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绝唱 撼动人心
——关于镇沅县者东乡苦聪人蜘蛛衣的调查
2020-07-01思茅第四中学杨丁阁
思茅第四中学:杨丁阁
指导教师:阮爱军 阳炜 李丽玲
该项目荣获第32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苦聪人蜘蛛衣的历史和苦聪人移民村中新建构的服饰文化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苦聪人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走向,并通过服饰文化这一特殊角度,折射出近年来苦聪人生活的发展与变迁。从目前保存的纺织工具和资料来看,镇沅苦聪人经历了早期穿兽皮、树叶而后穿麻棉质地衣服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久居深山的镇沅苦聪人还发明了以火炼树皮为质料的树皮衣和以蜘蛛网丝为质料的蜘蛛衣,这些难以想象的少数民族衣饰质料,使我们对人类早期的衣饰质料和生态、自然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苦聪人的传统服饰——蜘蛛衣,不仅是一种取暖的衣饰,更具有深刻历史文化意义。
作为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苦聪人的早期历史在时间洗涤之下已经轮廓模糊,好在部分典籍与志书中的只言片语提供了一条可梳理的粗略线条,有助于分辨其族源与族属。民俗学者在研究某一具体的民俗事项时,总是力图完整地把握生活,才能不辱其现代使命感。
村落是哀牢山中的苦聪人组成的基本生存单位,在一个村落中,由村落群体所共同参与的一系列节日和生活、生产活动,构成了这一村落苦聪人的公共文化时间体系。随着与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苦聪人的时间观念开始受到外界的影响,由传统的物候历法逐渐演变为物候历和农历共同使用。苦聪人的历史与文化是在历史中漫长积累的过程,是畲巴节生成的土壤,这其中不得不提蜘蛛衣。
王凤仙奶奶家采集蜘蛛网的工具
我和父母拜访王凤仙奶奶时,他们家里的蜘蛛成衣。奶奶的儿子发明了蜘蛛帽。
一、苦聪人的历史与文化
过去,人们把自称“果挫”的苦聪人视为“野人”,苦聪人的生活贫穷、落后,习俗原始、古朴,因为他们是原始社会最后的部落和族群。如今,苦聪人自称“果挫”的缘由已难以考证,苦聪人中的文化精英用神话传说对此做如下解释:苦聪语“果”翻译成汉语是数词“九”之意;“挫”翻译成汉语是“人”的意思。传说天人厄裟对第九个儿子勒地拔过于宠爱,以至于勒地拔长大后不执行厄裟制订的天条律令,被厄裟逐出天宫,发配到地球上生息,从此他开始独立生存。为了记住自己的来源,他自称“果挫”,其意为:九重天上来的天人勒地拔。“果挫”来到地球,眼前是无边无际的汪洋,其间闪现着星罗棋布的小岛,于是“果挫”登山划河沟,疏导水流。在疏导水流的过程中,勒地拔捉到了一条受伤的美丽的千年鱼精,他将其养在石岩鱼池中,鱼精为了报答养育之恩,摇身一变,成了美若天仙的窈窕淑女,与“果挫”成亲,在这个地球上生息,繁衍后代。随着“果挫”后裔人数的不断增多,“果挫”演变为了“果挫人”。如今,山寨中的苦聪人就自称“果挫人”。而苦聪人来源于苦聪语“果挫人”的汉语音译。在他们的创世神话传说中,“果挫人”即“苦聪人”意为九层天下的受苦人。
(一)镇沅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
苦聪人是一个世代居于哀牢山的民族,其文化形态的形成和文化气质的养成,均与哀牢山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苦聪人的发展历程中,哀牢山是他们经验世界的主体,是整个实践活动的发生场所。生活在哀牢山中的苦聪人,正是在生活环境和主观建构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相对固定和模式化的日常生活。直至20世纪末期,苦聪人还是一个沉默地游走于莽莽哀牢山中的群体,他们被外界称为“野人”,满足着人们对于贫穷与落后的遐想。
