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重受伤到重返冬奥:一位高风险项目运动员的心理康复历程
2020-07-01李丹阳张力为
李丹阳,张力为
(北京体育大学 心理学院,北京 100084)
2017年2月,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LGZ(以下简称“GZ”)在训练中左膝前十字韧带断裂,在北京进行治疗和康复。得此讯息后,我们立即组成一个心理保障团队,为处于特殊困难时期的GZ提供心理支持。此后,心理保障团队开始对GZ进行为期1年的心理康复训练。本文将详细分析GZ的心理康复历程,重点讨论这一案例所带来的启示与反思。本研究过程参与、相关资料使用及文本内容均得到了GZ的同意。
1 心理康复训练的过程
1.1 心理康复训练的理论基础
运动损伤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主要从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心理反应和心理康复等方面展开(陈爱国等,2006;Brewer,2007;Wiese-Bjornstal,2019)。医学治疗技术的进步缩短了运动损伤的身体康复时间,但是当运动员身体已经痊愈准备重返赛场时,心理却可能未完全康复。心理康复和生理康复之间的潜在差异要求我们对受伤运动员的恢复过程给予更多关注(Ling et al.,2019;Schwab-Reese et al.,2012)。在此基础上,学者们从心理学视角对运动损伤的康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如Grove等(1991)在应激-运动损伤模型(stress-injury model)(Andersen et al.,1988)的基础上提出的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恢复理论,Wiese-Bjornstal等(1998)提出的运动损伤综合反应模型(integrated model of response to sport injury)和 Brewer等(2002)进一步提出的运动损伤康复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 of sport injury rehabilitation)。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中,膝关节是最易受伤的部位(陈拿云等,2019;Flørenes et al.,2010),其中膝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更是运动损伤中发病率较高、恢复时间较长、严重影响运动能力的伤病(孔令华等,2019;杨涛等,2016)。针对膝前十字韧带损伤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归纳总结了膝前十字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心理行为反应和心理康复技能(Ardern et al.,2013;Christino et al.,2015;Czuppon et al.,2014;Scherzer et al.,2001)。这些理论与研究在运动损伤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上述理论与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解决运动损伤后心理康复这些具体问题。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背后,运动心理服务的主导思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心理训练和服务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运动员恢复其机能状态、夺取优异的竞赛成绩,更应关注运动员的终生发展和长期利益。这提示我们,运动心理学工作者不仅需要将目光聚焦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需要将目光投射到运动员更长远的人生中。此外,上述提及的理论大多源于西方,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哲学底蕴和竞技体育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东西方运动员在思维模式、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上迥然不同(张凯等,2011)。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以中国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张凯等,2011)作为心理康复训练的理论基础。这一系统主要根据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在运动队第一线的多年工作经验与服务实践所构建(张力为等,2009a,2019),在借鉴西方技能训练理论和技术的同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粹,使中国运动心理学服务更具有本土特色和长远意义。如图1所示,位于该体系底部的第1层次是技能定向的基础心理技能训练,目的在于使运动员掌握心理调节技术与方法,通过训练形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如目标设置训练、运动表象训练、注意和思维控制训练等,以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位于该体系中间的第2层次是知识定向的运动心理学知识教育,旨在帮助运动员了解心理调节技术背后所依据的运动心理学基本原理,如通过参加心理学讲座和运动心理学课程等,学习运动心理学知识;位于该体系上部的第3层次是境界定向的文化教育,旨在通过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4个方面的教育,如通识教育、心理咨询、书法习练和参观科学馆等,在提升运动员文化素养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运动生涯和人生发展,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处理各种问题(张凯等,2011;张力为,2013;张力为 等,2011,2013)。
图1 中国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Figure 1.Chinese Athletes’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System
1.2 心理康复训练的核心目标
