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区交通组织优化探讨
2020-07-01王举睿
王举睿,朴 正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引 言
厂区内交通流,从原料进厂开始到成品运出厂区为止。厂区内物流改善以生产为核心,以低成本和确保安全为前提,尽量减小库存,提高仓库的周转率,缩短物流的移动距离,提高装卸效率,最终达到优化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文章以东南亚某造纸厂的交通优化项目为例,对该造纸厂的堆场及仓库布置、道路布置及交通组织进行了研究,旨在减少相互干扰、提高厂内交通条件、提升运转效率。
1 工程概况
该大型造纸厂地处偏远,B港及F港是其与外界联系的主要运输方式,两个港口各自通过一条道路联通厂区。厂区入口位置为1号门与2号门。
道路运输的物料分为进场、出厂物料,其中进场物料主要为:原木及液碱、石灰石、硫磺等化工原料;出厂物料主要为:纸浆及成品纸。厂区进场木材堆存在木材堆场,其他原料堆存仓库A,成品纸装箱之后堆存在集装箱堆场,纸浆产品生产之后直接装车运送至F港仓库储存。B港作为集装箱,空箱、成品纸、以集装箱形式运输的原料全部通过B港运输;F港则主要装卸原木、纸浆及液碱等散杂货。根据厂区发展的需要,该厂计划在未来6年内将成品纸及纸浆的产量提升一倍,届时厂内的生产车流量将大幅度提升。现有道路是否有足够的通过能力,厂内交通系统如何优化困扰着管理人员。
图1 厂区现状平面布置示意
图1为厂区现状平面示意,根据功能,厂区分为纸浆生产线、成品纸生产线、木材堆场、集装箱堆存场地、仓库A与集装箱堆存场地,厂区内主要运输道路。为了应对产能的扩大,工厂管理人员拟在1号门旁边新建仓库B及拆装箱场地。
2 厂内交通流评估
2.1 厂内交通流节点与线路分析
根据生产活动的不同,物料将在工厂中停顿若干次,这些停顿的地点同厂区的运输的起终点(厂区大门)一起,构成了厂区内交通流的节点。在本项目中,交通流的节点主要有:大门、原材料堆场/仓库、生产配料区、成品/废料堆场。厂区内不同节点之间,物料的搬运路径构成了交通流的线路。在本项目中,交通流的线路如图2所示,主要有:原材料从大门(1号门、2号门)到原材料堆场/仓库、原材料从原材料堆场/仓库到生产线配料区、成品/废料从生产线到成品/废料堆场、成品/废料从堆场到大门(1号门、2号门)。
图2 造纸厂交通流节点及线路示意
对于厂区各个节点的分析主要在于对其货物品种、货运量(堆存量)、车次、车辆类型进行收集与分析。对于交通流路线的分析,考虑道路的宽度、净空高度、转弯半径等因素,结合工厂运营交通规划、车流量观测结果,并采用“最短距离”法,确定各个货种的车流流向,从而统计出每条道路上各车型的车流量。
2.2 厂内交通流评估方法
本文采用经验公式方法对厂区的交通流进行评估。理想情况下,道路基本通行能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v为行车速度(km/h);L0为车头最小间隔(m),与平均车长有关,平均车长的计算可根据不同路段的车辆情况通过加权平均计算。
考虑到实际的道路条件和交通状况可能会与上述理想条件有些出入,所以需根据实际的道路及交通条件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后,得出道路的可能通行能力:
式中:γ1为车道宽度修正系数;γ2为侧向净空修正系数;γ3为纵坡度修正系数或重型车修正系数;γ4为视距不足修正系数;γ5为交通条件的修正系数,主要是指车辆的组成,特别是混合交通情况下,车辆类型众多,大小不一,占用道路面积不同,性能不同,速度不同,相互干扰大,严重地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道路交通情况通过饱和度来评价,所谓饱和度是指道路高峰期的交通流量与可能通行能力的比值,即:
其中,该道路的高峰期交通流量Nk(辆/h),可按道路平均每小时的车流量统计值再乘高峰期的不平衡系数得来。