作者在实地参观镇沅恩乐苦聪新村文化中心时了解到:2005年,在苦聪人的历史纪年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份新华社记者针对镇沅县苦聪人生活状况所写的调查材料引起了国务院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对苦聪人做出了专门批示:“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居住于哀牢山深处的苦聪人,这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自此,苦聪人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随着整村推进和异地搬迁等扶贫项目的大力实施,苦聪人的生产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苦聪人的民族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苦聪人”一词成了当地打造文化品牌的最核心词汇。
(二)苦聪人的蜘蛛衣文化
如何处理当代中国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曾经隐没于莽莽哀牢山中的苦聪人,如今也同样面临着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时代语境带来的新的发展问题。
云南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协同培训中心的教师黄凌飞介绍:“苦聪人的蜘蛛衣,实际上是拿树叶的茎和黄蜘蛛的丝编织出来的,苦聪人过去生活的方式比较滞后,所以穿的衣服比较特别。服装上所有的线条都承载着非常厚重的文化信息,你看了会很震撼、很感动。”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保护部主任胡荣梅表示:“展示的服装都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很多传承人,很多都是传承多少代才到现在的,各博物馆也很支持,才有机会展示超过百年的服饰。”
访谈时间:2016年2月23日;访谈地点:郑显文爷爷家;访谈者:杨丁阁;被访谈者:郑显文爷爷
我与郑显文爷爷的合照
郑显文爷爷家早年收集的蜘蛛衣成衣
生活在云南哀牢山深处的苦聪人曾用芭蕉叶、棕皮、蜘蛛网等来做过衣服,这种衣服不穿时要用纸类将其隔离,以防止粘连,一般蜘蛛衣有1公斤重,需要用300张蛛网才可以制成,不过,这种衣服已消失多年。许多苦聪人都没听说过蜘蛛网衣服,而真正目睹过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对苦聪文化情有独钟的思茅人郑显文爷爷是思茅电视台的一名退休老记者,多次深入哀牢山,让消失数十年的蜘蛛网衣服重现于人们的视野,在他的家里有一件蜘蛛网做的衣服。这件蜘蛛网衣服被整齐地叠放着,为防止蜘蛛网相互粘连,叠放的时候中间被夹上了报纸。郑显文爷爷说:“这件重约1公斤的蜘蛛网衣服来之不易,这是我到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的者东镇学堂村波浪寨子请王凤仙奶奶做的,当时用了两天时间,300多张蜘蛛网才做成。”由于郑显文爷爷近来身体不太好,他边介绍边让他的儿子郑东叔叔穿上了蜘蛛衣服给我看。“当年一些苦聪人没衣服穿,就是靠这芭蕉叶、棕皮、蜘蛛网等来做衣服穿的。”郑爷爷介绍说,“由于这件蜘蛛网衣服匆匆做成,上面还有许多树叶粘着,这样穿着不太舒服,有空时还会将它拿出来精心打理一下。”郑显文爷爷曾长时间在镇沅苦聪山寨工作,对苦聪文化情有独钟,除了收藏蜘蛛网衣服,他还收藏了大量苦聪人的生活用具。拜访完郑爷爷,他还送了我一张名为《穿蜘蛛网衣的苦聪人》的宣传光盘,并且说:“孩子,你做苦聪文化的传播者,往后的路还很长,要加油啊!”
