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歌演唱的几点技巧

2020-07-03刘丹霞

艺术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发声军歌歌唱

摘 要:军歌演唱是军队中凝聚军心、激励士气、弘扬主旋律最有力的武器。为了适应现阶段提升军队战斗力的要求,培养战斗精神,进一步提升军歌演唱技巧,本文从歌唱的基本要求、军歌的演唱技巧等方面入手,思考与探索演唱军歌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关键词:军歌;歌唱;发声;战斗歌曲;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3-00-05

音乐对人的影响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功能,还有理性层面的建设作用,它首先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艺术,其社会功用最基本也最有效的就是对人精神的鼓舞作用,其次才是对人想象力的丰富和审美能力的促进,甚至对于意志的磨炼、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军队歌曲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在审美过程中,是潜移默化地对军人和大众进行精神滋养和情感渗透,是培养军人战斗精神、激发部队战斗力最直接、最有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自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不重视军歌对部队战斗力的强大影响。

军歌泛指为军人而写的歌曲,通常分为进行曲、队列歌曲、战斗歌曲、颂歌和部队抒情歌曲等。军歌可以凝聚军心、激励士气、弘扬主旋律。通常以描写军旅生活为重要使命任务,是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1]。掌握演唱技巧是演唱军歌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军队音乐文化素质的重要展现。学会演唱军歌不仅要掌握歌唱的基本要素,还需注意纠正易犯的错误和避免进入误区。

1 歌唱的基本要求

在演唱时,军歌要遵守军歌特有的唱法,也要遵循一般歌曲的演唱规律。演唱时必须循序渐进,如果总是演唱自己力不从心的作品,不但艺术效果会大打折扣,还会损害嗓音,打击唱歌者的信心,实在得不偿失。因此,在学习歌唱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切忌一味追求音高过高、难度过大的“大歌”“难歌”,可以先选择一些适合自己水平的小作品,循序渐进,待演唱水平逐渐提高时,再缓缓加大难度,加高音域。另外,演唱时应首先掌握以下基本技巧:

1.1 正确呼吸

呼吸是歌唱的支持和原动力,呼吸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声音的质量。生活中的呼吸方式一般是以上胸部位为主的浅呼吸,只使用肺的上半部分,吸入的气息既浅而不够用,又很难与优美的歌声相结合。因此,歌唱中需要使用以横膈膜(最下端肋骨位置)为中心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式,声乐术语中简称为横膈膜呼吸法。这种呼吸方式使吸入的气息更加深入,在唱歌中能够使用得游刃有余,也更利于发挥声音的浑厚和优美。使用横膈膜呼吸法时,气息缓慢或急促地由口腔与鼻腔吸入,同时伴有横膈膜位置四周肌肉扩张,呼气时则与吸气肌肉群形成对抗,产生气托声的效果,使歌声较为动听,并具有气息和情感的深度。生活中打哈欠和叹气的动作最易找到歌唱呼吸(横膈膜呼吸法)的位置,应每天勤加练习,牢记这种呼吸方式,并使用在歌唱发声当中。

1.2 科学发声

与乐器不同,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气息通过声带产生震动从而发出声音。因此声带的状态决定着声音的好坏,最理想的歌唱发声状态应是声带闭合良好,声音干净轻松但又清脆有力。但在初学者的实际演唱过程中常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过度使用真声,声带挤、卡,发出的声音干涩、刺耳。这种演唱方式俗称为“大白嗓子”,若长时间用此种方式演唱,会出现咽喉疼痛、嗓音喑哑的情况,既破坏了歌曲的优美,又对嗓音器官不利。部队集体唱军歌时如不注意方法,则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二是过度使用假声,即声带不闭合、不阻气,演唱的声音沙哑、发虚,甚至有漏气的声音。长时间运用此种方法会影响嗓音的健康[2]。因此,原则上来说这两种演唱方式都不值得提倡,除非在演唱作品时由于情感的需要可以偶尔并短时间使用。如长期大量使用真声或假声演唱就会造成声带出现病变的后果,得不偿失。声乐上提倡最理想的发声状态应该为真假声混合的歌唱发声,由于音高和情感不同,需要稍作比例的调整,如唱高声区时假声比例稍高于真声,唱中低声区时真声比例又稍高于假声等,但总体来说还是真假声混合式的发声方式。

