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探·合探·运用”教学模式初探

2020-07-03哈尔滨市育红小学张雪晶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环节主体交流

哈尔滨市育红小学 张雪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教育者重视,并成为改革的重点;随着新时期育人目标的落实,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学生主体地位的实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呈现一种虚假的繁荣:学生在教师完全放手下进行讨论交流、自我学习等,学生成为课堂中虚假的“主体”;教师的存在感极弱,教师变成无效的“主导”。这样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来的是学生动静转换杂乱无章、倾听不知其意;合作热闹而无实效、交流没有真正的思考……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教师成为真正的主导是我们亟待考虑的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试验,提出了一套使群体教育个体化的教育系统。这个系统基本过程是:一是学生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去整理必需的准备知识;二是实施最优化的群体教学;三是根据教学目标编拟并进行形成性练习评价,对一、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加以诊断,并给予矫正与指导;四是在矫正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形成性巩固提高练习。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角色,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

在这些理论的支撑下,哈尔滨市育红小学“自探·合探·运用”教学模式的提出很好地平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即通过“激疑自探——解疑共探——拓展运用”的模式,完成课堂教学。“激疑自探”环节是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的形式,以问题为牵引并借助“自主学习单”,完成初步的学习内容;“解疑共探”环节的主要形式是合作探究,这种合作探究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对话提升等方式,共探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落实、重难点的突破、学习方法策略的归纳等;“拓展运用”环节主要是课后练习,在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中巩固新知,注重联系生活,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自探·合探·运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

育红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单

一、激疑自探,精心设计自我探究内容

自我探究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这种探究不是盲目的自探,它应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我探究。学生的自我探究结果决定着后续学习的效果,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我们后面的“合探交流”做准备。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究”的抓手——自主学习单。学习单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材料,其设计要抓住教学的重难点,问题要有可操作性、思考性、层次性,既能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能让学生的能力、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以小学语文第九册《窃读记》一课为例,我校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自主学习单:

“自探”视班级情况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前。在课上教师要学会安静不干扰学生,同时要关注学困生的“自探”效果,多提醒多鼓励。教师一定舍得时间给学生“自探”,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保证后续“合探交流”的效果。课前一定要做到要求明确,并得到家长的支持,在学生养成习惯之前需要家长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题单上的内容。

二、解疑共探,精心创设合作探究环境

学生“自探”结束后,就进入了“共探”这个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注重引导、提升、归纳总结。这个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突出倾听交流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自学情况中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体研讨。首先,由教师把自学过程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进行合并整理,形成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个数不要超过三个,一般以一至两个为宜。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时一定要在备课时进行充分的预设,学生会有哪些问题,哪些学生能理解,哪些不能理解,教师如何引导提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现场生成。

仍以《窃读记》这一课为例,我校教师在“解疑共探”环节,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形成两个问题:

1.作者在书店读书时都有哪些感受?联系上下文,好好想想,说出自己的感受。

2.理解“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意思。

围绕这两个问题,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先形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再全班解疑。针对每一个问题,全班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辩论;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在此期间,教师要成为优秀的“二传手”,让教室成为知识的“流动场”。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与学生共同研究,或在关键处点拨思路、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提升,从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问。

在“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他们在对话交流中完成共探,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组织调控、点拨引导、提示拓展、随机评价。

三、拓展运用,精心设计生活化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练习设计要与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应用性。

针对语文课,练习可以分为课内练习、课外练习两种。课内练习,多数穿插在“共探”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课内练习这一教学手段,把握时机、体现针对性。比如《窃读记》中的重点句子:“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体现了作者在书店读书的迫不及待。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句子,理解含义后,可以相机出现“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_____,贪婪地读着。我很_____,也很___——这种窃读的滋味!”让学生换种说法。这样的练习既可体会作者的窃读的心情,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语文是工具学科,其学习绝不仅仅在课堂,因此课后练习还应该适当向课外延伸,向学生的生活空间拓展,使语文成为学生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有效工具,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比如,在《窃读记》课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小练笔:

1.假如你是老板,面对一个酷爱读书又买不起书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做?展开想象,完成填空:

(1)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店员在心中默默对小女孩说:“_______________”。

(2)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表示对他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我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

2.把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同学,说清楚推荐的理由。这样的设计让练习紧紧围绕课堂所学,生活所用,体现了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自探·合探·运用”是哈尔滨市育红小学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中探讨、摸索出的一种教学模式,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以自我探究为基础,通过对话交流完成合作共探,最终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主体,深度参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种模式的课堂中,学生的身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引领者。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人的不断努力创新,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也与时俱进,不断变化进步。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且思且行,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环节主体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论碳审计主体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何谓“主体间性”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