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学校治理发展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0-07-02缪锦瑞王利敏
缪锦瑞,王利敏
(华东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距离美国教育学家萨乔万尼首次提出“Edu⁃cational Governance(教育治理)”的概念已经过去近20年时间[1],我国教育治理正步入蓬勃发展的阶段。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时任我国教育部部长的袁贵仁同志发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旨讲话,学界普遍将这次发言作为我国“教育管理”迈向“教育治理”的起始标志[2]。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学校治理发展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发现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和困境,为我国学校治理发展研究提供些许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一、学校治理的内涵
关于学校治理的内涵,国内专家学者意见不一。程红兵认为,“学校治理是指学校的相关利益主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与学校章程,通过多元主体的合意民主、合谋共治、协商对话、相互协调来实现学校共同目标的活动过程。”[3]范国睿认为,目前我国的学校治理已经处于“自主、民主、合作”的办学过程,表现为内外两部分,内部是一个“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民主治理”的过程;外部是一个“基于政府监管与服务、社会与家庭积极参与并接受第三方专业机构监测与评估”的过程[4]。张天雪等人则赞同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观”,认为学校治理是“学校内部权力的重构”,学校领导将更多关注“专业”和“道德”[5]。本研究认为,学校治理应是多个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学校权力重新架构和分配的民主化、多元化的活动过程。而学校治理作为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可视化软件有两个,一是CNKI自带的可视化在线软件;二是由荷兰Nees Jan van Eck和Ludo Waltman共同开发的VOSviewer软件[6],该软件目前支持RIS、Refworks、Endnote等格式数据,可以进行共词分析、作者关键词分析、机构关键词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耦合分析等,是一款国际上广泛运用的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对象,针对“学校治理”这一主题词,以2002年到2020年为时间范围(实际搜索时间为2020年3月3日)进行搜索,结果共得到828篇中文期刊文献。通过剔除会议、通知、征稿等无效文献,并用refworks格式导出数据后,最终得到810条有效数据。
三、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发文情况分析
研究用CNKI数据库在线的可视化软件对含有“学校治理”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统计。从图1可以看出,含“学校治理”关键词的相关研究文献逐年递增,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2年到2012年的萌芽期,以“学校治理”为主题的论文较少,可见国内对其关注度较低。第二阶段是2013年到2016年的快速发展阶段,短短4年的发文量占到了总发文量的2/5,可见这一时期学界对“学校治理”关注较多,这与《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文件的发布有关。第三个阶段是2017年至今的平稳成熟阶段,相关发文量持续增长,这个时期以“学校治理”为主题的研究较前两个阶段更加深入全面。总体来看,在810篇文献中,有111篇刊登在核心期刊,44篇刊登在中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上,文献质量比相当不错。
(二)主题词分析
研究将从知网下载的810条有效数据导入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2784个关键词,将阈值调整为5,有113个关键词符合,最终得到表1。
通过表1,研究发现,从2002年至今,我国学校治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类型,例如“高等学校”“高职院校”“民办高校”“中小学”等;二是治理的宏观框架,例如“治理结构”“治理体系”“治理机制”“学校章程”等;三是我国目前学校治理的手段,例如“校长负责制”“依法治校”“自主权”等;四是治理的多元主体,例如“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利益相关者”等。经过二次阅读分析,研究发现上述可视化结果符合目前我国学校治理的研究热点。
图1 CNKI数据库中“学校治理”相关文献发文趋势图
图2 CNKI数据库中“学校治理”相关核心期刊文献发文分布图
表1 基于CNKI数据库的“学校治理”主题词相关数据表
一是在学校类型方面。祁占勇认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办学自主权得以落实的基石,应针对目前高校内部存在的行政权力僭越、学术与行政边界模糊、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监督权弱化等问题进行一一解决,继而完善高校管理体制[7]。郎益夫、刘希宋将我国高校治理结构与美、日、法等几个发达国家进行对比,认为政府部门需要下放职权给高校,引入市场竞争等激励机制,改进治理结构,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8]。孙长坪通过对比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的应然和实然关系时,指出高职院校的治理体系不能仅按照一般高校治理要求建设,应遵循高职院校办学规律的基础上,并按照合理安排行业共同治理、构建跨界治理模式、定位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命等治理要求进行完善[9]。
二是宏观框架方面。周彬认为学校大规模办学成为趋势,而原先小规模学校治理机制,如利他主义的精神等不再有效。大规模学校需要依据其特点,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尊重良性利己动机、建立学校层面的绩效反馈标准、建立多层级学校主体等方式来调整组织结构[10]。褚宏启强调学校治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治理体系的建设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要学校自治,构建新型政校关系;二是学校分权共治,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民主共治[11]。华丽通过借鉴香港高校的大学章程(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提出完善国内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途径:一是明确政府和大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确定大学内部权力的关系;三是大学内部权力的民主运行[12]。冯丽莎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建构的几大因素为传统官本位思想、对依法治校认识不足、组织结构僵化、主体意识不够和人员信息化素质缺乏[13]。