1.3 合理共鸣

声音自声带发出后需加以扩大和美化,这个载体就是人体的共鸣腔体。人体有3个共鸣腔体:胸腔、口腔和鼻咽腔(也叫头腔)。在演唱过程中,3个腔体都发挥作用,中低声区时胸腔共鸣支持较多,高声区时鼻咽腔共鸣支持较多,口腔共鸣始终使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听到浑厚的胸声、明亮的头声和美丽的混声。为使声音在共鸣腔体中保持完美的共鸣和美妙的声音,口腔以及咽喉腔都要始终呈打开的状态,横膈膜始终保持膨胀,并且保证用充足的气息来支持共鸣[2]。

1.4 咬字清晰

汉字每一个字都有字头、字腹、字尾,歌唱的咬字要求“字正腔圆”。咬字时字头清晰,字腹尽可能饱满,字尾时归韵。以“yuan”这个字音为例,“y”是字头,“ua”是字腹,尽可能唱满,并且每一个音节都要发清楚,从“u”逐渐滑到“a”,过程应尽量平稳自然,而“n”是字尾,在字腹“ua”的读音时值快结束时加以圆滑的归韵,即可做到发音圆润、饱满、咬字清晰,但注意不可因为要过于咬清字音而将字咬得过死,失去美感,应松弛、圆润和自然。并且需保证曲中每个字都带着气息和共鸣演唱,最终带给听众音乐与语言高度融合的美感。

1.5 情感饱满

歌唱艺术讲究“声情并茂”“以情带声”,只有美好的声音而没有情感是苍白、缺乏生气、没有艺术感染力的。因此,歌唱艺术也叫作情感艺术,需要从歌曲的旋律、曲式、唱词、调式等入手,用诸多的音乐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沉稳、明亮、饱满、欢快、忧伤、流动、迟缓、亲切、徐缓、优美、轻盈、厚重、爽朗、壓抑、仇恨、思念、热情奔放等等。因此对于情感的表现,首先,我们需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歌曲风格、作者的目的、歌曲的思想等内容;其次,逐一分析歌词的含义、旋律发展的走向,包括高潮和低谷部分,了解嗓音的音乐表现力;最后,应深入体验生活,具备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力争将歌曲内涵与感情演唱得更准确、更感人,最后达到“声情并茂”、用心灵歌唱的理想状态。

1.6 姿态端庄

歌唱的姿态分为站姿和坐姿两种。站姿时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或持稍息姿势,女生可以再稍微收一些,上身挺直,两肩自然放松张开,头部放正、下颌微收、双目平视。坐姿是在站姿的基础上只坐椅子的前三分之一,上身保持挺拔且放松的姿态。不管是站姿还是坐姿,全身的状态必须始终积极、挺拔、开放、放松、愉悦。

1.7 避开误区

一是避免喉咙挤、卡。初学唱歌的人往往以自身的听觉作出判断,认为自己听到较强的声音就是正确的嗓音,于是容易压迫喉咙发出尖细明亮的声音,其实此种情况是在喉咙逼紧状态下的歌唱,应注意慢慢修正,用松弛、打开的方法歌唱。

二是避免过分追求颤音。很多人依靠喉咙的抖动产生高频的颤音,想做出歌唱家那种头腔泛音共鸣的唱法,但实际上却是声带周边肌肉的痉挛现象。

三是避免高音喊叫。初学者习惯大力压迫声带和喉腔,不使用共鸣,而是违背自然规律强迫声带发出很高和很强的声音,这对声带是一种磨损,必须摈弃,而以科学的发声代替[2]。

四是避免出现喉音。不少人为了寻找胸腔共鸣,而过多地使用咽喉部位拢住音响,致使声音发闷,吐字不清,喉部过分受力,不但影响歌唱效果,也对发声器官不利。

在掌握上述歌唱基本要求之后,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常用的发声曲谱进行练习。

练习时,可以从中低声区开始,每一遍提高半个音的高度逐渐向上行,到达自己音高能力的最高点后,再按每一遍降低半个音的高度逐渐向下行,到达自己音高能力的最低点后结束本条练习,然后按照同样方法进行下一条的练习。

这样的练习在每天唱歌前都应进行,初学者更应该坚持训练,逐步提高唱歌水平。

2 军歌的演唱技巧

与一般歌曲相比,军歌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多听多练,循序渐进,一定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水平。正确掌握军歌演唱技巧既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军歌的魅力,又能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更能在关键时刻提升官兵意志和勇气,形成令人难以想象的强大战斗力。

