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饥饿的印度”,仍是全球粮食出口大国?

2020-07-02汤迎露

南方周末 2020-07-02
关键词:蝗灾蝗虫粮食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汤迎露

2020年5月25日,印度拉贾斯坦邦,一名农民正在用长杆驱赶蝗虫。新华社 ❘图

★“击打器物制造噪声并不能杀死任何蝗虫,那只是将麻烦转移给了邻居而已。”

一个国家理应优先保障粮食供应给本国民众,再将余裕出口。那么,印度为何要忍饥挨饿坚持对外出口粮食?饥荒的原因往往不只是粮食短缺,而是粮食分配制度出现了问题。

当前,印度正遭遇1993年以来最严重的蝗灾。

“乡下的农民更遭殃了”

“这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可怕场景,就好像两次遭到外星人的入侵。”2020年5月27日,在拉贾斯坦邦 (Rajasthan) 首 府 斋 浦 尔(Japur),棉花商人尼吉尔·沙萨(Nigel Shasa)正跟朋友们坐在院落中喝下午茶。

一片“乌云”突然从西北方向聚集而来。大约一刻钟后,尼吉尔感到“嗡嗡”的耳鸣声,“乌云”很快遮住了南亚夏日焦灼的阳光,并在地面上投射出长长的阴影。

“是蝗虫群!”一个朋友惊讶地喊道。一片黑压压的蝗虫大军飞来,众人纷纷躲到房间躲避。尼吉尔透过玻璃窗看到,院落中的两棵芒果树在十几分钟内从翠绿色变为金黄色,伴随着“沙沙”的声音。

“沙漠蝗”只有手指般大小,大多呈金黄色,也有少数玫瑰色。成群的蝗虫过境后,尼吉尔还发现今年新发出的芒果树枝也被剥了一层皮,只留下一根根白白的枝条,几个废旧纸箱也被啃噬成了蜂窝状。

“它们饥不择食,还吃光了斋浦尔城里的道旁树和灌木丛的枝叶,乡下的农民更遭殃了。”尼吉尔说。

拉贾斯坦邦是七个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印度农业部6月28日消息,至少有五十多万公顷的农田被蝗虫蚕食殆尽。

“在中央邦和拉贾斯坦邦,大约活跃着8到10个大型蝗虫群,每一群占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印度农业部蝗虫预防组织(ILWO)副主任吉尔贾尔(KLGurjar)向法新社透露。

每天,“沙漠蝗”连跳带飞可移动150多公里,其间还不停地产卵繁殖、啃噬庄稼。据联合国人道事务办公室透露,一只“沙漠蝗”每天的进食量大致与其体重相当,大约为两克。由此计算,一支四千万只规模的小型蝗虫群,可在一日之内吃掉3.5万人的口粮。

在电话中,苏拉吉·辛格(Sooraj Singh)仍流露出恐惧和沮丧。5月23日、30日和6月28日,“沙漠蝗”三次袭击了他在中央邦附近的农场。前两次“过蝗”中,刚出土的大豆苗、玉米苗被啃噬一空,第三次刚出苗的南瓜又被蚕食殆尽。

今年最后一轮播种季随着雨季来临,苏拉吉犹豫是否再补种一些稻米、扁豆、棉花或甘蔗。但是,即将到来的雨季也会加剧蝗虫的繁殖。

近日,印度农业部蝗虫预防组织(ILWO)发布预警,新一轮蝗灾正在该国与巴基斯坦交界地带繁殖酝酿,预计会在7月初到达印度。

从“印度洋偶极子”到“沙漠蝗”

蝗虫成群作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印度上一次遭受大规模蝗灾是在1993年。当时,一场罕见的大雨降临印度-巴基斯坦边境地带,为“沙漠蝗”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那场蝗灾袭击了31万公顷的农田,带来一场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在印度历史上,每出现持续一到两年的蝗灾之后,便会有八到九年的平静期。

据印度农业部统计,1926-1931年,蝗虫破坏了价值1亿卢比的农作物。1940-1946年与1949-1955年,两轮蝗灾周期又造成4亿卢比的损失,而1959-1962年的蝗灾周期内,平均每年有500万卢比的损失。

每年,印度境内都会发生零星的蝗灾,它们通常在7-10月间从巴基斯坦抵达印度。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来看,2020年2月1日,索马里最先宣布进入蝗灾紧急状态。紧接着,巴基斯坦两次宣布进入预警状态。数天后,印度拉贾斯坦邦发现蝗灾。

“蝗虫袭击应该被列为国家灾难。”拉贾斯坦邦财政部长哈里什·乔杜里(Harish Chaudhary)致信印度总理莫迪。

就在印度政府宣布战胜蝗灾不久,2020年4月11日,印度西北地区与巴基斯坦接壤处再次发现蝗虫群。与以往相比,今年的蝗灾提前了五个月。

“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常和雨季的提前来临,助长了蝗虫的繁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深蝗灾分析员基思·克雷斯曼(Keith Cressman)表示,蝗虫群一般“逐水草而居”,从沙漠地带向水草丰盈的印度迁徙。