二、苦聪人蜘蛛衣的历史与文化
“没有记忆的民族不会拥有光明的前途,没有记忆的民族无法拥有美好的未来。不管是形而下的器物,抑或形而上的民风民俗,他们都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滋润过苦聪先辈。也陪伴着我们看花开花落,历经冬去春来。即使其中的一些已经被历史尘封,面对他们,我们仍会萌生敬意,更何况这些保存在古老器物和传统习俗中的苦聪文化基因,还依旧活跃在今天的生活中,不仅影响现在,还会影响未来。”——苦聪新村文化中心题记
(一)蜘蛛衣的由来及发展
过去苦聪人生活在哀牢山中,由于手工技艺的落后和原材料的不足,一度以蜘蛛网和树皮为材料制造衣服。蜘蛛衣的原料源于哀牢山原始森林中黄蜘蛛吐的丝,普通蜘蛛丝是不可用的。
访谈时问:2016年1月31日;访谈地点:学堂村王凤仙奶奶;访谈者:杨丁阁;被访者:王凤仙奶奶
采访王凤仙奶奶
当年87岁的王凤仙奶奶是现今唯一会做蜘蛛衣的老人,她是苦聪人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也是苦聪人最早的妇女干部。对于曾经穿着和制作蜘蛛衣的历史,她讲道:“以前有些人穷,没有东西遮羞,就去把蜘蛛网拿回来,裤袋系一股,两腿中间再兜上来一股,绕起来,然后去帮工挣饭吃。我爹都这样穿过,我看见觉得那样遮不着,就把它做得宽一点然后接拢,然后短短的像裤子一样缝给他穿。以前只是拿蜘蛛网绕着包着,拿棕叶包的也有。没有衣服的就拿粽叶一片一片的接着缝起来,然后系在腰上,坐下去的时候又拿回来用腿夹着,不然被看见了害羞。那时候穷啊,怎么穷都不知道啊。网蜘蛛网费工啊,要用树杈满山的跑着去找蜘蛛网然后绕,绕一块一个人要跑一天。以前是穷,把蜘蛛网网来做衣服,蜘蛛么就捉回来炒吃。把蜘蛛网小点小点网来,把它平平的放着,哪点薄哪点厚搞均匀,然后上面下面放上板子,外面再包上油布,把它压板,然后剪了像缝衣裳一样缝就行。蜘蛛衣我有时候挂着一天都不能穿,挂着了会裂开一大个缝。暖是暖和,穿着不是很舒服,有时碰到水不会立马干。”
随着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迁,电视、电脑、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同时,传统的服饰文化则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抛弃和遗忘,蜘蛛衣作为从前盛行于苦聪人生活中的服饰文化,一度受到冷落。目前,在重视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部分苦聪人开始在文化自觉的驱使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蜘蛛衣作为传统的服饰文化,在哀牢山的苦聪人生活中呈现出或兴盛或慢慢遗失的态势。
(二)苦聪人的其他服饰文化
我与王凤仙奶奶的合影
2005年以后,随着苦聪人专项扶贫工作的展开,哀牢山苦聪人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大量的项目被引进,苦聪人的观念也逐渐改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苦聪人的劳作模式较之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以传统的农耕和养殖为主的劳作模式转变为传统农耕、养殖和种植烤烟、核桃、茶叶等经济作物共同发展的新型劳作模式。这一劳作模式的改变使得苦聪人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服饰文化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例如:原始苦聪人的服饰除了蜘蛛衣,还有树皮衣。树皮衣则是采集山中树上块大、韧性好的树皮,去粗皮、晒干,用麻线将多块树皮按一定规律串连成衣状制成。树皮衣主要用于遮羞,御寒作用不大,较之蜘蛛衣,树皮衣的功效就相对减少许多。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苦聪人的服饰文化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也有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以学堂村为例,苦聪人的传统服饰布料多为麻布和土布,颜色以蓝色为主。女性服饰上衣为高领面襟衣,有条件的还配有镶银泡的围裙,裤子一般为大裤脚。男性服饰较为简单,上身为长袖对襟衣和马褂,均为布结纽扣,马褂无领,下身穿宽裆大筒裤。苦聪人的头饰男女基本一致,均为黑色大包头。自解放后,苦聪人便逐渐舍弃了传统的民族服装,开始着汉装,如今只有在少数苦聪老人的身上还能看到苦聪人传统民族服装的痕迹。
