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7-03艾立明
艾立明
(山东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临沂 276000)
精神分裂症为一组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病,会涉及患者的知觉、思维、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 该病具有迁延、反复发作的特点,发病原因和个体心理易感因素、外部社会环境因素有关[1]。 临床表现:感知觉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该次研究将该院2016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评价对象,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常规护理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该精神病院76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遵循随机平行方法进行分组处理, 将全部患者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 38 例。 实验组男性 21 例、女性 17 例;年龄25~60 岁,平均年龄(42.5±4.4)岁;病程 2~6 年,平均病程(4.3±1.4)年。参照组男性 22 例,女性 16 例;年龄 25~59 岁,平均年龄(42.3±4.2)岁;病程 2~5 年,平均病程(3.9±1.2)年。 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处理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1)通过为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 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全;(2)依从性差。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予以提供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并且鼓励患者多参与一些文娱活动。
1.2.2 实验组
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 (1)构建积极心理学护理小组,通过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护士长组成该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 实施护理干预前,小组成员学习了积极心理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护理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2]。 (2)实施积极心理学护理模式,主动和患者沟通交流,通过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加以梳理,然后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之上,对护理方案相关内容展开讨论。 前2 周以讲座形式组织任职教育活动,引导患者自我疏导,以角色扮演方式认识自我、体现自我价值,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3]。 第3~4周使患者珍惜生命、学会感恩,建议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调动患者的情感,感受家属和社会对自身的支持。 第5~6 周,组织亲情呼唤和记忆活动,感受亲情带来的温暖。 第7~8 周采取一些积极向上的作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自信。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对比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①护理前、后SF-36评分;②护理前、后PANSS 评分;③护理前、后CDSS评分。
(2)通过健康状况问卷SF-36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以及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和情感职能评分,分数越高为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更佳。
(3) 通过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两组临床症状、精神病理水平评分,共30 项,每项评分范围1~7 分,分数更高为症状更严重。
(4) 经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对患者抑郁心理评分,所有条目0~3 级评分,分值更高则为临床症状更严重。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的临床数据信息, 通过输入SPSS 26.0 统计学软件中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两组护理前、后SF-36 评分、PANSS 评分、CDSS 评分的对比, 以均数±标准差()方式体现、t 统计检验。 组间比较结果为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SF-36 评分差异的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SF-36 评分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和参照组的上述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 SF-36 评分差异的对比[(),分]
表1 两组病例 SF-36 评分差异的对比[(),分]
时间 实验组 参照组t 值 P 值能 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护理前(n=38)护理后(n=38)护理前(n=38)护理后(n=38)护理前(n=38)护理后(n=38)护理前(n=38)护理后(n=38)护理前(n=38)护理后(n=38)护理前(n=38)护理后(n=38)护理前(n=38)护理后(n=38)护理前(n=38)护理后(n=38)50.4±5.5 62.3±6.8 50.9±6.1 65.3±7.2 12.3±2.8 17.1±5.2 45.8±5.8 62.7±9.3 11.2±5.1 16.3±7.7 48.6±5.8 60.9±7.6 11.2±5.1 16.6±6.5 10.8±3.2 17.1±4.6 50.2±5.3 56.4±5.9 50.7±5.9 54.4±6.2 12.2±2.6 14.4±3.7 46.3±5.9 52.7±7.7 10.9±4.9 13.2±5.2 48.5±5.5 52.5±6.3 10.9±4.8 12.7±5.4 10.6±3.1 12.8±3.7 0.161 4 4.039 8 0.145 2 7.071 6 0.161 3 2.607 9 0.372 5 5.105 5 0.261 4 2.056 7 0.077 1 5.245 4 0.264 0 2.844 9 0.276 7 4.490 1>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2 两组病例PANSS 评分、CDSS 评分差异的对比
组间护理前, 实验组和参照组的PANSS 评分、CDSS 评分分别为:(92.5±8.2)分、(8.7±1.4)分,(93.1±8.4)分、(8.5±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5 0,t=0.668 6,P>0.05)。
组间护理后, 实验组和参照组的PANSS 评分、CDSS 评分分别为:(44.2±4.2)分、(3.2±0.8)分,(54.3±6.8)分、(5.1±1.4)分,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t=7.789 8,t=7.263 7, 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因突变, 所以会产生大脑功能、精神活动病变的情况,随着病情的发展易引发思维功能障碍、情感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这一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如果发病初期没有采取适合方法治疗、处理,会加重的患者的病情[4]。 临床方面一般会通过抗精神类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临床效果较佳,但是康复期不能关注到患者的心理情绪,比如: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因此会对患者的康复效果造成直接影响。 相关研究人员表示,人的需求为低——高过程,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被尊重、接纳,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虽然能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但是无法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 而这也是致使患者无法获得科学、合理护理服务的基本原因[5]。 值得一提的是,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领域的核心内容,为一门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的新型科学,可传承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的心理学,有效弥补心理学的相关不足,将人们的负性心理——积极向上心理方向转变,更加重视健康幸福的生活质量, 故而能够切实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情绪得到改善。 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有助于鼓励、监督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生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明确自身的价值[6]。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实验组的 SF-36 评分、PANSS 评分、CDSS 评分,和参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及参照组的SF-36 评分、PANSS 评分,以及CDSS 评分作以比较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表示,积极心理学理论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应用,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郁心理、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突出。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不良心理等多个方面,有在临床方面应用、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