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4、5月份的气温通常在40摄氏度以上,而蝗虫产卵适宜温度在42摄氏度左右,6月的雨季又为蝗虫提供了绿色美食。通常,一只成年雌蝗的寿命大约是三个月,大迁徙期间至少产卵三次,每次会产下80至90枚卵。倘若不加防控,每平方公里上的蝗虫数量将成倍增长。

2020年5月20日,飓风“安潘”(Amphan)不仅为印度带来丰沛的降水,还帮助蝗虫群随风迁徙。短短一周内,“安潘”就将蝗虫群从巴基斯坦边境地带送到了千里之外的斋浦尔。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异常变化导致干旱地区的降水更多更频繁……总之,干旱地区的绿化可能导致蝗灾加剧。”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专家罗克西·马修·科尔(Roxy Mathew Koll)认为,沙漠蝗虫的扩散与印度洋的气象动态有关。

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可追溯到2018年夏天,两个强热带气旋袭击南亚多地,为索马里、巴基斯坦等地的沙漠带来丰沛降水,形成沙漠湖泊。科学家认为,这有利于蝗虫的非季节性繁殖。

印度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又被认为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透露,2018年,印度洋西部比东部海域温度升高了1摄氏度以上,2019年的升温则超过2摄氏度。由此,海面升温形成上升的暖湿气流,进而形成热带气旋,为干旱的内陆沙漠带来更多降水。

这种现象被科学界称为“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一些印度气象学家担心,未来“偶极子”现象将更加频繁,蝗灾也将更加严重。

印度粮食将减产30%-50%

气候异常是此次蝗灾肆虐的根源。但印度政府一度指责称,巴基斯坦没有及早地抑制蝗虫的繁殖,从而让蝗虫群长驱直入一千多公里进入印度境内。但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多年来的资金匮乏,导致印度等国对蝗灾监测不足。

当前,印度农民仍在使用古老的方法驱逐蝗虫群。5月23日,蝗灾第一次袭击农场时,苏拉吉·辛格就卸载了摩托车消音器,他骑车围绕着农场奔跑,妻子则坐在他身后敲打一口破铁锅。

“数千年以来,我们一直都在用噪音驱赶蝗虫群。”苏拉吉·辛格说,“印度教的牧师也叫我们这样做。”

中央邦的农民在田野上点燃了烟火,燃放鞭炮;一名拉贾斯坦邦的农场主则用拖拉机拉起一串锅碗瓢盆,希望用稀里哗啦的声响驱散蝗虫群;北方邦的警察还拉响了警笛……

这些做法也得到印度政府官员的鼓励。社交媒体上,来自Gau-tam Buddha Nagar地区的一名官员呼吁,“我们建议农民集体敲鼓,再使用扬声器放大。”

但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基思·克雷斯曼认为,控制蝗虫不应该是单个农民的工作,而要依靠训练有素的政府机构。

“击打器物制造噪声并不能杀死任何蝗虫,那只是将麻烦转移给了邻居而已。”克雷斯曼呼吁,大规模喷洒杀虫剂是最有效、最便宜的灭蝗办法。

当前,印度多个地区政府已开始采购农药物资,联邦政府要求空军成立直升机灭蝗大队,负责喷洒农药,还从英国进口了60台大型喷雾器。

正值新冠肺炎大流行之际,全国性的封锁一度让农药采购和运输更加困难。目前,印度只有大约50台大型喷雾器能够参与灭蝗作业,劳动力也出现短缺。

与巴基斯坦接壤的沙漠是蝗虫群繁殖的原生地带。不过,配备大型喷雾器的拖拉机无法越过沙丘,使用飞机则失去了精准喷洒的优势,印度还亟须大量采购无人机。

“今年的蝗灾来得真不是时候。”农场主苏拉吉·辛格说,印度3月份实施封锁防疫政策,一度导致运输停滞、供应链中断,许多农作物腐烂在田间。一个多月后,蝗灾又吞噬了大米、甘蔗、玉米、棉花和大豆等农作物。

这场蝗灾将造成印度粮食减产30%—50%。《德国之声》还预测,食品紧缺会让更多印度人脱离防疫政策去工作和寻找食物,蝗灾、粮荒与瘟疫等多种因素叠加正伤害艰难的民生。

“严重饥饿的印度”

2020年3月24日晚8时许,印度总理莫迪突然宣布,从次日零时起实施为期21天的全国封锁令。在首都新德里,大批民众蜂拥进入超市购买食品和日用品。

许多人顿时失去生计。其间,多达4.7亿农民工徒步回家,至少有三十多人死于饥饿、车祸等意外事故。他们不畏千难万险也要回家,因为回家会有一些储粮或者会有亲属接济。如今,蝗灾正在毁灭他们最后的希望。

