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效果分析
2020-07-01杨君芳
杨君芳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的造血系统疾病,表现为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出现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在组织及器官中大量浸润,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关节疼痛等症状,病情严重,若治疗不当可危及生命。化疗是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标是使患者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部分可以获得长期生存[1]。但化疗对机体的损伤较大,容易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脱发、神经损伤、骨髓抑制等,其中骨髓抑制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危害极大,可引起机体出血倾向,需要及时干预治疗[2]。以往临床多采用输注血小板或使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但容易产生较多副作用,整体效果欠佳。近年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在临床应用获得了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提高血小板计数(BPC)水平[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rhTPO 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3 月—8 月在我院血液科治疗的96 例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 例,男25 例,女23 例,年龄18 ~72 岁,平均年龄(46.9±11.3)岁,病程1 ~15个月,平均(8.2±3.9)个月;对照组48 例,男26 例,女22 例,年龄18 ~70 岁,平均年龄(46.4±11.2)岁,病程1 ~17 个月,平均(8.7±4.1)个月;所有患者均经骨髓细胞学、流式细胞术、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MICM 分型等检查确诊为白血病,在前一次化疗周期内,BPC 最低值≤30×109/L,确诊为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所有患者需要继续接受至少两个周期的化疗,临床经血液学恢复后BPC 最高值不超过300×109/L;排除肝肾功能异常、有血栓病史、精神异常等;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DA 化疗方案,d 1 ~3 用柔红霉素(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4361,规格20 mg)45 mg/m2静脉滴注,d 1 ~7 用阿糖胞苷(阿特维斯(佛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20040073,规格0.1 g)100 mg/m2静脉滴注,均为1 次/d。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24 h 内使用rhTPO(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50048,规格7 500 U/mL)15 000 U/次,皮下注射,一般用药7 ~14 d,当BPC 持续2 d ≥50×109/L,或BPC ≥100×109/L,即可停药[4]。对照组在化疗结束24 h 内使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63110,规格3 mg×5 支),1.5 mg/次,1 次/d,用药时间与停药标准与观察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7 d、14 d 检测两组BPC 水平;记录BPC<20×109/L 持续时间、达50×109/L 所需时间、达100×109/L 所需时间;观察治疗期间有无头晕、乏力、发热、肌肉酸痛、皮疹、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BPC 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7 d、14 d 的BPC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BPC 恢复所需时间比较
观察组BPC <20×109/L 持续时间、达50×109/L 所需时间、达100×109/L 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头晕、乏力、发热、肌肉酸痛、皮疹、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3 讨论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一般认为与电离辐射、化学接触、遗传、环境、吸烟、酗酒等有关。本病的首发症状是贫血,出现苍白、乏力、耳鸣等症状,严重时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之后可出现出血症状,以皮肤黏膜出血最为常见,还有发热及白血病细胞浸润,发生皮肤斑丘疹、牙龈出血、肝脾肿大、骨关节痛等症状及体征。若病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瘫痪、意识障碍,累及眼球,可出现眼球突出甚至失明[5]。
化疗是白血病主要的治疗方法,能够控制病情进展,降低机体肿瘤负荷,但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损伤了正常细胞,引发诸多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是常见不良反应,常引起血小板减少,会明显升高机体出血倾向,特别是可引发脑出血等严重出血问题,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危及生命,甚至死亡[6]。临床研究证实,BPC <20×109/L 即有自发性出血危险,BPC <50×109/L 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而这也是手术及侵袭性操作的禁忌。因此,临床将20×109/L 作为BPC 界值,一旦低于这个值需要行输注单采血小板治疗[7]。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PC 水平比较(×109/L,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PC 水平比较(×109/L, )
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14 d观察组(n=48) 19.67±8.46 40.84±21.13* 76.38±27.93*对照组(n=48) 19.74±8.68 22.52±18.79 56.65±25.97 t 值 0.040 4.489 3.402 P 值 0.968 <0.001 0.001
表2 两组BPC 恢复所需时间比较(d, )
表2 两组BPC 恢复所需时间比较(d, )
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
组别 BPC <20×109/L 持续时间 BPC 达50×109/L 所需时间 BPC 达100×109/L 所需时间观察组(n=48) 8.32±3.17* 13.10±3.42* 14.67±3.01*对照组(n=48) 10.76±3.11 17.04±3.56 18.59±2.68 t 值 3.807 5.530 6.739 P 值 <0.001 <0.001 <0.001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临床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较多,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TPO、输注血小板等均有一定治疗效果。虽然输注血小板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BPC,但也增加了一些传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梅毒、HIV 等,还可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可造成严重后果。同时,反复输注血小板易产生血小板抗体,如HLA 抗体,会破坏血小板,使得治疗失效[8-9]。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是临床常用的升血小板细胞因子类药物,能直接作用于造血干细胞及巨核细胞的增殖过程,加快巨核细胞的成熟及分化,增加BPC,强化血小板功能,还兼具抗炎、保护黏膜、抑制自身免疫等作用。但本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如乏力、心动过速、房颤、恶心呕吐等,甚至可危及生命[10]。rhTPO 是近年来临床使用较多的升血小板药物,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离纯化仓鼠血小板生成素(TPO),制成一种与内源性TPO 作用相似的特异性、高效的血小板刺激因子,能作用于巨核细胞分化增殖过程,升高BPC,可快速恢复BPC,且升高后不易下降[11-13]。
综上所述,rhTPO 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效果确切,有效加快的BPC 升高速度,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