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镜头前出镜记者的基本要求——以《善行中国云南红河》节目中赵娟现场报道为例
2020-07-04张倩
文 张倩
一、业务能力过关,事半功倍
出镜报道对记者在知识水平、文化修养、逻辑能力、专业素养、即兴能力以及服饰妆容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拿服饰妆容为例,在《善行中国云南红河》节目中,记者赵娟是到红河哈尼梯田中去、到老板姓身边去,要求衣着打扮以及妆容要“接地气”。节目中,她身穿紫色带领衬衫不失正式恰到好处,亮点是下身穿的黑色牛仔裤——裤脚挽到膝盖并赤脚,如果在别的出镜现场报道中会显得格外突兀,但是放到此时此刻所处的环境——红河哈尼梯田中,就显得很和谐。而她的妆容也是淡妆接近没有,所以说出镜记者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合理的选择搭配服饰。
除此之外,受新闻的时效性这一因素的影响,要求出镜记者在到达新闻现场后通过观察找到新闻线索与新闻点,并将前期所做的准备资料与现场情况相结合,清楚地传达给受众。而有的记者由于紧张或者业务能力不足,容易在介绍的过程中忽略比较重要的新闻点,从而使整条报道失去了价值,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资源”,直击新闻现场
上述所讲的“资源”乃是新闻现场周围的一切事物。合格的出镜记者在为观众还原新闻现场的讲述中要擅于调动身边一切可利用因素,如果只是单单用语言来概括的话,容易造成观众视觉上的审美疲劳,而且也难以达到逻辑鲜明、条理清晰的完美效果。在《善行中国云南红河》节目中,出镜记者赵娟在介绍红河哈尼梯田时,不仅拿起镰刀、脱掉鞋袜亲自到红米稻田之中去,而且还与当地农户互动,顺理成章的就将前期准备的有关红米稻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尤其是拿起镰刀割红米和摸鱼这个动作就更具有贴近生活气息,既不显得突兀,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除此之外,赵娟也擅于充分调动观众们的感官体验,通过镜头移动——“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请摄像师傅给我们一个特写。”等一系列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地将观众们带入到了情景当中,使观众处于“我就在”的状态。
三、语言生动形象,风格独树一帜
(一)当记者在介绍红米稻田的时候是这样说的:“红米稻田虽然地方小,但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您看啊,红米地里面呢,种的是红米,这水底下养的是鱼。当初在插秧的时候呢,就把小鱼苗也同时撒进去,现在红米熟了,这鱼苗也长大了,今天我们就和她们一起来割水稻、抓鱼,听起来是不是很好玩呀?现在我要把话筒暂时放一下换成镰刀,已经准备好了。”这一段话看似普通,但在结尾有一处点睛之笔——“是不是很好玩呀?”,这句话不仅能够体现出记者作为体验者已经融入这个环境当中,而且还与村民和观众积极互动,把两者都当成自己的朋友,再一次拉近了与受众和被访者之间的关系。
(二)当记者走到红米稻田之中时,给正在农作的村民说“教教我这个北方人,我从来没割过水稻,该怎么割呀?”以北方人的参与感,将话题带入新闻主题,从而“忘记”自己是一名记者则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人民生活和对新闻的分析中。
(三)走到田间地头,向正在用树叶“吹曲儿”的民间老艺人请教“这个是怎么吹的呀?等我直播完,有空教我一下好吗?”以“请教者”的身份来问民间老艺人“吹叶儿”的方法,拉近了与被访者的距离,也非常自然地让观众知道如何将树叶吹响,一举两得,用口语化的语言轻而易举地问出了自己设置好的问题,也让被访者放下了防戒,从而更好地配合记者。
(四)再比如报道中,赵娟会经常用“在稻田里面收稻子哈”“打谷子”“一斤二三十块钱”“田间地头儿”“来一段儿”等儿化、口语、俗语,使语言富有个性,很有特色,第一时间就能抓住听众……
四、非语言协调到位,锦上添花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非语言的意思,即相对于语言交流而言的,是指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气语调、仪表服饰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表情。可见非语言的重要性。在《善行中国云南红河》节目中,赵娟在割红米的时候,“一抓一割”简单的动作却将不了解如何收割的受众带入到农业生产中,包括在田间向大家展示红米的细节以及随后捉鱼的动作,都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无不拉近了与观众、当地农户之间的距离,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所以说,出镜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及采访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地运用好自己的非语言,适当的非语言可以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但是记者也应该注意减少不必要的非语言,以免造成出现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结果。
五、镜头——优中选优新闻时效性
镜头语言本身是有节点和区间的,例如在国家重大事件中,升国旗奏国歌、各国领导人握手、谈话、就餐等环节就是该组新闻镜头的重要节点,如果所有镜头叠加,则和流水账没有区别,何谈新闻性?在《善行中国云南红河》节目中,在记者刚开始介绍自己所处的位置时,镜头中显示的是通过航拍大全景所呈现出的红河哈尼梯田的整体面貌,这就更加明了直观地交代记者现在所处的位置,与记者的有声语言做了很好的配合。值得一提的是,镜头中并不是只有单一的记者出镜主持、采访的画面,而是与周围的场景相结合,画面中有水、有鱼、有劳动的乡民、能歌善舞的乡民,也与村民所说的“今年收成比较好,大丰收!”相呼应,从侧面表达了今年红米大丰收,当地村民喜悦庆祝的特点,烘托了一片祥和的氛围,并很自然地将观众带入到这种氛围中。
六、结语
在实际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所面临的信息是错综复杂的,事件的发生经常会伴随着很多的突发性和不可知性,为了防止与应对这种特殊情况的发生,出镜记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度与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抓住新闻点并且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来传达给受众,这样才能发挥出镜记者的优势,提升新闻报道的效果。
在媒介融合时代,播音员主持人身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不仅要增强政策观念,提高政治水平,为政府发声为人民的利益发声,还要扩大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更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专业修养,提高业务能力,成为一名于采、编、播为一身的“以播为主,一专多能”的“记者型”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