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缺损区引导骨再生后正畸牙移动的临床观察1 例
2020-07-01田燕钱若谷张媛杨晓丽葛振林
田燕 钱若谷 张媛 杨晓丽 葛振林
730000,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
正畸牙齿移动的基础在于牙根位于牙槽骨内,并且有足够的牙槽骨包绕,当牙槽骨高度与宽度的不足时,牙齿在移动过程中会出现牙根吸收、骨开窗、骨开裂等并发症。本文报道一例采用GBR技术修复缺损区牙槽骨,并在修复区牙槽骨中进行正畸牙移动,关闭缺牙间隙,探讨应用GBR技术修复牙槽骨缺损并进行正畸治疗的临床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患者郭某,女,34 岁,主诉:牙齿不齐,要求矫治。无正畸治疗史,全身状况良好。颌面部检查:患者面部左右基本对称,软组织侧貌较直,颞下颌关节无弹响,无杂音。口内检查: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左侧磨牙和尖牙均为中性关系,右侧尖牙关系为中性关系,深覆II°,上下牙列中线不正。36 II°松动,面可见充填修复体;46缺失,其余牙齿无异常。矫治口内像见图1。
1.2 正畸术前X线检查
曲面断层片及CBCT示:18、28、38、48牙胚存在,36根尖可见大面积暗影,颊侧牙槽骨吸收至根尖1/3处;46缺失,缺牙区牙槽骨的宽度和高度不足(图2)。
头颅侧位片示:患者为均角,直面型,SNA角、SNB角以及ANB角正常。
1.3 诊断
1.4 矫治计划
采用MBT固定矫治技术,拔除18、28,上颌利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推磨牙远移,解除上颌牙列拥挤;拔除36,下颌双侧第一磨牙区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下颌双侧第二、第三磨牙前移关闭第一磨牙缺牙间隙;排齐牙列,调正中线,调整咬合关系;保持。
1.5 矫治过程
拔除36,清创。36、46局麻下翻瓣,在骨缺损区及牙槽窝植入混合了PRF的Bio-Oss®骨粉,表面覆盖钛膜,四周用微钛钉固定,减张缝合。半年后复查,牙槽骨丰满,牙龈黏膜愈合良好,X线显示成骨良好。局麻下去除钛膜,缝合。粘全口MBT矫治器,0.31~0.46 mm NT序列排齐,上下颌换至0.46 mm×0.64 mm SS不锈钢方丝。上颌于双侧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推上颌磨牙远中移动,下颌牵第二磨牙近中移动。下颌双侧缺牙间隙完全关闭后精细调整咬合关系。结束矫治,拆除矫治器,保持,每半年复查。
图1 口内像
图2
2 结 果
3 讨 论
3.1 牙槽骨修复后正畸牙移动的时机
有研究指出,一般在骨移植术3~6 个月后,骨移植材料才能有较好的降解吸收,此时进行牙齿移动可以更好地避免牙根吸收[1]。周磊等[2]研究发现骨移植4 个月时仍处于松脆状态,过早移动牙齿会造成骨增量不足。宿玉成[3]也提出如果骨缺损更加广泛,愈合期将延长至3~6 个月。一般情况下,骨移植术后加力时机的选择视新骨形成情况而定,本实验对象因为骨缺损量较大,且具有垂直向骨缺损,进行了垂直向骨增量,所以,不适合进行术后即刻移动,而是在术后6 个月去除钛膜后进行的牙齿移动。
3.2 牙槽骨修复后正畸牙移动方式及移动速度
牙齿的移动方式与正畸力值大小、作用时间等密切相关,邓娜[4]研究表明一个非常小的力都可引起牙齿移动,力值过大会使牙周组织负荷过重,阻碍牙齿移动。因此,矫治过程中采用轻力矫治尤为重要。本实验牙齿移动至骨缺损修复区后,采用轻力矫治,下颌双侧第二磨牙正畸加力初期以每月约0.9 mm的速度移动,6 个月以后移动速度逐渐减慢,以每月约0.6 mm的速度移动,直至间隙关闭。牙齿移动速度初期较快,后期逐渐减慢,移动方式和在正常骨组织中移动相似,矫治结束X线片所示牙齿在修复区移动未见明显牙根吸收,同王荣等[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虽然本实验治疗后,骨缺损修复区移动牙齿未出现松动,牙根未见吸收,牙髓活力正常,说明在牙槽骨缺损区引导骨再生后进行正畸牙移动是可行的。但是,该领域的研究临床病例仍然较少,还需要进行大样本更深入的研究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