三、展望苦聪人的蜘蛛衣
(一)蜘蛛衣的材料收集之艰
服饰常常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苦聪人的服饰文化是其艰苦生活的鲜活见证。所谓蜘蛛衣就是用蜘蛛丝缝制而成的衣服。可是,那么易损的蜘蛛网怎么能够缝出可以穿着的衣服呢?这是我心中困惑的源头。带着疑惑,在阮爱军老师和阳炜老师的指导下,我和父母踏上了探索之路。
首先,我们走访了镇沅历史博物馆,在讲解员的指引下,参观了博物馆展出的部分有关苦聪人的服饰文化相关物件,初步了解了苦聪人的基本情况及服饰文化。
其次,到恩乐镇的苦聪新村山寨走访,参观苦聪新村文化中心后,我更透彻地了解到苦聪人的多种民风民俗,对蜘蛛衣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特别是蜘蛛衣在苦聪人的生活中占据的历史地位。
结合查询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得知:苦聪人缝制蜘蛛衣的材料一般在每年农历八到十月间采集,采集方法是把带杈的小树枝或带杈的竹头去叶当作采集工具,用采集工具到森林中抓裹黄蜘蛛丝,这段时间的蜘蛛丝粘性强、柔韧度好、产量大、杂质较少,所以秋季的大量材料收集成了王凤仙奶奶的重点活儿。带回家——去杂物——摊薄——碾压成块,再用细麻线逐块串连、修剪即成。由于现在会缝制蜘蛛衣的传人为数不多,而王奶奶又是高龄老人,所以她只能用含糊不清的语言向我们介绍:采丝——洁丝——压丝——裁剪——缝合——成品的全过程。我们在调查中看到的材料样品是挂网上的蜘蛛网,看着糙糙的、粘乎乎的蜘蛛丝,我怎么也想不到穿在身上的感觉!
(二)蜘蛛衣的缝制之难
蜘蛛衣的缝制简单来说,就像拼图一样,把收集来的蜘蛛丝拼凑,用针线按着衣服的模型缝制而成即可。但是,说的容易,做起来却不是这样的简单,因为蜘蛛丝容易粘连在一起,并且层数单薄的话还容易破损,经过不断改进,苦聪人在挂网收集后就注意去除粗大杂质,还要用平坦的木质材料隔离重物压制,以防蜘蛛丝互相粘连而松弛。经过7~10天的压制后,蜘蛛网已经紧实而密集,缝制工作可以开始:用废旧报纸根据人体的尺寸画好并剪裁好模子,然后与收集好的蜘蛛网相吻合,用剪刀裁剪,并用麻线缝制而成。
我和蜘蛛 衣的照片
以前的苦聪人由于条件限制,用藤条缝制后就穿在身上,虽然粗糙不舒服但也能取暖。现在不再需要这样制作粗糙的蜘蛛衣来取暖了,蜘蛛衣只是作为样品或艰苦岁月的历史证物。
(三)蜘蛛衣即将失传
作为一种快要失传的苦聪历史服饰文化,蜘蛛衣面临几种问题:
缝制蜘蛛衣的传人老龄化。王凤仙奶奶是会缝制蜘蛛衣的唯一真正传人,但她年龄高,患有严重的眼疾,基本丧失视力,现在的传人又未接触过蜘蛛衣产生的背景,难以领悟蜘蛛衣的制作精髓。
缝制蜘蛛衣的材料匮乏。由于苦聪人对产蜘蛛丝的蜘蛛没有保护意识,大量捕食,每年秋季很难收集足够的蜘蛛丝,且准备缝制一套完整蜘蛛衣的储备材料也需要很长时间。
蜘蛛衣的实用性降低。由于社会快速发展,苦聪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基本没有人还需穿着蜘蛛衣取暖避寒,除了供博物馆和个别爱好者收藏之外,产生不了更多经济价值。苦聪人对蜘蛛衣的文化没有收藏意识,实用范围狭小。
(四)蜘蛛衣的明日之光
2l世纪以来,随着发展的逐渐多元化,人们的视野被不断开阔,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所在,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历史的过往重现着曾经的存在。
1.借助国家政策,提升苦聪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由于近年来国家政策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以及苦聪人这一群体所受到外界的特殊关注,蜘蛛衣作为苦聪人生活中的一种历史服饰文化,深受时代变迁的辐射,在传承的过程中伴随着变迁。蜘蛛衣有着不同的历史轨迹,正是苦聪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寻求历史文化的一个有益尝试。积极探索蜘蛛衣的明日之路,使其成功实现转换,对于苦聪人乃至当代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发展都将是一个有益的借鉴。