三是学校治理手段方面。张乐天认为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路径有四个,一是调整和完善学校治理法律体系;二是政府的合理参与;三是加大社会的多元参与;四是增强学校内部的合力[14]。刘冬冬、张新平认为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需要通过调整学校治理组织机构,完善现代学校制度,鼓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等途径来实现[15]。郭文娟通过研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院治理的理念、结构、内容和机制,提出我国省属高校在学院治理方面可以借鉴其做法,一是将高校权力重心下移学院;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为学院治理提供保障;三是促进教师参与治理;四是鼓励学生参与治理[16]。
四是学校治理多元化主体方面。赵彩霖研究分析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参与学校共同治理的制度、实现方式及其影响等,提出我国高校治理改革可在大学章程落实、治理的文化建设、委员会的多元构建等方面做出努力[17]。白芸和孙启艳从学校多元治理的角度切入,认为新媒介时代背景下的家校关系需要通过家庭、学校、政府等多方参与,利用现代的教育手段和设施,各方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和运营新型的家校关系[18]。李金星和赵敏在探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学校治理问题时,认为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学校治理的实施主体已然发生变化,需要根据治理的不同侧重点,选择事务主导型、人本主导型、资金主导型等新型路径进行学校治理[19]。解洪涛、李洁、陈利伟等通过研究PISA测试数据发现,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对学校绩效的影响存在较大国别差异,但教师积极参与学校人事制度、教学活动等的相关决策问题,可以激发教育绩效的改进[20]。
上述可知,“学校治理”方面的研究内容较为集中,但文章立意和视角较为单一,缺乏深度挖掘的数据和多元化角度的分析,对于“学校治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措施,始终停留在理论层次,缺少实践支持,且研究多借鉴和参考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缺乏理论创新。
(三)作者和发文机构分析
为了研究以“学校治理”主题的特定作者群,研究结合图3和图4来进行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有30位作者发表主题为“学校治理”论文超过2篇,其中10位作者发文量在4篇以上(含4篇),10人共发表了56篇,约占总数的7%。结合图6发文机构来看,作者来源多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教师,只有少数几位作者来自研究中心或是研究机构,来自基础教育的作者更是寥寥。可以看出,“学校治理”研究力量尚需开发,人员队伍的力量有待扩大和发展。研究通过VOSviewer软件,调整合著关系阈值为2,得到107个节点符合条件,最终得出作者合著关系(co-authorship)图谱(图4)。颜色较深部分存在作者合著关系,颜色较浅部分则表示没有作者合著关系;节点越大,合作次数越多。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治理”方面作者合著较少,这一点让人深思。
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目前“学校治理”方面的发文情况,研究对其发文机构和支持基金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从发文机构来看,30家机构发文数超过4篇,其中5/6的发文单位为高校,只有不到1/6的发文单位为研究中心或研究院。可见在“学校治理”方面,高校的关注度比一般研究中心要高。不仅如此,在这25所高校中,有15所师范类专门院校,占比60%。而排名前三的机构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这三家发文总量为114篇,占全部的14.44%。原因有二,一是高校,包括研究中心,在教育研究方面的投入比例较高;二是培养教师是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
在基金支持方面,可以看到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金为支持的文章有45篇,约占发文总数的5.56%,且占所有有基金项目支持论文总数的38.5%。而其他支持多为省级项目基金,其中有4个为江苏省省级基金项目支持,共发表8篇文献,遥遥领先于其他省级基金项目的支持。可见江苏省对“学校治理”的重视远超其他省份,这不仅因为江苏是教育大省,还与江苏省教育厅重视教育治理,积极贯彻国家文件有关。
四、研究建议和未来展望
(一)促进构成核心专家群
图3 CNKI数据库中“学校治理”相关文献作者分布图
图4 CNKI数据库中“学校治理”相关文献作者合著关系图
图5 基于CNKI数据库的“学校治理”相关发文机构分布图
图6 基于CNKI数据库的“学校治理”相关发文基金分布图
一个领域的学术兴起可能是某个新理论的诞生或是政策的导向,但其能否蓬勃发展主要依靠学界人才的持续关注度。从上述可视化结果可知,我国在“学校治理”方面的研究力量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核心专家群或代表研究团队。以范国睿教授、褚宏启教授为代表的“学校治理”方面的专家近年来发文数量并不多,而年轻学者尚未形成格局。研究者来源单一,多以高等学校教师为主,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教师,存在基础教育教师“缺席”的情况。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关键,其教师对“学校治理”的话语权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学校治理”体系的全面性。此外,政府部门对“学校治理”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关系到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在项目基金方面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从而推动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治理”研究的投入。未来还应鼓励大、中、小教育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治理”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各人特长,加强作者和机构的多元合作,促进“学校治理”方面核心专家群的构建。
(二)推动本土化研究的开展
从上述可视化研究结果可知,目前我国“学校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治理体系”“治理机制”“治理结构”“章程”等内容,其理论基础倾向于西方国家有关“学校治理”方面的研究,既缺乏针对性,又缺少实际可操作性,好比“空中阁楼”无法实现。对此,我国学者和专家应转变以往的“介绍西方经验”或“对比西方模式”的固定思维,慎重考虑西方理论“移植”问题,深入了解我国学校治理发展现状,梳理其发展逻辑,拒绝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在鼓励学者专家参考和借鉴优秀的外国理论的同时,强调去异存同,推动本土化研究的开展。应扎根我国学校治理实际现状,在借鉴经得起考验的优秀外国理论的基础上,搭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治理理论体系,并提出有效、合理且可操作的学校治理路径。
(三)重视多元化研究方法
由于我国“学校治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治理体系、治理结构、治理制度等方面,以思辨性理论研究为主,这就直接导致了其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虽然近几年,国内关于“学校治理”方面的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数量相较其他领域屈指可数。研究方法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下一步,应积极鼓励学者和专家们采用多元化方法来研究“学校治理”,即通过提高统计学、社会学等多元化研究方法的综合利用等途径,不断提升我国“学校治理”方面研究的科学性与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