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简帛中瘅、疝病症研究

2020-07-0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刘晨光张如青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世素问病症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刘晨光 张如青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志目录,其中“方技略”将所著录医书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这些经过校订汇编的医籍皆堪称为经典,对中医文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惜多已亡佚。“西汉末年刘向、刘歆及李柱国对方技类文献的整理分类恰可视为一个居中的‘分水岭’,在中医古籍整理和学术传承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秦汉医学简帛,较客观地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医学面貌,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所记载的医籍存在联系。“方技略”所载经方类医书中的病名均可在秦汉医学简帛中见到。本文选取的瘅、疝两个病症,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都是常见的临床疾病。这两个病症在后世医学的发展中分类渐趋细致,病症也渐趋复杂。

秦汉简帛中的瘅病研究

1.张家山汉简《脉书》《引书》

参考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整理,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2],“瘅”字共出现了5处:《脉书》13号简、39至43号简,《引书》29号简、33号至34号简、37号简,主要涉及病名“瘅”“内瘅”。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引《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赤黄安卧者,黄瘅……”书中“瘅”字未做具体考释。高大伦释“瘅,通疸”[3]。黄瘅即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临床上分为阳黄和阴黄。内瘅,即内黄,亦称阳黄,为脾胃积热,湿热炽盛,灼伤津液,内陷营血,邪入心包所致。另考证39至43号简少阴之脉其所生病“瘅”,据《灵枢》《脉经》《针灸甲乙经》均作“黄疸”。《引书》研究释“瘅”为黄疸病[4]。彭浩将“瘅”归入内科疾病之中,释“内瘅”即体内湿热所致疾病[5]。连劭名释《脉书》中“黄瘅”即“黄疸”,又称黄病,引《素问》有溺黄赤、安卧等症[6]。其在《引书》述略中据《说文》释“瘅”有劳病之意,简单考证了导引治疗“瘅”病的方法[7]。段逸山释“瘅”为劳病,“疸”为黄病,两者相互假借,遂致后世混乱不分[8]。申月也考证“瘅”与“疸”相互假借[9]。张雪丹、张如青逐条考证了《脉书》《引书》中所载的“瘅”字简文,总结出“瘅”有两个主要义项:其一释为热,其二通“疸”,黄疸病[10]。“瘅”与“疸”音近通假,造成两种病症相互混淆。《说文》载:“瘅,劳病也。疸,黄病也。”郭璞注《山海经》曰:“黄瘅病。”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曰:“瘅,黄病。”

2.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它》(见《关沮秦汉墓简牍》[11])

仅见于简313,且学者存在不同意见。“以正月取桃橐(蠹)矢(屎)少半升,置淳(醇)酒中,温,(饮)之,令人不單(憚)病。”《关沮秦汉墓简牍》释:“單,读为憚,此方与《本草纲目》避温疫方合。”林雅芳解释道:“單”,通“憚”,畏惧[12]。陈伟认为“單”应读为“瘅”,当与病连用,瘅病指湿热之病[13]。“瘅”与病连用又见于《灵枢·岁露论》,曰:“四月已不暑,民多瘅病。” “不單(单)病”这样的表达方式类似《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中“温”与病的连用。传世文献中也可见到瘅与“憚(惮)”通假。《诗经·小雅》载:“契契寤叹,哀我惮人。”《毛诗正义》载:“惮,劳也。”

3.老官山医简《诸病一》《诸病二》《六十病方》《刺数》

老官山汉墓医简自2013年来一直有研究论文问世,但全部图版简文还未公布。这批竹简的内容全部为医学内容,且较马王堆、张家山汉墓的医简更为系统。其中《诸病》《六十病方》载有数量可观的病名和医方,是病症研究的重要材料。“瘅”类病症共出现25条,集中在《诸病一》《诸病二》《六十病方》,其中可辨识的“瘅”病分类有13种,内容之多,是研究出土简帛中“瘅”病的主要材料。

王一童对老官山医简中的13种瘅病做了初步考释,对老官山医简中诸“瘅”的命名特点进行了分析。老官山医简对诸“瘅”的命名主要依据脏腑而定,以病位、症状特点、病因为主要命名依据,认为诸“瘅”病名或已消亡,或被替代,后世疾病虚劳、消渴、郁证、黄疸或为其演变而来[14]。梁繁荣等详细介绍了老官山医简的内容,涉及到“瘅”类病症的分类、病症特点。老官山医简中的“瘅”类病症为一大类,有专篇论述,大类之下又复分小类,体现出执简驭繁的分类思想,后世对瘅病的认识渐趋简单,从老官山医简众多的瘅病来看,瘅病应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属不足之病[15]。刘小梅分析了心瘅、隋(髓)瘅、骨单(瘅)望形态的诊断方法;膏瘅、小肠瘅望排出物的诊断方法;内瘅多诊合参,及与“风”的鉴别诊断,内瘅的预后[16]。

4.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足臂十一脉灸经》各一条

唐及唐以前传世文献中的瘅

传世非医古籍中对瘅病描述最详细的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仓公诊籍”,其中记载了齐王太后病风瘅客脬和齐章武里曹山跗病肺消瘅两则医案。“仓公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较真实地反映了淳于意的诊疗情况。风瘅客脬以“难于大小溲,溺赤”为主症,为汗出去衣见风所得,病机为膀胱有热,仓公投以火齐汤,一饮即得前后溲,再饮则病已。肺消瘅为大怒后行房事所得,病机为肺气热,仓公未言明其主要症状,只是着重论述了肺消瘅的病死候“后三日而当狂,妄起行,欲走;后五日死”。

