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汉/汉英交替传译笔记实证研究

2020-07-02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意群英译汉汉译英

李 侠

(浙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研究背景

交替传译口译(以下简称口译)笔记是以理解为基础、以帮助记忆及产出为目的、对信息的选择性记录,是完整保存和产出信息的重要保证[1]。口译笔记可以缓解译员工作记忆的压力,帮助译员回忆更多储存在工作记忆的信息,并进一步激活长期记忆中与主题相关的百科知识,帮助译员更好、更完整的产出译文。笔记能力是口译过程中的一项核心技能。实际上,根据伊尔格和兰伯特(1996)的综述,大多数有关交替传译的文献主要都是关于笔记的[2]177-184。学界对于笔记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经验总结,这是早期学徒式(Apprenticeship)口译教学方法的产物[2]177-184。在这一阶段,研究主要涉及笔记记什么(what to note)、怎么记(how to note)。

关于记什么,中、西方学者都认为,笔记中应该记录关键词、连接词、数字、时间、专有名词、列举(list)等。其中关键词可以帮助译者回忆出更多存储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连接词可以帮助译者理清意群之间的逻辑关系;数字、时间、专有名词和列举这四项本身具有很大的信息量,而且与上下文的相关度不高,无法靠工作记忆完整、准确地回忆,需要听到后马上记录。对于笔记的记录形式,中、西方学者都认为笔记需要纵向记录,使用缩写、符号,笔记的语言可以是源语、目标语或两者混合使用[3][4][5]112-123。纵向记录笔记可以使译者在听辨阶段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划分意群;使用缩写和符号则可以提高记录效率。使用什么语言来记笔记,遵循“方便”原则,译员根据记录方便的需要,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随意切换。

口译笔记研究的第二阶段转向了实证研究,国内外学者开始通过实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第一阶段研究提出的口译笔记原则进行验证。Dam等学者分析了译员笔记中使用目标语还是源语的情况[6-7],并进一步分析了笔记数量、特征与口译产出的关系[8]。国内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口译员与学生译员的笔记比较[9],学生译员口译笔记内容、数量与口译产出关系[10-11],口译笔记特征与口译产出质量的关系[12-13],但对于英汉/汉英口译笔记的比较,以及它们分别在口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未有涉及。而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学生英汉/汉英口译能力的提升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英汉/汉英口译笔记各自呈现出什么特点?

(2)英汉/汉英口译笔记在口译过程中分别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2.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受试者者为浙江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三的10名学生。她们都已完成了《口译1》的学习(共32课时),了解了口译的基本概念,学习了听辨、记忆、笔记等口译技能。

3.研究工具。本研究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口译任务。所选取的材料遵循两个原则:1.真实环境下的演讲;2.难度适合。若测试内容远超出学生理解、表达能力,就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口译能力[14]。根据以上两个原则,研究选取了《英语中级口译证书实考试卷汇编》中的两套试题,并根据SDI[15]52-53(Speech Difficulty Index)的四个主要参数,即主题(subject matter)、语速(speed of deliv⁃ery)、信息密度及风格(density and style),口音及语调(accent and prosody)对两篇材料的难度做了分析。两篇材料分别以中美教育和亚洲发展合作为主题,基本不涉及专业性知识,属于简单(easy)难度等级。英语测试材料的语速为125个单词/分钟,属于英语中等偏慢语速[15]52-53;汉语的语速为212个汉字/分钟,接近正常语速(正常语速为240~250个汉字/分钟左右)[16]75-79。两篇材料中都有23个意群,3个数字,2个专有名词和1个列举(包括三项内容),信息密度和风格相当。两个语篇发音标准,均没有口音。

4.实验过程。测试过程在语音试验室进行,全程录音。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译前准备。为了控制百科知识对学生口译表现的影响,测试开始前,测试老师告知学生口译主题,并提供背景知识资料,让学生做译前准备,持续30分钟。第二阶段是英译汉、汉译英交替口译。两个篇章均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之间的停顿为10~15秒,供学生口译。第三阶段是访谈。请学生根据原文、口译录音和口译笔记确认笔记内容,并回忆笔记在口译过程中的作用。测试结束后,立即开始访谈,以保证收集到最真实的学生反馈。实验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口译笔记,转写口译录音。

