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筋骨平衡”理论运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术后腰痛

2020-07-03朱旭李贵华曾曼杰梁玄耕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理筋正骨椎体

朱旭,李贵华,曾曼杰,梁玄耕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贵阳 550001)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2],骨质疏松患者在遭受轻微外力后即可导致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导致患者因疼痛及活动受限而卧床,其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本人及其家人带来严重的影响,逐渐成为社会负担。 现今临床中常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此类骨折,其临床疗效确切。 在临床中发现,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仍然遗留不同程度的腰痛、腰部活动功能障碍。 给患者的康复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如何解决这一临床难题, 是临床脊柱外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及工作人员的新课题。 现代医学认为,脊柱小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僵硬及脊柱周围肌肉力量不平衡也可以导致腰部疼痛及活动受限[5]。 骨折后椎体的结构失衡,导致患椎小关节周围无菌性炎症的发生,从而导致小关节软组织粘连。 骨折后由于疼痛,局部肌肉挛缩, 从而导致脊柱周围肌肉力量不平衡,最终导致腰痛的发生。 中医认为,生理上筋与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保持动态平衡;病理上筋与骨相互影响。 筋骨平衡是人体脊柱的生理状态,筋骨失衡是脊柱及相关性疾病之重要病机[3]。 《黄帝内经》中提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只有当骨保持正常的形态,筋与之相平衡,才能达到人体筋与骨的动态平衡,气血得以通畅流行。 当骨折发生时,骨失去了正常的形态,筋与骨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筋也会随之受累。 骨不正则筋不柔,气血不得以正常运行,壅滞于局部,则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针对患者病情,在中医“筋骨平衡”理论指导下,运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对2018 年8 月—2019 年7 月重度骨质疏松症并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腰痛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40 例,男性12 例,女性28 例,最小年龄64岁,最大年龄90 岁,平均年龄79 岁。 均诊断为重度骨质疏松症并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其中胸椎23 例,腰椎17 例。 住院天数最长16 d,最短3 d,平均11 d。 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均行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住院患者每周行一次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出院患者每周定时门诊复查,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行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

1.2 纳入标准

(1)重度骨质疏松症并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术后;(2)腰痛;(3)腰部活动受限(VAS)评分>3 分。

1.3 治疗方法

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予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每周一次,每次松解5~10 min,连续治疗3 周。治疗前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常规查房,患者均诉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局部疼痛、 活动受限情况明显改善,但仍感局部酸胀痛,部分患者诉除局部酸胀痛外,还伴有局部僵硬感,少部分患者诉仍感疼痛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在经仔细询问、触诊后,嘱患者采取坐位,如无法坐立的患者可采用俯卧位,沿患者术区局部广泛触诊, 可于术区局部触摸到条索状、鱼鳞状、城墙状压高或结节,同时患者诉按压处酸胀痛或刺痛感。 指下柔顺感欠佳,部分患者可触及局部肌肉紧张感、僵硬感。 在确定治疗范围后,涂抹润滑药膏,用特制棍棒于治疗范围内松解患者局部肌肉及粘连的肌筋膜。 整个治疗过程持续5~10 min,治疗结束后可再行触诊, 可触及患者患处肌肉紧张感消除,指下平滑,条索状、鱼鳞状、城墙状压高或结节消退或明显减小,局部酸胀痛及压痛感明显减轻,活动受限情况明显改善。

1.4 观察指标

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0 分为无痛,逐渐递增,10 分为剧烈疼痛。 患者根据疼痛的程度自行在评分线上进行标示,治疗前后由不同的医师分别记录。 ODI 评分(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比较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评价。

2 结果

治疗前后VAS 评分:治疗前VAS 评分3~6 分,平均评分4 分, 经棍点理筋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VAS 评分0~2 分, 平均评分1 分; 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治疗前后ODI 评分:治疗前平均评分28 分,治疗后平均评分19 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VAS 评分和ODI 评分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后VAS 评分和ODI 评分比较[(±s),分]

组别VAS 评分 ODI 评分治疗前(n=40)治疗后(n=40)t 值P 值4.37±1.03 0.87±0.60 18.51<0.05 28.30±1.41 19.32±1.75 25.11<0.05

3 讨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 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微创脊椎外科手术[4],是基于椎体成形基础上经椎弓根将液压扩张的球囊置入压缩的椎体中,通过加压球囊膨胀使压缩的椎体复位,再将骨水泥注入椎体,恢复脊柱序列,改善椎体的稳定、增加椎体的强度, 防止骨折进展和进一步塌陷压迫脊髓。目前PKP 已成为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推广。 临床中发现,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患者仍遗留腰背疼痛,腰部功能受限等情况。 残留的疼痛及活动功能受限临床中目前尚无相关的研究。 目前临床对残留腰背疼痛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考虑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1)伤椎注入骨水泥强化,临近椎体受到影响;(2)骨水泥分布不均匀;(3)骨水泥填充量不足;(4)术前存在腰背疼痛;(5)术区存在感染或无菌性炎症等,但临床尚无系统对症治疗方案。

基于中医“筋骨平衡”理念,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筋”与“骨”各司其职,维持脊柱的各项生理功能。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中,骨遭到破坏后,一方面骨的结构失衡,同时可诱发筋骨相互关系失衡,其为中医学认为“骨错缝”和“筋出槽”的病机。 在此基础上通过微创手术解决骨结构失衡的状态,同样筋失衡的状态也需要进行纠正。 只有在骨平衡的基础上再调节筋骨之间的平衡,才能实现生理上的平衡。

该组患者术后腰背疼痛、活动功能受限经评估后考虑为脊柱筋骨失衡所致, 在这一经典理论指导下,运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对脊椎骨周围筋进行调整,以恢复筋骨平衡。 棍点理筋正骨手法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特色传统技术,该手法是由岭南蔡李佛伤科流派传人——徐广坚医师创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晓兵教授带领团队对其进行系统总结,完善了棍点理筋正骨手法的理论体系、治疗范围及操作规范。 棍点理筋正骨手法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江晓兵教授传授,该手法为通过手摸心会,可于患处触摸到条索状、鱼鳞状、城墙状压高或结节,同时患者诉按压处酸胀痛或刺痛感。 个别患者诉术后局部疼痛,呈酸胀痛,伴随体位改变而加重;部分患者诉术后局部疼痛并伴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针对患者临床表现,仔细询问、触诊后,采用棍点按压,理筋为主,兼活血止痛、舒筋活络以达到筋松骨正、缓解疼痛的目的。 患者均诉经经过系统治疗,40例患者腰背疼痛明显改善,腰部功能障碍较前改善。

4 结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骨质疏松脊柱骨折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患者的康复仍是临床医生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临床问题,微创手术术后腰背疼痛亟待解决,但目前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临床中运用中医经典的“筋骨平衡”理念为指导,运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一传统手法操作对场地和设备要求较低,治疗方便,临床疗效优异,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理筋正骨椎体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图说
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抱头转颈可调筋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理筋整复推拿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