2.1 演唱进行曲的技巧

进行曲通常是指歌曲节拍是四二拍或四四拍,与行进速度一致,内容情绪豪迈激昂的歌曲。部队大多数歌曲如《打靶归来》《军队节奏》《看我的》《练为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都属于这一类[3]。演唱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时,应注意鉴别其是否有行进歌曲的特点。

军歌中的进行曲主要表现的是雄赳赳、气昂昂的部队气势。在演唱这种类型是歌曲时,个别音需加大力度,唱出重音,如每拍的第一个音,这样可以便于协调整个部队的步伐;整个曲子要时时刻刻体现力度,但也应有适当的对比,不能一味的“强”,而要在适当“弱”的情况下“强”着唱。另外,除声音和情感统一之外,更要注意音准、节奏,特别是要把附点音符和切分音节奏等唱准确[4]。

2.2 演唱战斗歌曲的技巧

战斗歌曲每一段歌词的演唱都应跌宕起伏,但又必须一气呵成。教唱战斗歌曲之前首先应该介绍本歌曲的历史背景等,用于激发官兵的情绪,从而使其能够体会战争状态下战士昂扬的斗志。例如,抗战时期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抗大校歌》等歌曲,在国家民族危亡之时,这些歌曲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抵抗外辱、救亡图存的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信念的真实表达。

在演唱过程中,歌唱者需要细细感受每一个音符中所蕴含的民族战斗力和战斗精神。为了表现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需要合唱队有干净整齐的吐字、弹性有质感的声音、整齐有力的节奏、音高准确的旋律。演唱战斗歌曲时,要确保歌唱者和听众达到真正的情感共鸣,从而反映出我军的气势,体现我军战士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5]。

2.3 演唱抒情歌曲的技巧

演唱艺术性较强的部队抒情歌曲时,应使用二声部或三声部合唱、重唱、轮唱、男女声对唱等多种形式来演唱,以表现艺术的层次性。

抒情歌曲有的抒情宽广,有的柔美动人,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又紧凑铿锵,更有的是几者兼而有之,应尽量体现出这一类军歌抒情性和战斗性并存的美感。

以演唱抗战时期冼星海作曲的《在太行山上》为例,第一段的演唱风格应该是雄壮有力,同时抒情宽广的。首句“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应唱出壮怀激烈、“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应唱得铿锵有力、悲壮坚实;“听吧,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开始应该略弱,唱出柔情,最后归于生离死别的悲壮之感。第二段“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充满了进行曲风格的律动感。演唱时应从弱到强,逐渐拉开听觉层次,让听众感受到一种战斗的激情,并且有“我们的革命队伍越来越壮大”之感。“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让他在哪里灭亡”几句,一定要唱出无比的坚定、无比的气魄。其中,“敌人”二字最好能强处理,并唱出切齿之感。通过这些艺术化的处理,歌曲中作者对敌人的极端痛恨、对战斗的必胜信念就会通过这短短的几句喷薄而出,最后营造出一种战鼓般的声势、豪迈中的铿锵,在革命浪漫主义之情上加入一种气吞山河的气势。

3 结语

柏拉图说过:“音乐是一切国民的必修课。”作为军人,其价值观与其他职业相比较,应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军人以保卫祖国、为人民服务为职业,是以血汗身系国家、民族安危的职业,是以奉献为主要精神的职业,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军人陶冶高尚情操的良好途径。历史上,有很多振奋人心的歌曲曾是爱国教育的一部分,如抗战时期的《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当时影响了一代人,鼓舞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决心,也是一代代中国军人不断积累的精神财富。而军歌正是这种精神财富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体现,唱好军歌直接关系到军队整体精神风貌的展现,也关系着每个军人荣誉感、自豪感的培养。因此,部队官兵在演唱军歌时,应尽可能注意到呼吸、发声、共鸣、咬字、情感处理等技术层面的内容,避免进入发声的误区。演唱时通过了解歌曲背景、用心体会、精心排练,唱活军歌,使唱军歌真正成为提升部队战斗力、培养战斗精神、传承历史使命的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 王艳霞.军校音乐教育功能及教学模式构建[D].首都师范大学,2007.

[2] 周晓燕.关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4):58-61.

[3] 吴俊德,何静.对西安地区军校学员人文素质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陕西师范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7):230-232.

[4] 胡冠男.关于加强军队院校音乐教育问题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5] 王晓璐.不断完善音乐教学法  提高军校学员音乐素养[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2,16(4):75-76.

作者简介:刘丹霞(1982—),女,甘肃临夏人,研究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艺术与教学。

猜你喜欢

发声军歌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巴格达迪“发声”破重伤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