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创新与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刍议
2020-07-03
中国经济经过40年的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已然十分庞大,在数量上超过了许多发达经济体,成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所谓的中国奇迹惊艳了全世界。今日,这种单纯的数量繁荣已显露疲态,难以为继的迹象十分明显。中国经济再次来到重要关口,推动经济转型,给中国经济重新注入活力已势在必行。山西作为最具资源型经济特征的经济体,实现经济转型更具必要性和迫切性。我们渴望转型,但面临的困难巨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出台更有力度、更具创新性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以推动山西的经济转型。
一、对现行财政政策的评估
为了加快推进山西经济转型,山西省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最近五年更是密集推出财政政策,涵盖的领域更广,政策的力度也更大。
和以往相比,现在出台的财政政策不论是在全面性、系统性方面,还是在政策力度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现行的财政政策,既有行政的强力干预,也有柔性的市场化运作举措;既有税费的减免,也有资金的注入;既有补贴,还有奖励;既有招商引资,更有招才引智;既有对实体经济直接扶持,也有对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的引导激励。财政政策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等。可以说是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在政策力度方面,税费减免的幅度更大、范围也更广,政府直接注入企业的扶持资金数额明显提高,政府发起设立的各类投资基金规模更大。
一套政策组合拳打出去,政策的效果有所显现,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范例。但是,客观的说,政策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经济转型仍然任重道远。主要问题是我们的财政政策缺乏创新,基本上是一些常规手段,大家都在用都会用的常规手段。
如果留心阅读理解我们现行的财政政策,就会感觉到浓厚的GDP至上的色彩,也就是说,我们在沿用刺激经济增长的路数来推动经济转型,政府财政的支持是以企业的税收贡献和GDP贡献作为前提的,企业投资大、产值高、上缴税收多,就能获得财政更大的支持。而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缺乏针对性,比如,当前税收激励政策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创新成果的事后奖励。财税优惠的给予在创新成果出现之后。主要针对已经成功的科研成果所带来的收益,而对有创新需求却没有创新实力的企业扶持就相对较弱。这种事后奖励不符合创新型企业的阶段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规律。
二、财政政策创新与观念更新
经济要转型,人的观念必先转变;财政政策要创新,理念必须更新。政府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策,政策是政府理念的外在表现。我们的财政政策不能只局限陷于资源型经济,必须大胆创新,寻求突破,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顺应产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山西必须做好改革开放这篇文章。不能沉浸在“点亮中国一半的灯火”的过去,要相信市场、尊重市场,让市场经济的理念扎根在我们心中,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付诸行动。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的先进省市学习。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摆在那里——凡是民营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经济增长就快,经济也就越发达,譬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而经济发展缓慢、逐渐丧失活力的地方,恰恰是民营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地方,这不是巧合,而是因果必然。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民营经济的崛起,它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激活了整个中国经济。
在山西,整个社会氛围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并不十分友好,在政策的扶持上也是向国企倾斜的。这种局面应当扭转,民营经济作为创新的重要力量理应得到财政政策更有力的支持。
三、财政政策创新与金融市场利用
不论是推动经济增长还是推动经济转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仅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以及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到整个金融市场去融资。
当我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银行信贷这个主渠道,试图通过贴息或担保等财政手段来引导、撬动信贷资金时,别人早已跳出这个圈子,把目光盯在了资本市场,这些省市不遗余力地推动甚至包装本地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不但可以获取大量不用还的资金,还可利用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强大功能来达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遗憾的是我们山西因循守旧,错过了良机。中国资本市场恢复设立近三十年了,我们山西在A股市场上市的企业一共也只有37家,其中还有4家企业被省外企业资产重组了去。A股市场有3600多家上市公司,我们充其量只能占到1%,比青海、宁夏、西藏、内蒙强一些,和黑龙江、吉林、广西、甘肃、江西相当,还不如新疆,新疆有54家上市企业。也不如相邻的河北(56家)和陕西(50家),如果和中部的湖北相比,差距就更大了,湖北有102家上市公司。在最近10年里,我们只有2家企业上市,2015年之后,我们竟然没有一家企业上市。
尽管我们山西后知后觉,好在近些年来已经意识到了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财政政策鼓励、支持本土企业上市融资。但是,山西还是再次落后了,因为其它省份已经抢先转战到了另一个比资本市场更大的市场,即债券市场。2018年末,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86万亿,世界第三,仅次于美日。而中国股市总市值最高时(2007年)也才32万亿多。当大家都在对地方债务集聚的风险表示担心和忧虑时,我们山西对债券市场巨大的融资功能尚未有足够的意识,在债券市场,山西就像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小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错过了又一次发展的良机。
新的融资模式还会出现,或者说已经出现,如果我们还不解放思想,更新理念,那么,再多的机遇我们都会错过。
四、财政政策创新与人才的培育
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人才支撑至为关键,没有足够的高素质人才,经济转型就是一句没有着落的空话。经济转型意味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意味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必须有人才队伍的“升级”。人才是推动经济转型的战略性要素。
山西的经济转型之所以异常艰难,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人才。我们缺乏中高级技术人才,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还缺乏高级技工,产业工人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因此,我们要把财政政策创新的着力点放在人才的培育上,重点是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山西大学创立于1902年,其前身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并称中国三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是中国顶尖的大学之一,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山西大学也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那么,现在的山西大学是一个什么境况呢?和当初的辉煌相比,可谓一落千丈。山西财经大学(前身为山西财经学院)曾经是中国最好的财经院校之一,名列前五位。而现在的排名基本在80名以后。这是山西最好的两所大学,它们的衰落折射出的是山西高等教育的落后。别人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我们却是“雪拥蓝关马不前”。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忽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高等教育的落后再加上人才流失严重,直接导致了山西人才的匮乏。山西推进经济转型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靠引进只是杯水车薪,主要还得靠我们自己培养,还得靠办好高等教育,而要振兴山西的高等教育,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至关重要,因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民间资本很难大量进入教育领域。
回顾全球工业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出,凡是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40%,德国达到50%,而我国的这一比例只有区区5%,而且这一比例在过去的20年间几乎没有变化,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极不相称。据统计全国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近1000万。技工荒这么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和高等教育相比,我们对职业教育显得更加不重视,职业教育当然也就更加落后。在同等水平上,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的在校学生规模相当,但后者获得的经费投入只有前者的一半。我们和职业教育搞得好的省市相比,差距也非常大,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其职业教育的投入是我们的2—3倍。经费投入不足,使得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非常简陋,尤其是教师的数量和水平都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要求,结果就是提供给企业的专业技能人才素质普遍不高,数量也不足,企业缺乏中高级技工几乎成了新常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工人的缺乏对山西经济转型的制约远大于高级人才的缺乏所造成的影响。
简而言之,在推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个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是不可或缺的。正确、高效且有创新的财政政策将会极大地加快经济转型的进程。所以,财政政策必须充分体现新的发展理念。彻底摒弃片面追求GDP的旧思想,树立创新驱动的新理念。
图片新闻
为提高财政干部保密意识和防范能力,近日,平顺县财政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召开保密工作暨国家安全教育会议,特邀县委办公室机要工作人员亲自为大家授课,讲解保密和国家安全教育知识。图为会议现场。
长治市平顺县财政局宋庆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