“超过两英亩的豆苗已被蝗虫群祸害完了,原本计划再改种水稻,谁又知道蝗灾会不会再次来临?”接通笔者的电话时,41岁的桑贾伊·帕拉哈(Sanjay Palaha)正犹豫不决:如果蝗灾再次来临,他将放弃种田,直接到邻近城市的汽车修理店打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总人口为13.24亿的印度已有1.2亿人失业,他们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据联合国粮食署调查统计,大约有21%的印度人口、超过2.3亿人长期处于营养不足状态,占全球饥饿总人口的27%,超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高居世界之首。

印度儿童在饥荒中首当其冲。在新德里的街道上、天桥下和小巷中,笔者随时可以见到伸手乞讨的儿童,他们甚至在饭店丢弃的厨余垃圾中寻找着食物。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全球三分之一的营养不良儿童生活在印度,大约47%的印度儿童体重不足。

这被印度前总理辛格称为“国耻”。在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发布的2019年全球饥饿指数榜上,印度在117个国家中位居第102名,它的国民饥饿程度属于“严重”级别。

不过,“严重饥饿的印度”却是全球粮食主要出口国。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来看,印度在2018年就已经超过泰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2019年,印度的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出口总额高达384.9亿美元。

按照常理,一个国家理应优先保障粮食供应给本国民众,再将余裕出口。那么,印度为何要忍饥挨饿对外出口粮食?

在《贫穷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的随笔》(Poverty and Famines: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一文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提出:饥荒的原因往往不只是粮食短缺,而是粮食分配制度出现了问题。

印度的贫富分化长期居高不下,大约10%的人口掌控着全国33%的财富,四分之一的人口则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尤其不少农民自己吃不饱也要出售粮食。印度农业生产效率很低,大约5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

粮食浪费、土地兼并、补贴变寻租

印度还是全球食物浪费的“重灾区”。前农业部长沙尔德·帕瓦尔曾在议会作证说,每年有40%的农产品遭到浪费。

2019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19年粮食与农业状况》报告,每年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粮食遭到损失或浪费,印度浪费食物现象尤为突出。

关于粮食浪费的丑闻也时常见诸报端。2012年10月,印度《经济时报》曝光了旁遮普省的“储运丑闻”,成千上万袋小麦被丢弃在足球场大小的空地上,任凭风吹雨淋五年之久,只好用来喂鱼。

据估计,印度每年大约有2100万吨小麦,因为存储能力不足或国营印度粮食公司(FCI)管理不善而烂掉,或被虫子吃掉。2019年11月,笔者到哈里亚纳邦参观时看到,大批颇受国际市场青睐的印度香米堆积在田地上,用破塑料布临时遮蔽风雨,但一名地方官员认为这是“粮库盈余”的象征。

印度缺乏现代化的粮食储备分销体系,仓储技术落后、运输能力不足。此外,印度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土地集中和兼并问题。据印度农业部统计,“无地农民”占农业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据印度国家犯罪统计中心(NCRC)统计,过去的20年里,平均每年有1.5万名印度农民因失地或破产等原因自杀。

2020年5月,一名14岁的少女点燃煤油自杀身亡,只因她的农民父亲无力购买一部智能手机,无法在疫情期间上网课。6月16日,一名25岁的三轮摩托出租车司机还贷无望自寻短见。慰问家属时,一名官员带去了25公斤的小麦和大米。

气候变化与印度农民自杀率存在一定关联性。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发现,每到农耕时节,气温在20摄氏度的基础上每增加1摄氏度,印度农民自杀就会增加67人。

气候异常加剧了农民破产,种姓制度与殖民烙印则加剧了土地兼并。当前,大约70%的政府职位被高种姓者把持,他们还侵占财富、圈占土地。尽管印度政府规定了个人拥有土地数量的上限,但很多权贵阶层将土地登记在不同家庭成员名下,以规避政策和法律的约束。

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还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2020年6月,纳萨尔反政府武装宣布,对印度政府军展开“反围剿行动”。据《印度时报》报道,纳萨尔武装主张进行土地革命、平分土地,吸引了大批失地农民参加。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粮食安全一直被印度政府列为首要议题。2013年7月,面向8亿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法案》通过,每人每月可得到5公斤的低价粮。2020年4月,印度政府又向3.9亿人发放免费或优惠粮食券。

不过,这些政府救助依旧杯水车薪,补贴还出现了寻租现象。一项调查显示,为了获得救助和补贴等公共服务,印度贫困人群每年要支出1.95亿美元用于行贿。

猜你喜欢

蝗灾蝗虫粮食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我国历史蝗灾发生与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
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蝗灾又来了
古老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蝗虫果腹
人多势众的蝗虫
跟踪导练(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