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护理单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的影响评价
2020-07-03彭建彬肖利刘迎春
彭建彬,肖利,刘迎春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与特勤医学科,重庆 400038)
近年来临床糖尿病发病率呈现一个逐年升高的趋势,这与人口老龄化、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习惯和生产模式问题有着密切联系,而对于部分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有一部分患者临床首发症状即并发症, 因糖尿病足等一系列并发症产生才就诊,或部分患者缺乏对血糖的重视和控制,也容易产生糖尿病足[1]。 临床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为糖尿病足,发病率占所有患者中近二分之一,且在这其中又有将近十分之一的患者面临着截肢的风险,对于患者身心健康影响极为不利。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而言,临床护理干预过程中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控制血糖情况,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针对患者足部进行评估,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避免病情进一步进展和恶化,对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不良影响[2]。 糖尿病足护理单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更好针对患者现有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优化临床护理质量,该次研究就相关方法在此类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效果情况及影响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受试者均在该院所收治糖尿病足患者中进行选取,共计90 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 在观察组之中,患者年龄最小为 39 岁。 最大为 71 岁,平均年龄为(49.5±4.6)岁,病程最短为 1年,最长 7 年,平均病程为(3.9±1.2)年。 在对照组之中,患者年龄最小为39 岁。 最大为72 岁,平均年龄为(49.4±4.9)岁,病程最短为 1 年,最长 6.5 年,平均病程为(3.5±1.7)年。 所有受试者都经过临床明确诊断,不存在其他器官或系统的严重病变,精神心理与社会功能全部都正常,既往身体健康情况相对较为良好。 相关资料收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可以采取不同干预方法进行实际治疗与护理,并对最终效果与模式的情况进行影响性评价。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穿着宽松衣物,正确选择鞋袜松紧度,并按需及医嘱要求进行药物的使用, 禁止用热水泡脚,避免出现烫伤, 如存在足动脉搏动消失则严禁用热敷,病情情况允许适当体育锻炼。
观察组采取糖尿病足护理单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糖尿病足护理单。 糖尿病足护理单具体包括既往病史、溃疡史、有无截肢,局部位置是否存在疼痛、瘙痒、麻木和感知觉异常,对足部皮肤颜色和状态进行观察,有无畸形、水泡和皲裂、溃疡,并对周围神经情况进行观察, 利用十点触诊方法进行观察。 采取尼龙绳在局部位置施压进而形成一个弯曲,停留3 s 左右,如果患者仅对8 点或其以下位置存在感触,则可以判定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变[3]。周围血管运行情况评定过程中, 可以触诊足背动脉,如存在明显减弱或消失,则表示下肢周围血管存在问题。 温度感觉方面,利用小钢棍放置在45℃温水中,待温度提高之后利用小棍在患者足背受试点放置2 s,然后再将小棍放置在10℃水中,再进行测试。 如果患者能分辨出冷热则表示正常,反之则表示温感出现问题。 结合前期具体评定情况,进行后期相关针对性护理,从而保障护理操作效果。 (2)针对性护理干预。 对患者身心健康情况进行评估, 并指导患者穿宽松鞋袜,明确正确宽松度,材质尽量选择柔软材质,大小合适,鞋底尽量加厚,及时检查鞋内有无异物,避免出现异物没有及时发现对局部皮肤产生不良影响,禁止赤足行走,袜子要选择棉质,袜口宽松且无破损,将脚指甲剪为一字型,避免太短或太深,做好保暖措施但禁止使用电热毯和热水袋, 每日用40℃左右温水泡脚。在这基础上,做好临床药物治疗,按需调整相关降糖药及胰岛素的用量,开展饮食护理,对患者饮食情况进行一定程度控制,调整饮食结构,采取低盐、低脂、低热量、适量蛋白、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在疾病情况允许时,制订运动计划,循序渐进进行运动,控制原发病,积极做好血糖的控制[4]。 要及时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明确血糖控制对于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只有血糖控制良好,创面才能愈合,才可以避免溃疡出现,辅助患者掌握相关自我保健的知识。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 餐后2 h 血糖进行一个观察和对比,同时对比患者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糖尿病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 糖尿病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共计100 分,最低分为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知识掌握情况就越好。
1.4 统计方法
对该次调查研究的所有数据利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 t 和 χ2检验,当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情况对比