5.数据收集。本研究从笔记的记录和作用两个方面对受试者者的口译笔记进行数据收集。笔记的记录包括形式和内容。形式分为四个方面:纵向/横向记录,缩写,符号,笔记使用的语言。内容包括两个个方面:以意群为基础的笔记数量,数字、时间、专有名词和列举这四项比较特殊的笔记内容的记录情况。

在笔记的形式方面,10位受试者者中有6位在英译汉和汉译英的笔记中都采用了纵向记录。另外4位同学在两个方向的口译笔记中均采用了横向记录;从笔记使用的语言来看,10位受试者基本都使用了源语作为笔记语言,只有一名受试者在英译汉的笔记中部分使用了目标语(约占50%)。

符号在两个方向口译的笔记中出现频率都较低,汉译英笔记中符号的使用(平均3个)略高于英译汉笔记(平均2.6个)。使用较多的符号包括:①明确结束的符号(5位同学使用);②各种类型的箭头,分别表示上升、目的、两个意群之间的关系等(9位同学使用);③笑脸符号(☺),表示开心、美好(3位同学使用);④五角星符号(★),表示重要性(2位同学使用)。

对于笔记中的缩写,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两个标准收集数据。即汉语的缩写“写字不写词,像字不是字”;英语的缩写“留头去尾,去元存辅”[5]112-123。比如,“合作”缩减为“合”,“ people”缩减为“ppl.”。缩写不仅形式上要符合要求,而且需要受试者在读笔记时,成功回忆出这个单词或汉字(词组)。根据这两项标准,研究发现受试者汉译英笔记中的缩写使用(平均14.5个)远远高于英译汉笔记(平均为5.9)。

测试所用的两个篇章都包括23个意群,并分别包括3个数字,2个专有名词和1个列举(列举中包括三项内容)。10位同学的笔记数量和对特殊信息记录的情况如表1所示。

实验后,研究通过访谈,和每位受试者确认、分析她们的笔记,并请她们回忆每一处笔记和最终译文的关系。经过整理,发现笔记和口译表现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口译笔记和最终口译表现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只要译文正确,笔记就发挥了作用,而只要出现错译或漏译,笔记就是无效的。先来看笔记没有成功提取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而导致的错译和漏译。这种情况下,由于笔记自身的问题,包括书写潦草、符号指代不明、缩写不规范、笔误、关键词选择不当等,使得受试者在读取笔记阶段无法辨认笔记,误读笔记或者不能回忆工作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最终没有产出正确译文,笔记没有发挥作用。第二种情况下,笔记成功提取了信息,发挥了作用,但并不一定就能产出正确译文。有些错译或漏译并不是因为笔记的问题,而是与受试者心理因素、译入语水平和策略选择等因素相关。有些受试者会因为过于紧张而出现口误,还有的担心时间不够,主观上选择不翻译某些信息,还有些错译和漏译是因为受试者自身译入语水平有限,对源语理解错误或者双语转换困难造成的。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对受试者的笔记在口译中发挥的作用做了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英译汉/汉译英笔记数量和特殊信息的记录情况

