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加油站环评重点关注问题分析
2020-07-01师宓
师 宓
(上海华闵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00062)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国的机动车总数不断增加,加油站的数量也相应增多,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浮出水面。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新建设的加油站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本文以上海市某新建加油站为例,分析、探讨了在进行环评工作时,加油站选址选线、执行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控制措施等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 新建加油站选址合理性要求
本次新建加油站建设用地面积1221.8 m2,总建筑面积530 m2,其中含两层新建站房1幢,雨棚1个,公共厕所1个,加油岛1座,电脑加油机2台,埋地卧式双层储罐4个,容积为30 m3,其中3个汽油罐,1个柴油罐,围墙长140 m、高2.2 m。
新建加油站的选址要求应符合城市、环境整体规划及安全防火要求,并同时考虑客户加油、交通的便利。根据《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2014版)判定本加油站为二级加油站,与规范中关于二级加油站的比对情况如表1、2、3所示。
由上述可知,本加油站选址和总平面布置规范,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3 新建加油站环评所选用的标准
加油站排放的非甲烷总烃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表3中厂界监控点浓度限值,油气回收装置的油气排放浓度执行《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2-2007)的相关规定:浓度应≤25g/m3,排放口距离地面≥4m;废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31/199-2018)表2三级标准要求;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区标准。
4 新建加油站环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及污染控制措施
4.1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加油站在营运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以油气损耗为主(以非甲烷总烃计)。结合汽油、柴油的理化性质,柴油沸点为282~338 ℃,汽油沸点为35~205 ℃,鉴于柴油沸点较高且不属于《上海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范围,故油气损耗主要考虑汽油油气挥发。加油站油气损耗主要包括卸油、加油、储油过程。
表1 项目选址与标准对比情况
表2 汽油油罐、加油机和通气管管口与站外建(构)筑物的安全间距 m
表3 项目总平面布置与标准对比情况
4.1.1 卸油油气损耗
当油罐车进行卸油时,由于汽车油罐与地下储油罐液位的不断变化,气体的吸入与呼出会使油品蒸发,同时随着油罐卸油过程中液面的不断下降,外部环境的高温度也会对增大的罐壁蒸发面积和空间造成影响,产生蒸发效应,根据《成品油销售业汽油油气排放控制标准》编制说明中所统计的数据,汽油卸油损耗率为0.2%,本加油站汽油年中转量为2800 t,因此,卸油油气损耗产生量为5.6 t/a。
4.1.2 加油油气损耗
加油站向车用油箱加油过程中,首先通过泵将地下储油罐中的油品送至加油机计量系统进行计量,其次通过与加油机连接的加油枪将成品油送入到车用油箱中,油品进入车用油箱的过程中,油品将油箱内的烃类气体置换出来并排入大气。结合《成品油销售业汽油油气排放控制标准》编制说明中所统计数据,汽油加油损耗率为0.29%,该加油站汽油年中转量为2800 t,因此,加油油气产生量为8.12 t/a。
4.1.3 储油油气