在相关干预开展之前,所有受试者彼此之间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并没有一个较大不同之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展干预之后所有受试者血糖情况都得到了一个较为明显改善,而且观察组情况明显相对更好一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 餐后2 h 血糖情况对比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情况对比[(),mmol/L]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情况对比[(),mmol/L]
组别 空腹血糖干预前 干预后餐后2 h 血糖干预前 干预后P 值观察组(n=45)对照组(n=45)P 值14.25±0.39 14.01±0.41>0.05 5.26±0.24 7.99±0.57<0.05 22.42±0.63 22.54±0.61>0.05 7.02±0.24 10.25±0.37<0.05<0.05<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综合情况对比
进行最终资料收集和对比时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患者临床溃疡愈合时间、糖尿病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住院时间方面的综合情况相对更好一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临床干预之后患者现有的综合情况得到了一个较为明显改善,身心健康情况得到了一个较好的促进作用,相关操作的影响价值也相对较为突出。 两组患者临床综合情况对比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综合情况对比()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综合情况对比()
组别 溃疡愈合时间(d)糖尿病足知识掌握评分(分) 住院时间(d)观察组(n=45)对照组(n=45)P 值10.26±1.23 15.97±1.59<0.05 92.56±1.26 79.21±3.25<0.05 11.94±1.26 18.98±1.05<0.05
3 结论
糖尿病足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糖尿病并发症,对于患者而言此类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是身心双方面的痛苦,尤其患者心理和经济方面所承受压力相对较大,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而此类疾病的产生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缺乏血糖管理有着密切联系[5]。作为常见并发症, 此类疾病的产生并非是不可防控、不可逆的,一定程度上来说此类疾病可防可控,但就现如今大部分患者而言,对于自身疾病的管理和血糖的控制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未受过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未能及时进行自我保健,缺乏对于足部的检查,则很容易导致此类疾病的产生。 对于糖尿病足而言, 针对性护理除了要对足部开展正确护理,记录相关情况之外,还需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血糖的控制和健康宣教,多方位进行一定控制,才可以优化最终护理效果,避免疾病的复发,并做好相关自我保健和护理工作[6]。 糖尿病足的产生与诸多因素和原因有着密切联系,临床护理与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全方位进行, 对各类元素和原因充分考虑到其中,消除风险,并做好溃疡面的护理。 在这基础上,要对最终评估结果充分了解,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用药,控制好血糖,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的改善,做好饮食运动等多方面的康复工作,优化最终相关疾病的临床干预与治疗效果等方面情况。
糖尿病足护理单可以针对患者局部现有的情况开展相关评估与护理,通过最终评估结果情况进行相关方案的确定,明确治疗方案和治疗要点,开展有关护理干预,更好的优化临床护理工作效果。 结合前期最终的评估结果等方面情况,也可以更好为后续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一定支持,后期护理可以结合前期护理单的情况进行护理,更好让后期所有护理干预更加具备针对性、个性化和个案化。 由此可见,相关护理工作的作用和价值都是相对较为突出的, 采取护理之后,患者的血糖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对于自我保健的了解和重视也有所提高,有助于更好地改善患者现有病理情况,改善患者血糖情况的同时,对于足部位置的情况也能得到明显改善,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不良的危险因素。 与传统普遍性的护理干预模式而言,相关模式更加具备较强实际性,个案化特点也相对较为突出,对于患者的干预作用十分明显。 在干预之后,首先患者血糖得到了明显改善,证明干预之后患者临床指标得到了控制,而溃疡面的愈合时间则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减少, 这与血糖情况控制良好有着密切联系,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局部溃疡面的愈合,从而缩短临床住院治疗的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对患者经济压力、心理压力方面也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缓解,继而促进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后续生活质量的综合提高。
综上所述,相关护理方法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相对较为突出,对于患者的影响也相对较为积极,与传统方法相比此类方法更加具备个性化和针对性特点,有助于改善患者现有的疾病情况,促进溃疡面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