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事件网络舆情特征及公众信息需求分析——以“山东济南4.1级地震”网络舆情为例

2020-07-03

记者观察 2020年17期
关键词:网速减灾谣言

一、“山东济南4.1级地震”网络舆情概述

全网检索相关信息21万条,其中微博占比91.84%,新闻及客户端占比5.38%(鹰眼舆情数据)。“济南地震”“第一次接触地震的济南人”“济南又地震了”“济南2.4级地震”等登上微博热搜榜,舆论关注度高。舆情呈现“瞬间爆发”“持续回落”的特点,后期出现的小幅度趋势回升,对应几次余震。

新闻报道内容主要为“震情信息”“发生多次余震”“震感明显”“地震局回应”“无人员伤亡”,大众网、齐鲁网、齐鲁晚报网等当地网络媒体报道较多。网友评论集中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央视新闻、@济南头条大热门,内容主要为“震感明显”“祈祷平安”“济南居然也会发生地震”。因后期发生多次余震,不少网友关注地震原因,评论“李四光地震预测说”,担心“会发生大震”。

济南长清4.1级地震发生后,网上出现“山东江苏交界将发生大震”“飞鸟地震前兆”等信息。晚上19时,当地微信群朋友圈传播“夜间12点有余震”“夜间2点有余震”的谣言。@人民日报、@环球网、@震长(@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博负责人)、@鲁震快讯(山东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及时发布辟谣信息“原震区再次发生4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二、地震事件网络舆情特征

(一)多因素影响地震事件网络舆情聚焦式关注。地震事件因其突发性、灾难风险等因素,使网络舆情呈现“瞬间爆发”的传播特征,而其聚焦式关注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震级大小、震中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山东济南属于地震少发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4.1级地震对当地来说为较高震级,震感明显,社会舆论关注度高。从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随机筛选出全国各地发生的15次4.1级地震(非余震),全网相关信息量平均为0.4万条,而“济南4.1级地震”全网相关信息高达21万条。根据长期涉震舆情监测数据分析,地震事件网络舆情热度与震级、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关系,与本地区地震发生频率成反比关系。另外,近期正值疫情防控期间,公众居家隔离、办公,社交媒体在线时间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网络舆情声量。

地震事件网络舆情的“爆发”,最先出现在当地网友的“震感描述”,以及当地媒体的新闻报道,符合新闻价值要素的接近性原则。同时,新闻媒体的聚合报道,引发更大范围公众对该话题的聚焦式关注,为相关舆情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主题式”地震谣言反复性攻击,具有较强潜在舆情风险。地震发生后,网友评论内容主要为“震感描述”“祈祷平安”,转载“震情信息”。但因为地震事件不可预知、存在潜在的灾难风险,社会公众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普遍关注“为什么发生地震”“未来会不会发生地震特别是大震”。而地震的特殊性以及目前人类对地震认识的有限性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因此,地震发生后,往往会出现“主题式”的话题或者是地震谣言,而且在网络传播中呈现反复性攻击。《地震警示,某地》谣言,换个地名反复出现,具有较强的舆情风险,造成了社会负面影响。济南4.1级地震发生后,网上出现了“李四光地震预测说”“飞鸟地震前兆”“山东江苏交界有大震”“夜间12点、2点有地震”等热议话题及地震谣言,因为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不少人评论“在家怕地震、出门怕病毒”。

研究发现,地震谣言的传播与地震发生时间有关,傍晚发生地震,出现地震谣言的可能性较大。民众会出现“晚上正常休息”与“外出避险”之间的选择焦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恐慌心理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土壤。另外,相对于微博平台的开放性和更完善的辟谣机制,当地微信群朋友圈因其熟人社会、封闭性等传播特点,成为谣言重灾地。

三、公众信息需求分析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粉丝900余万),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地震系统官方自微博。山东济南4.1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共发布7条相关信息,@鲁震快讯共发布10余条相关信息。发布时间和频率与网络舆情走势基本一致,内容包括震情信息、震中距离、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灾情信息互动征集、辟谣信息等。对其转发量、评论量、点赞量及舆情热度时间段等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规律:关注度瞬间爆发、持续下降;在三个数据量中,点赞量最多,其次为评论量、转发量;粉丝互动舆论关注度高;科普宣传效果有待改善。

(一)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体现公众首要的震情信息需求。无论是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基本社会功能,还是赖特改进的“四功能说”,都将“环境监视功能”放到了首要位置。环境监测是信息传播的首要功能,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才能保证人类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地震对人类社会来说是风险极高的灾害事件,需要及时准确将震情信息传递给公众。震情信息不仅包括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大震,也包括有震感的小震,公众只有知道真实发生了什么,才能对自身生存环境做出准确判断。

目前,许多地震行业自媒体、新闻媒体能够实现震情自动速报和正式测定,能及时准确为社会公众提供震情信息。从“济南4.1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相关微博转发、评论、点赞趋势图看,三者峰值都是速报和正式测定的震情信息。

(二)分享经历以获得心理安全感,公众有信息表达需求。在多数地震事件网络舆情中,网民评论最多的内容是“震感描述”“祈祷平安”,前者集中在当地舆论范围、地震行业自媒体评论中,后者更多在全国舆论范围、专业新闻机构新媒体平台上。地震发生时,公众会有震感、焦虑、恐慌等,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与他人“分享”经历,能够在信息互动中寻找到“一致性”,通过共同话题进行趋同信息的传播,获得心理安全感。

在新媒体粉丝传播模式中,信息互动是一种公众关注度较高的方式。“济南4.1级地震”相关微博传播,粉丝互动内容的评论量和点赞量都是较高的。其他地震事件信息传播也基本符合该规律。一方面,网友通过留言,进行求助,同时新闻媒体、政务微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及时进行灾情收集,为地震灾害评估及救援行动提供及时的信息参考。

(三)防震减灾科普信息需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减轻自然灾害损失风险的重要途径。地震发生后,因热点事件的聚焦式关注,公众在心理上会增强地震灾害风险意识,更容易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特别是对逃生指南等安全教育的信息需求会上升。因此,地震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及行业政务自媒体在做好震情信息发布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关科普内容的传播。在济南4.1级地震事件中,@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等发布了“山东地震历史情况”“科学避震”相关信息。目前的防震减灾科普内容多为视频、文字模式,单向传播导致信息的到达率和阅读率较低。因此,需要增加互动,创新宣传方式,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实效。

(四)权威发布辟谣信息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公众很少去证实自己从他处那里得来的信息。“社会生活建立在信任和委托他人去核实的基础上”。当地震谣言出现后,会给民众带来选择焦虑,严重的可能会造成社会恐慌。2010年2月,一条“地震谣言”造成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寒风中等待地震的来临。其社会危害不容忽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专业权威机构的辟谣信息发布,是网络谣言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地震行业相关部门需及时发现谣言,并进行信息鉴别、权威发布,帮助公众识别不实信息,维护正常社会安全秩序。

四、结语

震情信息是公众的首要信息需求,新闻媒体及地震行业自媒体的震情自动速报和正式测定,目前能够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同时,还需在震情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上进一步提升。要重视涉震舆情监测及网络谣言综合治理。借震后舆情热点,积极主动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创新传播形式、方法,改善信息发布和科普宣传实效,增强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防灾防灾能力。

猜你喜欢

网速减灾谣言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英国网速快慢相差800倍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网速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