图1 笔记和口译表现之间的关系

表2 英译汉/汉译英笔记在口译中发挥的作用

三、结果与讨论

1.笔记的形式与内容。研究结果显示10位受试者经过一个学期的口译训练,其笔记形式呈现下列特点:60%的同学在双向口译笔记中采用纵向记录;90%的同学在双向口译任务中使用源语记录笔记;笔记中会使用最常见的符号,但总体使用少,汉译英笔记中符号使用略高于英译汉;英语单词的缩写掌握较差,使用汉语记笔记时,基本能做到“写字不写词”,缩写在汉译英笔记中出现的频率远高于英译汉笔记。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同学能掌握笔记纵向记录的形式特点,但几乎所有同学都采用源语记笔记。可见,在英译汉时,由于英语不是母语,受试者的大脑认知资源主要分配在听解上,认知负荷接近饱和,没有余力进行语言转换。汉译英时,虽然听解压力小,但受试者对工作记忆信心不足,追求记得更多,在“记”这个环节分配了过多认知资源。再加上从母语到目标语的转换需要更多认知努力,所以受试者的笔记都是汉语。缩写在汉译英笔记中的使用率较高可能是因为英语单词缩写需要大量练习才能得心应手,而汉语的减笔划书写和“写字不写词”,则比较容易掌握。英译汉笔记和汉译英笔记中只出现了最常见的符号,而且出现频率低,反映出同学们对于符号这种有效的记录方式还不能很好的驾驭,需要大量针对性的练习。

在笔记的数量方面,英译汉笔记的数量远少于汉译英笔记。林超伦提出每个意群记一个笔记[16]75-79,而受试者英译汉的笔记数量平均只有20,没有达到每个意群都有一个记录。与此相反,汉译英笔记数量平均却高达27,超过了一个意群一个笔记的要求。横向来看,每一位同学的汉译英笔记数量都高于英译汉。而对于笔记中一定需要记录的数字、专有名词和列举,研究对比发现,当源语是汉语时,同学们记录的准确性高于当源语是英语时(数字:83%VS.47%;专有名词:90%VS.45%;列举:90%VS.53%)。

汉译英笔记的数量、准确性都高于英译汉,说明当源语是母语时,同学们在听解压力小的情况下,笔记相对准确。但由于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记笔记上,导致记得太多,出现了冗余笔记。而英译汉的每个意群只有0.87个笔记。同学们没有记笔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没有听懂,不知道写什么;二是由于没有掌握好缩写、符号等提升笔记效率的方法,导致书写太慢,来不及写;三是认为不需要记录,可以脑记,特别是段首和段尾的意群,但结果往往是错译或漏译。

2.笔记的作用。本研究的数据显示笔记在汉译英任务中的作用平均值(51%)高于英译汉(47%)。经过统计发现,英译汉笔记中更容易出现虽然有笔记但无法回忆更多信息、笔记书写不清、指代不明等问题。这与听解任务重,笔记和工作记忆协调能力欠缺息息相关。在有些意群,受试者为了记录,影响了听解,虽然有笔记,却无法联系上下文回忆已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内容,只能编造或者选择不翻译,笔记和工作记忆没有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对缩写、符号等有效的笔记记录方法掌握不够,使得受试者更容易出现笔误、字迹不清等书写问题,影响了笔记质量。

汉译英笔记虽然发挥了更大作用,但也反映出了注意力分配不合理的问题。由于怕记不住,同学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记笔记上,追求笔记内容的全面,出现了冗余笔记。这些冗余笔记消耗了本应分配给“译”这一口译环节的认知资源。事实上,从母语译入非母语的切换代价更大,转换速度更慢[17]。而受试者却在听解压力小的情况下,将语言转换推后至表达阶段,出现了翻译错误、译文不完整和译文质量不高等问题。

笔记是口译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实验和访谈,分析对比了英译汉和汉译英口译笔记的特点,还原了每位受试者的口译过程,探讨了笔记和口译表现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计算出两个方向的口译笔记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还指出了英译汉和汉译英口译笔记所呈现的问题,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研究数据还显示出学生个体的语言水平差异也会影响两个方向口译笔记的特点和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研究只分析了受试者某一个阶段的口译笔记特点和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研究将进一步开展阶段性的实验,对学生双向口译笔记进行动态的描述和研究。

猜你喜欢

意群英译汉汉译英
英语中的停顿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汉译英参考译文】Reflections Before the Buddha (Excerpt)
【汉译英一等奖译文】Meditation Before the Image of Buddha (Excerpt)
On Home
英语中“意群”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划分意群明句意
中考英语“英译汉”解题思路点拨
汉译英正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