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洒脱人生方自由
——书法家张肇思

2020-07-02周学朴

新疆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张老书法

□周学朴

书法家张肇思先生

张肇思,字成九,斋号“师皕寿斋”。1937 年生,河南省修武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协一、二届常务理事;伊犁州书协一、二届主席、名誉主席。退休前为尼勒克县政协副主席。

张老自幼受家庭薰染,喜金石书画及文史,长而弥笃,至老不辍。幼年入学,得严师指导,学书由颜真卿入赵孟頫,涉猎诸家,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个人的风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交名家师友,获益良多。得沙孟海、费新我、吴玉如、李志敏、门成烈、李进、陈国钊、汤文选诸多前辈教诲,更为有幸的是得与书坛两位百岁开外的老寿星“南仙”(苏局仙)、“北佛”(孙墨佛)结为忘年交,师事之,“南仙”生前赠诗多首,其一云:

倏忽时光又一年,进行检点比从前。

几多事业已亲历,剩有工夫待着鞭。

壮志不渝惟爱国,雄心随在学先贤。

企求天下有为士,联袂同来共济川。

已故沙孟海、费新我亲为其题写“师皕寿斋”匾额以勉之。沈鹏亦为其题“墨缘”二大字相赠。友人甚多,得益最多者,如“三李一康一张(李进、李瑜、李西昂、康育义、张执中)等等。篆刻得丁吉甫先生亲炙,自治印甚多。

张老是书法家。他的书法淳厚朴实,清新圆润,外柔内刚,不务雕饰,得自然天成之趣,文化底蕴深厚,极富书卷气息,为书界同道所称许。伊犁诗坛耆宿孙传松(已过世)老人曾赠其诗日:

羡君笔底走蛇龙,三尺寒非一日功。

前代帖碑深涉猎,自家面目独称雄。

涵今茹古学人笔,铸墨驰毫哲匠风。

得意近年变新法,云蒸霞蔚夕阳红。

其作品流传甚广,在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多次书展中展出并获奖。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亦有展出、获奖。如澳大利亚、悉尼以及法国巴黎颁发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奖”等。巴黎市政府部门还收藏了他的作品,韩国碑林曾将其作品刻石。中国美术馆、中国书法博物馆,以及其它一些纪念馆、博物馆也收藏有他的作品。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应邀书写对联两幅,展后均被印入《北大百年百联》一书中。《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书法作品集》等书收有他的作品。《中国美术年鉴》《中国书法年鉴》及一些书法辞典亦多有入载。

张老长期在伊犁尼勒克县工作。工作兢兢业业,艺术上孜孜以求,在书法普及与传授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曾为“伊犁地区科技拔尖人才”,荣获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两次荣获“新疆书法艺术贡献奖”。1993年任“八卦杯国际书画大赛”组委会副主任,评委会副主任,为八卦城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了先期开拓工作。2016年,伊犁州党委、政府授予他“第二届伊犁文艺贡献奖”。

张老不仅工书,而且能诗,诗文并举,历年作诗数百首,在报刊上发表《师皕寿斋随笔》百余篇。其《述怀》一诗云:

师从北佛与南仙,小住乌孙五十年。

秉性贪磨青璧石,结缘爱植墨池莲。

神游翰海心潮阔,走访鸿儒物外迁。

留给人间一株草,胜景香火到云边。

张肇思书法作品

张老几十年如一日,博览群书,不懈探索,每天临池不辍,求新求变。他的书法作品字形结构、章法布局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画理论方面,熟谙前贤诸家的论述,他的很多书法作品都有表述,可以说是满腹经纶。如果读他的书法原作,大字之间的小字,有的是名家诗词,有的是他自作的诗文,从内容到形式,都会使你大长见识,耳目一新,真正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读他的《随笔》,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史、哲功底,他的感悟,他的说理,他的文风,都会使人有种欣然一笑的愉悦感。他常给年轻朋友提示:要多读书!八十岁的人了,尚能坚持读书,写字,实为书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随手录摘张老随笔三则,文字可见其情其性:

山水

远古的先民们,以渔猎为生,狩猎于山,捕鱼于水。

常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实质之外,已有着文化的气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夫子的话。

山水诗,独树一帜。

张肇思书法作品

山水画,中国绘画十三科是“排头兵”。

“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的名刹庙宇大多建在大山之中,与其他宗教的教堂,大寺建于人口聚集的地方不同,图的是修行清静。

唐代高僧青原惟信禅师,一日谓众僧日:“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禅师然后发问:“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五灯会元》卷十七)

“三般见解”使我想到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有人所共知的一则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山”谐音,第三件事与书法有关。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留传下来有本《书谱》墨迹,学习书法的人大都临读过的,他写道:“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与“三般见解”、“三种境界”是相通的。

至于水,长江后浪推前浪,“更看今人胜古贤”。

习书之中,有此四张,算是山水系列,不山不水,不三不四,不揣丑陋,敬请仁智。

题《竹禽图》《高士图》

观画、乐事。题画、畏难。知学养不足,故视之畏途,避之唯恐不及。

友人得画两幅:花鸟、人物各一,持来求题。惶恐不已。却之再三,“没商量”!留下画扬长而去,无可奈何?