传世医籍中,《内经》出现胆瘅、脾瘅、消瘅等病名。《素问·奇病论》载:“病名曰胆瘅……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其病为胆气虚。《素问·奇病论》载:“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其病为过食肥甘厚味滋生内热,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灵枢·五变》载:“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本篇中又有载:“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其病为脏腑虚弱,又外感邪气。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在《内经》的基础上对消瘅、黄瘅、脾瘅等作了进一步论述,其描述瘅病的临床表现、致病原因都更加具体,采用针刺的选穴以单个穴位为主。由于“瘅”与“疸”通假,导致医书中两种病症的记载混淆,传世医书中多疸病而少见瘅,这是因为多用疸代替瘅。如《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论》载:“夫九疸者,一曰胃疸,二曰心疸,三曰肾疸,四曰肠疸,五曰膏疸,六曰舌疸,七曰体疸,八曰肉疸,九曰肝疸。凡诸疸病,皆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其病,身面皆发黄,但立名不同耳。”《千金翼方·杂病上》也有记载“秦椒散主膏疸饮少溺多方”,其与老官山医简《诸病二》所载“膏瘅,酓(饮)少而弱(溺)多,得之酒若渴”症状相同。又如《千金翼方·杂病上》载:“胃疸,食多喜饮,栀子仁主之。”老官山医简《诸病二》载:“胃單(瘅),食多而善饥,得之饥。”《千金翼方·杂病上》载:“心疸,烦心心中热,茜根主之。”老官山医简《诸病二》载:“心瘅,懁懁烦心而热中,得之思膚(慮)。”《外台秘要·卷四》载治膏瘅秦椒散方、《古今录验》九疸秦王散方,记载了膏瘅、胃瘅、心瘅、肾瘅、脾瘅、肺瘅、舌瘅、肉瘅、髓瘅、肝瘅九种瘅病的主症和主治药物,其内容与《千金翼方·杂病上》所载内容基本相同。

瘅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证型,但其实质含义却已模糊不清。现代学者对“瘅”病的研究有多种解释,存在歧义。老官山医简的面世为古病症“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丰富的资料,将对研究这一古病症打开新的局面。

秦汉简帛中的疝病研究

1.马王堆医书

2.老官山医简

搜集整理已发表的论文著作可知,疝病见于老官山医简《十二脉》间别大阴脉。《六十病方》记载了疝病的三种证型,分别是颓疝、女疝、肠疝,每一证型下有完整医方,包括药物及药量、服药方法、服药剂量。另外又论及其症状,如“治山(疝)少腹痛,引要(腰)脾痛,前后浭(便)难如癃状”。《诸病一》论及“心山(疝)绕齐(脐)而痛,属于心,不可偃卧”。

唐及唐以前传世文献中的疝

疝,《说文·疒部》曰:“腹中痛也。从疒,山声。”《释名》曰:“疝,诜也。气诜诜然上入而痛也。”《诗·周南·螽斯》载:“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诜诜然,众多貌也。气诜诜然指疝由气聚而成,上攻作痛。张纲先生释:“疝之言山也,谓气聚腹中,攻注疼痛,而外凸如山也。故病之初以山为名者,则本谓气聚攻冲之腹痛证。”[21]马莳认为:“积土以高大者曰山,疝有渐积之义。”疝病为气聚成形,如山之形突出皮肤表面故名。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淳于意治疗涌疝、气疝和牡疝三则医案。涌疝,因中下热而涌故得名,其当溺赤,令人不得前后溲,以火齐汤治之;气疝,客于膀胱,其症难于前后溲,溺赤,腹肿,仓公先灸其足厥阴之脉,后更以火齐汤饮之;牡疝,病得之内,在鬲下,上连肺,病者不遵医嘱,妄为劳事,两日即死。

传世医籍中,疝病最早出现于《内经》。《素问·大奇论》载:“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王冰注:“太阳受寒,血凝为瘕;太阴受寒,气聚为疝。”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气聚寒凝,病在阴经。《诸病源候论·疝病诸候》认为,疝病根本病因是阴气积于内,由风冷入腹内而成,“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荣卫不调,血气虚弱,故风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然寒气既可客于阴经,又可入阳经。《诸病源候论·虚劳阴疝肿缩候》载:“疝者,气痛也。众筋会于阴器。邪客于厥阴、少阴之经,与冷气相搏,则阴痛肿而挛缩。”《诸病源候论·饥疝候》载:“阴气在内,寒气客于足阳明、手少阴之络,令食竟必饥,心为之痛,故谓之饥疝。”疝病的症状较多,邪上逆抢心则有心痛,寒聚腹中则有腹痛等,《诸病源候论·疝病诸候》载:“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绕脐痛,白汗出;或冷气逆上抢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此诸候非一,故云诸疝也。”诸疝病证名称历代多有不同,《素问·骨空论》最早提出“七疝”,但未明确何谓“七疝”,《内经》中疝的病证名有厥疝、心疝、肺疝、冲疝、疝瘕、风疝、疝、狐疝、卒疝等。《针灸甲乙经》出现新的病证名脐疝、癃疝。《诸病源候论》载“七疝”(厥疝、癥疝、寒疝、气疝、磐疝、胕疝、狼疝),又载“五疝”(石疝、血疝、阴疝、妬疝、气疝)。《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载了多种疝病的症状和方药,并出现了小儿疝病和女子疝病。

出土医籍中出现了疝病的不同证型,传世文献中疝病的分类更加细致,反映了医家对疝病的研究更加深入。但传世文献中对疝病的不同分类,也导致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出现混乱。出土文献保存了早期古代医学的原貌,两者相参,能够正本清源,理清对疝病的认识。

猜你喜欢

传世素问病症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豆腐是怎么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天才少年的传世名画
中国传世名画之《捣练图》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青春期病症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