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是否独生的调节效应

2020-07-01余培林赵明明刘海宇

关键词:独生子女教养温暖

余培林,樊 倩,赵明明,刘海宇,陈 斌

(1.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2.延安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旨在帮助他人[1]或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友好积极的行为[2],这种行为主要表现为鼓励他人,帮助他人发展技能,促进他人情绪调节[3],亲社会行为不仅对个体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4],还对培育全社会积极向善的社会心态有重要的促进作用[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亲社会行为成为了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课题,特别是对于能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一些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Eisenberg认为[6]家庭因素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个体与家庭成员的交流联系是最密切的,所以家庭成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个体的行为习惯,观念,态度和风格,进而影响了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而父母教养就是家庭的核心作用,父母教养在子女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研究[7]证明了亲社会行为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但也有研究者提出父母教养方式不能有效影响亲社会行为[8]。研究者们在过去主要探讨儿童和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2-4,8-9],较少关注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而对其内在机制的探讨也较少。

大学是个体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独立自主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群体毕业之后大都会成为各自领域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讨当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10],它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我国根据国情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独生子女,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亲社会行为上的表现与非独生子女明显不同[11],众所周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接受父母教养的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那么这两类大学生群体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上是不是也存在差异?根据以上研究与分析,本研究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同时考察是否独生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陕北一所综合性大学发放500份问卷,得到46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2.6%,其中男生234人,女生229人;文科227人,理科236人;大一71人,大二120人,大三184人,大四88人;城镇129人,农村334人;独生子女155人,非独生子女308人。

1.2 研究工具

1.2.1 亲社会行为量表

Carlo编制寇彧修订[12],量表包括公开的、依从的、情绪性、紧急的、匿名的和利他的6个维度。总项目数为26,采用5点计分,本次研究中,量表的α系数为0.93。

1.2.2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

蒋奖等人翻译并修订[13],分为父亲,母亲两部分,各21题,分别包含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3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α系数在0.67~0.87之间。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和Amo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在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上的整体情况

根据表1可以看出,男生在亲社会行为,父/母亲拒绝,父/母亲过度保护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理科生在亲社会行为,父/母亲拒绝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不同户口类型的大学生在父/母亲情感温暖,母亲拒绝和母亲过度保护上差异显著,其中,城镇学生在父/母亲情感温暖上得分高于农村学生,而在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上得分低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在亲社会行为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亲社会行为,父/母拒绝,父/母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上差异显著,进行事后检验发现均为高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低年级学生。

表1 不同被试变量的大学生在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上的显著性检验

注:*P<0.05,**P<0.01,***P<0.001.下同,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

2.2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知,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与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相关,并且都是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01)。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

2.3 被试变量,父/母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对亲社会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将性别,年级,户口类型,专业类别,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是否独生,性别,父亲情感温暖可以预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能够解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11%的变异,其中“父亲情感温暖”承担8.2%的解释量,“性别”和“是否独生”分别承担1.8%,1%的解释量。标准化回归方程如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0.271×父亲情感温暖-0.113×学生性别-0.101×是否独生。

表2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r)

表3 被试变量,父/母情感温暖和母亲过度保护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2.4 是否独生的调节效应

本次研究的调节效应按照温忠麟的检验方法[14],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法,以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以父亲情感温暖,性别和是否独生作为第一层变量,以父亲情感温暖与性别,父亲情感温暖与是否独生之间的二项交互项为第二层变量,共同纳入回归方程(采用Enter法进入)。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根据Aiken和West的建议[15],对父亲情感温暖进行中心化处理,对性别和是否独生进行虚拟编码(“0”代表男/独生子女,“1”代表女/非独生子女)。结果表明(见表4),是否独生对父亲情感温暖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β=-0.165,P<0.05),父亲情感温暖和性别的二项交互项不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P>0.05)。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是否独生在父亲情感温暖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我们作出了是否独生与父亲情感温暖的交互效应图(如图1)。我们还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跨组比较来验证是否独生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1),证明了是否独生确实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表4 交互作用项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预测

图1 是否独生对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

3 讨论

3.1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情况

亲社会行为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增强大学生造福社会,服务祖国的神圣使命感,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家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它能塑造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和涵养。本研究显示,男生的亲社会行为明显多于女生,这与张梦圆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6]。张梦圆等人认为,女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优于男生,这可能是在中小学时期,亲社会行为主要与与生俱来的特质紧密相关,女生相比于男生更友好,更乐于照顾他人,但是上了大学以后,个体与社会接触的越来越密切,男生相较于女生更喜欢冒险,在社会上闯荡,故了解到的社会百态比女生多,更具有家国情怀,因此男生相较于女生会产生更多亲社会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理科生的亲社会行为多于文科生,这可能是理科生里男生占比较多,独生子女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前人研究比较一致[10]。高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高于低年级学生,而国外一项研究显示[17],男孩,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在16,17岁之后略有下降,为什么进入大学后还会有一次上升呢?可能是大三大四的同学参加的校园活动和各类比赛要多于学弟学妹,而这大多都需要团队合作,互帮互助来共同完成任务,而且高年级学生也面临找工作和毕业答辩,这些都特别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当然这还可能有民族文化差异的原因。

结果显示,男女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一些维度上有差异,与以往研究一致[10],而文理科同学所接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可能是由性别差异引起的。不同户口类型的大学生在父/母亲情感温暖,母亲拒绝和母亲过度保护上差异显著。说明城市大学生的父母对其有更多情感上的包容与理解,农村中的大学生更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消极的教养方式,探究其原因,城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要高于农村父母,而且城市父母的收入和经济水平也要普遍高于农村父母,因此城市父母对大学生子女的期盼,教育的精力和财力投入也更高,家庭管教方式也更理智温和,相较于农村父母,虽然也较重视子女教育,但受限于自己的文化程度和教育认识,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往往是处于自发状态,不够科学理智,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年级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可能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即将面临大学毕业,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父母在这个时期会给予子女较多的关注。

3.2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是否独生的调节效应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父母的影子,父母教养影响了大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原则,也影响了其亲社会行为。本研究结果发现,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和母亲过度保护均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相关,但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能有效预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只有父亲情感温暖,对此我们的解释如下,父亲不仅是孩子的偶像,还是家庭的权威发言人,所以孩子一般都喜欢模仿父亲的行为和听信父亲的教导,如果父亲用情感温暖的积极教养方式教养孩子时,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会越高。

研究结果显示(图1),非独生子女随着父亲情感温暖的升高,其的亲社会行为也会升高,相较于独生子女,随着父亲情感温暖的变化,并没有显著的变化。探究其原因,父亲对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有更多的关爱和情感投入,而惩罚行为相对较少,这就可能导致在父亲情感温暖升高时,独生子女的主观感受变化并没有非独生子女感受强烈,所以父亲情感温暖的升高对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影响较小。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养育压力普遍较大,父亲在子女养育中扮演重要角色,非独生子女更能体会父亲角色的辛劳,从而对父亲温暖情感的变化更为敏感。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学生性别,专业类别,户口类型,是否独生,年级在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一些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2)父亲情感温暖能有效预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能解释其8.2%的变异量。

(3)是否独生能调节父亲情感温暖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4.2 建议

基于本研究,提出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几点建议:

(1)学生要积极接受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可以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去多了解我们的社会。

(2)家长(特别是父亲)可以采用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来教育子女,这有利于增加其的亲社会行为。

(3)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性别,专业的差异,积极和学生家长沟通,结合学校具备的教学和实践资源,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案。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教养温暖
温暖冬夜
在温暖中流逝的美
温温暖暖
教养方程式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爱·温暖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