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训练导向下的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实践
2020-07-01李尚富
李尚富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0)
0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内涵发展,项目化改革,打造各自的特色改革方案已经走上快车道。就职业教育而言,基于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过基于课程的教学改革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实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
就航海职业教育而言,其对于毕业生的实践技能要求更高,因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的强制性培训要求,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门课程都与在船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学生只有在校期间学好每一门课程将来才有可能更好地适应风险高、强度大、压力大的船舶航运工作。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航海技术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也是航海技术专业的入门性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通常也是航海专业学生接触或者学习的第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对培养专业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面向海船船员的职业岗位,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面向值班水手、船舶三副等岗位,是这些岗位任职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1]。
1 现状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研究者们探索各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改革创新给课程教学的变革带来一片新天地。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航海类院校根据自身航海技术专业的资源和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也不断深入和调整,以利于人才培养路径更好地实现。
以“能力训练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强调把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把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融入到学习项目中去,以不同的能力训练项目来组织实施课程内容授课,在具体的能力训练项目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保证能力训练项目的完成。围绕能力训练项目实施课程评价改革,实现知识掌握能力、动手能力、团队能力、创新意识等职业综合素质的多元化评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2 能力训练项目的构建思路
按照《STCW 公约》中的船舶操作及驾驶员的适任标准及国内相关法规的规定,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船舶结构的认识以及甲板设备的操作能力,为培养“海船三副”服务,因此本课程在航海技术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专业核心课程。
海船三副的工作涉及船舶结构知识的应用、甲板设备的操作使用等,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通过对海船三副岗位的进一步调研,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并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地分析,根据岗位适任标准要求,将教学内容分为8 个方面:船舶常识、船体结构、船舶管系、锚设备、系泊设备、舵设备、起重设备以及舱口盖。因此,本课程主要围绕这8 个内容开展教学和训练[2]。
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实船为载体来开展以能力训练项目为导向的教学与训练,彻底改变学与教的方式;同时在真实设备的接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实际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
3 能力训练项目构建的内容
3.1 “能看”能力训练项目
通过对课程中知识内容的疏理,将船舶类型、标志、管系设定为能看训练项目。授课借助图片、模型、实船等手段,开展能力训练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这3 个能力训练项目学习中达到岗位技能的能力要求。
3.2 “能说”能力训练项目
通过对课程中知识内容的疏理,将船舶特点、船体结构、船舶图纸设定为能说的训练项目。授课借助图片、图纸、模型、操纵模拟器、实船等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更好地掌握项目内容,并达到岗位技能的能力要求[3]。
3.3 “能做”能力训练项目
通过对课程中知识内容的疏理,将舵设备、锚设备、系泊设备操作、装卸设备四个模块设定为能做的训练项目。通过模拟软件、实船设备,实训场所设备等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掌握相关技能操作,并达到岗位技能的能力要求[4]。
具体教学内容、能力要求及对应的能力训练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内容、能力要求及对应的能力训练项目
4 结语
通过将必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入能力训练项目,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自主性,注意开发学生的潜力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非常适合于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类课程教学,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其他课程开展类似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