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2020-07-02戴霓
戴霓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掀起一股改革创新的热潮,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纵观高校啦啦操课程的教学现状,其教学水平虽然总体呈递增趋势,却发展缓慢,不利于啦啦操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提出诸多挑战,所以,推动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主要分析高校啦啦操课程的教学现状及互联网+时代对该课程教学的影响,并提出啦啦操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高校啦啦操课程 教学改革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2813(2020)05(b)-0151-0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Plus era has arrived, setting off a wave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having a greater impact on human social life. A broad overview of the teaching of cheerleading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eals that, whil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s increasing generally, its development is slow,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eerleading teaching.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the teaching of cheerlea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s many challenges. As a result, it is inevitabl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heerleading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cheerleading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Plus era on it, and makes specific proposals for the reform of cheerleading teaching accordingly.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era; Cheerleading courses in colleges; Teaching reform; Impact; Proposal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与社会众多行业领域的有机融合,使创新发展成为时代新主题。对于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而言,传统教学理念、模式、内容等已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不利于啦啦操教育的持续发展。所以,相关人员有必要引领高校啦啦操课程走出“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误区,积极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由于当前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育教学的发展,因而提出有效的教学改革对策是有必要的。
1 高校啦啦操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啦啦操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创造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下,纵观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现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教师的教学思维过于传统,与“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且不利于推动高校啦啦操教育的发展进程。其次,啦啦操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啦啦操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再次,啦啦操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且教学知识体系不完善,难以为高校啦啦操课程教育活动提供有利的依据。最后,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中缺乏有效的评价,不但不能客观反映课堂教学成效,而且学生的评价参与意愿不强。长期以往,阻碍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的发展[1]。
2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啦啦操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具有互联互通性、虚拟现实性等优势特点,对高校啦啦操教学产生较大影响。首先,影响啦啦操教学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传统教学思想,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利于师生课堂互动。“互联网+”教学实践中,可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教育,其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其次,影响啦啦操教学的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以传统讲授为主,非但不能给予学生直观体验,而且课堂教学乏味,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无从谈及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能力。基于“互联网+”教学,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可赋予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最后,影响啦啦操教学的效率。在“互联网+”教学条件下,教师能够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创造无限的可能[2]。
3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对啦啦操教学予以高度重视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需以思维观念为前提条件,所以,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尤为重要。教学思维决定教学行动,教师必须对啦啦操教学改革予以高度重视。首先,教师应明确该课程开展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并有效制定教学计划和全面贯彻与落实。其次,教师的教学思维必须与“互联网+”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优势,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育环境等方面的改革。新时期,啦啦操教学应更注重提高学生技能等综合素质水平。由此,高校啦啦操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促进啦啦操教学的可持续发展[3]。
3.2 基于啦啦操教学模式的改革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啦啦操课程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才能適应“互联网+”的教育发展需要。首先,构建“互联网+啦啦操”的网络学习平台,对学生24h开放,使学生能够打破时间和地点等条件的约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知识。其次,创新“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啦啦操教学之前,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并下发给学生,使之能够在课前进行学习,对操化全套动作有整体感知;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重在强调动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认识;教学之后,学生可借助教学课件对课程教学内容加以复习巩固。通过啦啦操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有效规避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教学效率[4]。
3.3 基于啦啦操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我国高校啦啦操教学知识体系不完善,且内容相对陈旧,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必须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首先,基于高校教育的视角,国内啦啦操教学发展历史较短,教师教学经验匮乏。建议相关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材内容,在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实情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创新,既适应我国高校啦啦操教育发展需要,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其次,“互联网+”时代,高校啦啦操教师应注重借助互联网教育手段,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创新,不仅突出课堂教学的与时俱进性、优越性,而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学到啦啦操知识与技能,全面提升高校啦啦操教学水平[5]。
3.4 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啦啦操教学效率更高,而有利的教学环境是保障。首先,根据啦啦操教学与训练的实际情况,科学配备教学设施,如体操垫等。其次,设计人性化的训练器材,充分考虑学生年龄、性别、习惯等差异特点,开展人性化教育教学活动。最后,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如多媒体Flash动画、微视频等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既赋予学生以直观的想象,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推动高校啦啦操教学活动的深入实施。
3.5 啦啦操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创新
就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看,长期以传统纸笔评价模式为主,虽然可以发挥一定的教学评价作用,却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应对高校啦啦操教学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例如,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评价其优势相对较多:首先,基于网络平台,可有效开展更为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如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等。由于网络平台中的评价具有匿名性、及时性的特点,因而评价结果更具真实性、有效性。其次,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教学评价模式相对更具创意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主动性[6]。
4 结语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条件,高校啦啦操课程教育有必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以提高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质量。第一,高校教育教学负责人应对啦啦操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为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二,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啦啦操教学的实效性;第三,改革教学内容;第四,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为推动高校啦啦操教学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第五,改革教学评价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不断引领高校啦啦操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紫薇.高校花球啦啦操队形变换训练中的综合素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6):222-223.
[2] 陈韵.高校舞蹈啦啦操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研究[J].读与写,2019,16(29):201.
[3] 陈敏.试析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1):163-164.
[4] 金欢.高校啦啦操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8):121,123.
[5] 张洪凯.浅析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神州,2019(22):236.
[6] 赵旭恒.高校啦啦操专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与培养[J].福建质量管理,2019(16):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