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探讨

2020-07-02蔡科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校

蔡科

摘  要:“健康中国2030”发展背景下,体育消费与投资、体育医疗和健康服务以及“体医结合”理念的提出对健康中国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揭示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和培养方法,利用文献资料探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所具有的内涵和逻辑关系,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路径,结合高校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5(b)-0001-02

Abstract: Under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2030", the concept of sports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sports medical treatment and health service, and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talents by reveal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talents in China, drawing on the advance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methods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zing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ports, putting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idea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rsonnel training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社区体育多元化进程加快,社会对高校高校体育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结构层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求,加快“健康中国”建设,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鉴于此,提出构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体育课程体系、塑造新的供需平衡、加强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为深化高校高校体育人才改革提供发展思路。

1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为体育发展带来的新思考

1.1 体育消费热与产业转型相融合

在政府引导和企业转型相结合的经济新常态和背景下,社区体育的消费热无疑会拉动国民经济促进内需。大众体育消费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基于“健康中国2030”和“体医结合”理念的提出,我国健康产业、社区体育转型和升级、体育消费增长的需求侧将成为现实。鉴于此,高校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应该紧跟国家政策和发展内涵,注重“质”和“量”的提高,着力解决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低和课程体系与现实错位等问题。

1.2 健全公共服务,增加体育融资

学校体育设施对公众开放及市场体育设施和娱乐场馆的运营投入都是为优化全民健身服务发挥着作用。但是,由于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和全民健身健康意识的滞后性,导致一些地区场馆和设施还相对较落后,体育融资和投入机制还尚待完善等。这样就要求健全健康领域的投入需要政府的导向作用以及提供平台吸引社会参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相对的倾斜,同时要求社会组织和企业对公共健康的履行相应责任,形成多格局和多样化的投资模式。

1.3 综合性人才培养与健康多元化协同发展

做好社会健康大数据的采集和开展体质监测,为全民健身运动做出相应评估和建议,针对不同人群和特殊群体应实施有区别的运动处方和健康干预计划。高校是社會智力和科技的重要集散地。全民健康和“体医结合”以及健康干预、社会体育指导等措施的实施需要高校的参与和支持。这提示高校需要输出专业型和高水平,且具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综合型高校体育人才,同时,国家健康战略计划需要多元化,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个人都要有参与意识和义务。

2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逻辑关系与内涵分析

伴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校体育人才需求度的日益增长,尤其在体育健康服务和体育指导等方面。但面对这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不平衡和不充的矛盾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体育健康和干预指导的人才缺口凸显、水平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由此可知,高校在发展和培养人才需充分了解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结合的位点,掌握和了解人才培养的逻辑性及其潜在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和国家对体育多元人才的需求。

2.1 逻辑关系分析

社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外在条件,但调动内在活力才是根本。但现在体育毕业生就业过剩和供需矛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所以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就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逻辑。若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想取得实效性,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和完善的教学管理是前提,将改革的逻辑回归高等教育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是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保障。

2.2 内涵关系分析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和相关课程设置,降低“教育资源”浪费和增加学生的择业选择;二是依据国家发展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条件、有计划地改变原有发展观念。鉴于此,高校在进行高校体育人才专业化培养时,需要精准和有效,且要与时俱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根本。实现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从“需求侧的拉动”到“学校体育的推动”的转变。

3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3.1 理论认识与经验借鉴

我国“健康中国2030纲要”中指出,通过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体质。但“体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尚处于摸索阶段。如何结合社会服务和与时俱进培养优质的体育专业人才是高校值得思考的方面。这就提示我国相关体育大学和开设体育院系学校应该依托现有资源,建立相关教学、科研及临床实践平台基地,为健康中国计划实施提供相关实践经验。同时,合理引进国外相关技术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健康中国需求侧为导向,整合体育资源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落脚点,加强“体医结合”型人才培养。

3.2 转型与创新实践

如何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培养目标应按照市场需要进一步细化,突出特色,增加与现代健康服务业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次,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角度分析可知,转变培养方式,拓展选修课范围和加强校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性强的特点,实行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的平台和制度支持。最后,探寻健康产业发展与自身创业就业的契合点。高校在转变和拓展就业渠道的同时,积极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面向市場为学生搭建创业和“订单式”就业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的社区体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EB/OL].(2017-10-18)[2017-11-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22489.htm.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社区体育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Z].2014-10-20.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4-02-04)[2017-05-08].htpp://www.sx.gov.cn/art/2017/2/4/art-2923-1094873.html.

[4] 陈立春.“分享经济”模式下社区体育发展探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3):9-14.

[5] 陈立春,刘丹.“健康中国”引领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2017,31(6):56-61.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校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