油气在储油罐内存储的过程中,随着昼夜的交替变化储油罐温度也随之变化,根据热胀冷缩原理,白天温度升高,油气膨胀,压力升高,造成油气挥发;夜晚温度降低,储油罐内气体压力降低,新鲜空气吸入,为使蒸气压达到平衡,此时油气从液相中蒸发,液面上的气体达到新的饱和蒸汽压,同时也造成油气的挥发。上述白天和黑夜循环交替,即为 “小呼吸”式的油气排放。由此蒸发原理可知,外界温度变化为影响储罐储油油气损耗的主要因素。由于土壤比热容大,温度升高、降低都比较慢,每日温度变化量很小,本项目加油站油罐均位于地下,可以减小温差,降低储油罐小呼吸。根据《成品油销售业汽油油气排放控制标准》编制说明中统计数据,储油损耗率为0.01%,该加油站年成品油中转量为2800 t,因此,储油油气产生量为0.28 t/a。
4.1.4 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
加油站的油气回收系统设计施工标准为: (GB50156-201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20952-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Q/SH 0117.1-2007)《油气回收系统工程技术导则(加油站篇)》。
4.1.4.1 卸油油气回收系统设计
卸油油气回收又称为平衡式一次油气回收系统。卸油过程中油罐车采用密闭卸油方式,减少油气向外环境溢散。基本原理如下:油罐车向地下储油罐卸油,由于罐车内压力降低需吸入大致相等的气体补充压力,而向地下储油罐注入了油品的同时,储油罐也向外排出了相当数量的油气,通过导管将油气输回到了油罐车,完成了密闭式油气循环的卸油过程。
卸油过程中油罐通气管上安装的截止阀关闭,罐内油气通过密闭管道系统输回到油罐车内,可实现绝大部分的油气回收,通过与同行业类比,该加油站卸油油气回收系统回收效率可达到99.8%计。
4.1.4.2 加油油气回收系统
加油油气回收是指通过油气回收设备将加油机加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气回收。其基本原理是:加油机为车辆进行加油时利用加油枪上的特殊装置,经加油枪、比例调节阀、拉断阀、油气分离接头、油气回收管线等一系列油气回收系统装置,将汽车加油过程中车用油箱原本将会溢散到空气中的油气回收至加油站地下储油罐内。
本加油站辅助回收利用真空发生装置进行回收,油气真空辅助式油气回收系统主要是利用外加的辅助动力(真空马达或同步叶片涡轮式真空泵),通过回收管、回收油枪伴随加油运转时产生中央真空压力将油气回收。
4.1.4.3 油气排放处理装置
本加油站油气回收利用真空辅助平衡油气回收法,储油罐位于地下,温度低于空气温度,因此油气经回收管线进入油罐过程中大部分发生冷凝流至地下储油罐内,回收效率可达到95%。
根据《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2007)的相关规定,本加油站需切实落实好卸油油气回收系统、加油油气回收系统、密闭收集等有效的油气回收处理措施,确保处理后的油气排放浓度≤25 g/m3,排放口距离地面≥4 m。
各工段油气具体产排情况见表4。
表4 油气(非甲烷总烃)产排放量一览
4.2 加油站油气排放控制措施
4.2.1 卸油油气排放控制
①卸油方式应采用浸没式,卸油管出油口到罐底的距离应<200 mm; ②应采用DN100mm的截流阀、密封式快速接头和帽盖作为卸油和油气回收接口; ③与卸油车连接的软管应采用DN100mm的密封式快速接头,且卸油后连接软管内不能留有残油; ④油气管线排放口设置压力/真空阀,应按GB50156的标准要求; ⑤坡向油罐方向设置与排气管线连接的地下管线,坡度不应<1%,直径不能 4.2.2 储油油气排放控制 ①密闭性零部件如法兰、阀门、快接头等应保证不漏气(<750Pa); ②选用可测漏功能电子式液位测量计进行油罐密闭测量; ③溢油控制措施的选用应符合相关规定。 4.2.3 加油油气排放控制措施 ①加油油气产生过程中应密闭收集,可采用真空辅助方式; ②管线应坡向油罐,坡度不应<1%; ③加油站(新、改、扩建之前),应向管线内注入10 L汽油来检测液阻; ④为防止溢油、滴油,加油软管应设置拉断截止阀; ⑤设计、管理和使用单位所需的技术评估报告、操作规程和其他相关技术资料由油气回收系统供应商提供; ⑥油气回收设施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并记录备查; ⑦当加油已满足汽车油箱高度时不应再进行加油。 4.2.4 加油站双层罐的标准 本加油站新建油罐按照(沪环保自[2017]182号)进行建设。罐体结构设计需符合现行行业标准(AQ 3020)、(GB 50156);钢制油罐外表面由于要与土壤接触,防腐等级应不低于加强级,应符合(SH 3022)要求;检测罐体是否渗漏采用(GB/T30040)中压力和真空系统的渗漏检测方法。 如加油站布局、规模、设备调整和排污情况等有所变化,应按环保部门要求另行申报。对于重点关注的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应切实有效地运行,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