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成效。首次向财政部和全球环境基金理事会成功申请全球环境基金赠款“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水利行动项目”。与武汉大学等共同组建了“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与印度方面进行了第七次国际河流专家级机制谈判,维护了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印双边关系。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合作力度,通过组织国际性技术交流会议,与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近30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400多家技术持有单位,就700多项国内外先进实用水利技术(产品)开展了深入合作与交流。
2.3 厂区道路服务水平分析
由于现行各国的道路服务水平评价的标准多针对城市、乡村的道路而制定,考虑到厂区内对行车速度有很大限制,上述各国的中水平标准不一定适用。有人将集装箱码头内道路的服务水平分为四个级别(见表1)。考虑到码头内与厂区内道路车辆行驶的相似性,本评估报告将参照此标准对厂区内路网服务水平进行评估。
表1 集装箱码头道路服务水平划分
根据上述标准,统计厂内主干道路道路饱和度如表2。
表2 优化前厂内主干道路饱和度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厂区原始路网设计合理,路网密度较大,道路宽度较宽,因此运量提升之后,除了Y3外,厂内主干道路饱和度均不高,道路服务水平均达到了1级;厂内道路饱和度较高的路段只有 Y3,道路服务水平为 2级。厂内交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号门作为厂内通往B港的唯一出口,车辆进出厂均需要进行过磅,车辆等待时间较长,经常发生等待车辆阻塞交通的现场,影响了运输效率。
2)拟建仓库B及拆装箱场地的位置距离成品纸生产线及集装箱堆场太远,由于拆箱之后的空箱需要装运成品后运出厂,拆箱场地与集装箱堆场中产生了大量的空箱运输车次,运输路径横穿整个厂区,占用了厂内道路运输资源,影响生产交通的流畅性。
3)厂内部分路段交叉口内缘转弯半径设置不合理,厂内大型车辆转弯需占用相邻车道,影响交通流畅度,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
4)厂内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不足,缺少道路指示、车辆让行等标志标牌。部分路口会车视距不足,缺少凸面反射镜。
3 厂内交通系统优化
由于Y3路及1号门附近厂区设施较密集,缺少道路加宽升级的空间,故在厂区西侧靠近集装箱堆场的位置增设3号门通往B港,作为集装箱卡车的专用出入口,将 1号门处交通流量分流,Y3高峰期交通流量由240辆/h减少到90辆/h
图3 交通优化后厂区布置
2)将拟建仓库B及拆装箱场地的位置调整到集装箱堆场附近(图3)
将拆装箱场地与集装箱堆场集中布置,缩短了空箱的运输距离,减少了对生产交通流的干扰,场内横向运输主干道X1高峰期交通流量由126辆/h减少到45辆/h。
3)优化厂内道路交叉口内缘转弯半径
结合厂区内建设条件,在道路流量较大的交叉口位置处进行改造,拆除、改建原有设施,扩大交叉口内缘转弯半径,改善交叉口交通状况。
4)增设交通标志标线
在厂内设置车辆限速标志,在路口会车视距不足,增设凸面反射镜,保证厂内行车安全;在主干道与次干道交叉口设置停车让行标志,保证干道车辆优先通行;设置路名、指路标志牌。
表3 优化后厂内主干道路饱和度统计
优化后厂内主干道路饱和度统计见表 2。经过对交通流量较大的路段进行分流,及道路关键节点(仓库及拆装箱场地)位置的调整,厂内交通情况得到了改善,各道路均达到了1级服务水平均,实现了顺畅运行状态。
4 结 语
本文以东南亚某造纸厂的交通优化项目为例,介绍了工厂内交通组织分析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并结合该厂交通流的特点,通过对厂区内交通节点、交通线路的调整,实现了交通分流,提高了通行能力;通过对交通设施的优化,改善了厂区内道路通行环境及交通秩序,最终达到提高厂内物流效率、降低工厂作业成本、节能减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