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全知道
2020-07-01
2019年12月,一种从未被人类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悄无声息地袭击了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并蔓延至全国及世界各地。其实再致命的病毒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理性地看待它,科学地应对它,很快这个恶魔就会被我们击溃!作为参与这场“战疫”的一份子,咱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呢?
1.共用水银腋下体温计会造成交叉传染吗?
答: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飞沫和接触传播,其他传播途径尚待明确。假设患者的手部由于接触自身飞沫携带了病毒,又沾到了体温计上,我们接触了这个体温计也不一定会感染病毒,这是因为完整的皮肤具有层层砖墙样结构,具有强大的屏障功能,可以抵抗外来微生物的入侵。
但是如果我们接触到病毒,并将病毒携带到我们的手上,由于手可以拿食物、可以揉眼睛、可以揉鼻子,这样病毒可以经手进入我们的鼻粘膜、眼结膜、口腔黏膜,粘膜的结构和其他部位的复层鳞状上皮不同,往往是单层结构,对病毒的防护能力差,病毒可以由黏膜进入人体。或者如果我们的皮肤正好有伤口,那就相当于城墙有缺口,病毒也可以进入人体。
2.什么是气溶胶?
答:可能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走在楼道里甚至路上,明明周围几十米之内都没有人,但仍然可以闻到烟味。我们闻到的其实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颗粒。
越小的颗粒,空气的粘性作用就越明显。微米级的颗粒在空气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里,沉降速度很慢。1微米的颗粒,在静止空气中沉降时间就达到1小时以上。这种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就叫做气溶胶。之所以叫“胶”,大约就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
飞沫核尺寸就在亚微米到微米的范围内,与烟草燃烧后的颗粒尺度类似。因此,飞沫核在空气中可以悬浮很久,并且在空气湍流的推波助澜下飘向远方。飞沫核中若有冠状病毒,再被人吸入体内,就有可能导致感染。
3.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
答:1.要取消一切人员聚集活动,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来访。
2.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3.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4.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掩口鼻。
5.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的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
6.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来人员要配合相关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
7.要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尽快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全力配合治疗。
4.气溶胶是如何传播的?
答:与喷嚏、咳嗽、说话相比,病毒携带者的正常呼吸是最温和的活动,但也是最防不胜防的。在呼吸的时候,肺部在做大量、长时间的雾化,并且雾化的颗粒极小。病毒携带者哪怕不咳嗽、不打喷嚏,也可能悄无声息地不间断释放含病毒的气溶胶。
有学者认为,在气溶胶状态下,一小时后病毒都可能保持感染能力。他们认为呼吸道上皮细胞可能脱落并成为病毒离开人体的载体,为病毒保持活性提供条件。而这一小时内气溶胶凭借风势可以传播到几公里外的地方。
当然,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即使病毒能通过气溶胶进行长距离传播,随着距离的增长,病毒浓度也会急剧下降,会将远低于感染剂量的水平。
5.新冠肺炎患者肺部会被病毒啃噬,导致肺功能不可恢复吗?
答:首先,医学术语中没有“啃噬”这种说法。
其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型目前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任何一种疾病的预后跟疾病的分型、并发症、基础疾病相关。一般来说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患者经过治疗后可痊愈,不留任何后遗症,肺功能可以完全恢复。但重症患者的病情除了快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如果出现了严重并发症,肺功能肯定难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因此新冠肺炎肺功能是否可以恢复,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