,有效小儿11例,无效小儿1例,小儿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其中,显效小儿19例,有效小儿12例,无效小儿9例,小儿总有效率为77.5%(31/40)。2组病毒性脑炎小儿治疗效果经统计学计算,x2=7.3143,P=0.0068。
2.2 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2组病毒性脑炎小儿组间惊厥、发热、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相关症状改善时间见表1。
表1 病毒性脑炎小儿组间症状改善时间对比(±s)
表1 病毒性脑炎小儿组间症状改善时间对比(±s)
组别 例数 惊厥(d) 发热(d) 意识障碍(d) 肢体功能障碍(d)研究组 40 1.5±0.5 3.2±0.3 1.5±0.5 9.5±1.5对照组 40 6.0±1.0 6.5±0.5 13.5±2.0 18.5±2.0 t值 25.4558 35.7935 36.8143 22.7683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 讨 论
病毒性脑膜炎情况下小儿脑组织体征变化等情况明显,进而影响患儿正常
生长发育[3]。为了促进小儿康复,需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以护理加快患儿脑部功能康复。护理干预中落实发热干预、呕吐干预、昏迷与瘫痪干预、皮肤与口腔干预等,符合病毒性脑炎小儿护理需求,促进小儿康复。陈洪,叶敬花,王耀叶等人研究指出,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进小儿症状升高,符合小儿、家属护理需求[4]。
试验结果和王亚俐研究结果有已知悉,试验组小儿总有效率87.50%高于对照组58.33%,临床症状缓解、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运用可以促进小儿症状改善,提升小儿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