2.充分利用多种平台,推广保护艰苦历史见证的意识,关注苦聪人的发展。
文化的传承是不断适应时代变迁的过程。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任何文化的人们都需要不断地重新定位,以期在这样一个变动的社会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重构自身。适应的含义已不再是习惯的简单吸收和借鉴,更包含了发展和创新的含义。在适应时代变迁和满足苦聪人自身诉求的基础上,蜘蛛衣文化将作为在艰苦岁月中苦聪人传统服饰文化的历史见证之一。
政府扶贫攻坚。镇沅苦聪人扶贫攻坚已成为有口皆碑的典型,它对镇沅县乃至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影响意义深远。其核心亮点在于,镇沅苦聪人脱贫项目,不仅仅是盖了几间砖瓦房,建了几幢富有民族特色的小楼,而是把“扶志”与扶贫相结合,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植和科技培训相结合,让苦聪人“自我供血”,从根本上推动了其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领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帮助苦聪人尽快脱贫,镇沅县委、县政府采取就地扶贫与易地安置相结合、山里发展与山外发展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长远发展和短期建设相结合、扶贫苦聪群众与带动其他民族发展相结合、集中指导与互教互帮相结合的“六结合”措施,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将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耕地少、缺乏生存和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到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安家落户,与当地群众共同生产生活;对居住条件相对较好的贫困群众,实施“一所房子、一块院场、一口沼气池、一个厕所、一座猪厩、一条串户路”的“六个一”工程,完善贫困群众家园建设;把外迁群众的土地调整给未搬迁的农户,配套退耕还林政策,发展核桃、茶叶、蚕桑等产业;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的苦聪群众,将当地农户的部分承包地和山林调给他们,确保安置农户人均耕地面积达到1.5亩以上、人均山林达4亩以上,同时配套发展甘蔗、茶叶、烤烟、蚕桑等产业。
站在学生角度的宣传。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在班会上向同学们介绍了苦聪文化,他们在听我介绍的过程中,对苦聪人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兴趣,特别是蜘蛛衣这一部分,在向大家讲完之后,发现大家的眼中满是新奇。正如老师点评的一样:只有亲身经历,才会发现生活的不易,自然的智慧离我们竟是如此的接近。结合时代所需,设置合理改进,将服饰文化元素整合或适当创新成适合现代人的服饰。但逝去的历史服饰文化仍需关注,因为它代表的是古朴、聪明、自然的苦聪文化。
行走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之中,回忆往昔的苦聪岁月,建设今天的苦聪新春,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苦聪人民的历史服饰文化传承,任重而道远。
3.蜘蛛丝的开发和利用。
苦聪人崇尚自然,用智慧制成蜘蛛衣服保暖。当下各国科学家利用蜘蛛丝研究出人造皮肤、防弹衣、人造蜘蛛丝面料等等,我希望以后,会有科学家们关注哀牢山里不同的蜘蛛,用它们进行科学研究,为人类造福。也希望人们在关注蜘蛛衣的同时,更多关注苦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