两画的作者,均未为画命名,为叙说方便,姑且称之为《竹禽图》和《高士图》。

《竹禽图》为横批,高35 厘米、宽122 厘米。居中一根竹竿,由右上向左下横斜而出,上栖一鸟,竿头缠绕几圈若断若续的线。笔墨、构图极为简练,留出了大片的空白,显得十分空灵寂静。颇有倪云林、吴仲圭和陈白阳、徐青藤气息。右边题字四行:“作画应入死规矩之中,又应超出规矩之外,应纯任自然,不假修饰,更不为理法多拘也。庚寅年秋月,山农画记。”

讲的是画理,由规矩入,由规矩出。字写的恣纵而不失规矩,茂密苍劲,分外醒目。“应从有法求无法”(林散之语),庶几近之。

一根鱼竿,竿头落一蜻蜓,偶或有之,亦见画家画之,但竿上落了只甚肥之鸟,有悖于常理,其意何在?画家的题字中写了“不为常理所束缚”,透露出一点信息,关于艺术有个说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总得有个说法吧。细观之中,发现鸟的头部左前方有小印一方,印文为“禅”。鸟注视的左下角。盖了方佛造像的印,似乎悟到了一点契机。“禅”古来有着“画法通禅”一说,画家着意于“禅机”。

有说法吗?有。唐人诗中以“鸟”与“僧”为对的句子很多:“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的典故之所出,人所共知。熊召政先生《僧与鸟》一文,其中列举了唐诗“露寒僧出梵,林静鸟巢枝”(姚合)。“沙鸟多翅足.岩僧半露肩”(牡荀鹤)。“烟空水涯多好鸟,竹满床板但高僧”(陆龟蒙)。

宋代苏东坡与高僧佛印是好友。有一次东坡与佛印开玩笑,说僧与鸟是互相为对的,想不到佛印不紧不慢地回敬了一句:“今日老僧却与相公(东坡)相对。”一句话把能言善辩的苏东坡噎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反唇相讥,禅机。

画面极空旷,然已神完气足,落笔其上,不啻美女黥面,遂另取一纸.题了二十四字:

山禽嘤鸣,似对孤僧。

摩诘礼佛,浪仙诗宗。

欲知此意,问之山农。

废话陈言,等于没说,把球又踢回给画家本人了。

另一幅为水墨人物画,四尺对开斗方。一位戴着斗笠宽袍大袖的人,依石坐于山水之间,面部双眉紧锁,神情刚毅冷峻,傲岸忧思兼而有之,身边一壶一杯。是件“无字碑”,画家没留名字,连印章也没有。咋办?观此画使我想到蒋兆和先生那幅著名的为杜甫的造像,又想到南京西善桥墓出土的南朝砖刻“竹林七贤”和唐人孙位的《高逸图》。面部表情有似于蒋画,衣着姿态近似于后者,这应是画家师承之所在,但画上画的是杜甫?嵇康?抑或孙登?陆游?皆未可知。更无法去问画家本人了。姑且名之《高士图》。题上之后,又写了两句话:“一壶未能解愁肠,凝目忧伤欲何为。”

聊以塞责,交卷了。真难!

康育义号:山岩,南京大学教授,山水画家;张肇思,书法家。陶平舟,画家。

2000 年9 月,7 年未见面的三位老友相聚在乌鲁木齐陶平舟家,“高朋满座,作书作画,敲诗论艺,”“赠余(陶平舟)雅号仰韶后人”,“酒后兴发,放浪形骸”,张肇思先生将“平舟”二字用金文写成了一个“舟”,康育义在“舟”上画了一个仰韶文化的人形,有了这幅“荡舟图”。三人分别作了诗和题跋。

康育义诗文如下:

“平舟”构金文,舟上仰韶人。金文三千载,仰韶七千年。金文镌铜鼎,仰韶彩陶盆。相距四千岁,中华文化源。今日作斯图,意在不忘本。书法有流派,绘画更纷繁。中华文明史,书画皆同源。此图虽不美,蕴含却不凡。试问观摩者,此说全不全?

公元二千年九月三日夜,张肇思、康山岩合作荡舟图,即兴成诗一首,以释山岩诗文,肇思题跋。

品字煮茶,写诗作画,张老可谓一洒脱人也,孰料2020 年1 月,忽闻张老架鹤西去,人间只留墨云笔花。

猜你喜欢

张老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骂鸭记
国医大师张震的养生经
书法欣赏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书法类
耄耋老人的快乐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