在心理训练前期,GZ处于伤病治疗的初期,心理保障团队依据中国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并结合GZ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为其心理康复训练制订了三重目标:1)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尽快回归正常的训练和比赛;2)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以良好的心态重返赛场;3)提升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不断完善自我,促进终生发展。
1.3 心理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
2017年2月—2018年2月,从GZ受伤后开始接受心理支持,到平昌冬奥会比赛结束,GZ的心理康复训练共持续1年,主要内容见表1。
表1 GZ备战平昌冬奥会心理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Table 1 The Main Content of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GZ in Preparing for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s
1.3.1 缓解运动损伤压力,促进伤后积极康复
2017年2月—4月,GZ在北京治疗和康复期间,心理保障团队定期去看望并为其提供文化课教育。期间,GZ共参与了24次文化课补习,补习内容包括3部分:运动心理学知识、文化素养教育和Microsoft Office软件基本操作技能。例如,2017年2月11日的课程中,本文通信作者为GZ讲解了PPT的使用方法,并为其布置了设计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的PPT作业。GZ的作业显示,她心目中的英雄为素有“雪上公主”之称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军李妮娜。李妮娜在受伤之后克服重重困难,重返奥林匹克赛场,她的这份坚持给予了GZ巨大的力量和康复的希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作业,帮助运动员树立学习的榜样。因为在最艰难的时刻,目标与信念是支撑运动员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张力为 等,2009a;Lu et al.,2013)。而完成这一作业时的思考,或许可以启发运动员,在漫长彷徨的康复过程中,在运动生涯的低谷阶段,在与伤病作斗争的忍耐中,继续咬牙坚持。再如,在2017年3月4日的课程中,本文通信作者为运动员讲述了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课程,并且为GZ布置了写作“我的康复心路”的作业。本次课程旨在帮助GZ更好地了解运动损伤的原因与反应,并帮助其掌握有利于运动损伤后心理康复的方法,而完成“我的康复心路”这一作业,能够促使运动员思考和反省如何积极应对逆境,促进运动员自我了解、自我教育和自我开发,从而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超越自我的含义,正如GZ在作业中写到,“上帝最好的礼物是困难。战胜困难,或许将会迎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上帝给我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我开一扇窗,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那扇窗会何时开启,但是我知道触底终究是会反弹的。现在我会全力以赴,努力做好自己。希望能够实现我的奥运梦!Ican do it!”。
在运动员受伤掉队的艰难时刻,寻求社会支持是他们最突出和最常见的行为反应(Clement et al.,2015;Conti et al.,2019)。心理保障团队在第一时间给予了运动员积极的关注和坚定的支持,这些心理支持和文化课教育,可以减少伤病对运动员的打击,减轻运动损伤的压力,缓解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Bianco,2001;Mitchell et al.,2014),并促进伤后的积极康复(Everhart et al.,2015;Ivarsson et al.,2017)。同时,利用康复训练之外的时间,为运动员补习文化知识,可以分散运动员对伤病的过度关注,并提高运动员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使GZ的康复生活更为充实丰富,充满意义,帮助其今后有更好的自我发展。
1.3.2 恢复专项动作技能,提升运动康复自信
2017年7月,GZ在夏季水池训练时,开始了为期20周的系统的运动表象训练,训练内容主要为:首先观看国外优秀运动员和GZ过去完成质量最高的一次比赛的动作录像,建立正确的知觉和表象(张忠秋 等,2009);之后,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专项技术要领,使表象动作的各个环节——起跳、空中、落地都较为清晰、可控、流畅;最后,针对难度动作或薄弱动作,反复观看正确动作,并反复表象模拟,以提高正确率(金雯等,1999;刘华 等,2017;Xie et al.,2015)。具体操作为每日睡前在脑海中表象成套动作或者关键动作,表象中包含以下要素:情景要素、动觉要素、清晰性、可控性。表象一次约需10 min,每次表象训练结束后,运动员在手机上填写关于表象动作清晰与可控程度的电子问卷(马晓等,2013),具体内容为:1)我表象整套动作时视觉的清晰程度?2)我表象整套动作时动觉的清晰程度?3)我表象整套动作时视觉的可控程度?4)我表象整套动作时动觉的可控程度?5)我最后表象的那套动作名称是?6)我最后表象的那套动作时长是多少秒?其中前4个条目以5点李克特量尺计分,表示从很不好(1分)到非常好(5分)之间的不同程度,后2个条目是主观回答题。心理保障团队每周为运动员反馈表象训练结果。对于表象训练的效果,GZ在康复日记中谈到,“虽然现在不能跟着队伍进行专项训练,但是我可以用想象训练来代替,在想象的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动作的感觉。在康复的过程中凭着自己的想象也可以让受伤的部位康复的更快,我觉得还是挺神奇的”。
运动表象是多种功能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可以将其作为了解运动员感觉、认知和行为的窗口(MacIntyre et al.,2018),也可以将其作为运动员处于休赛期或康复期等不能进行场地专项训练时的辅助训练方法(Cumming et al.,2002;Multhaupt et al.,2018)。表象训练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可以帮助受伤运动员恢复动作技能、加深动作记忆、减缓技能下降(应斌 等,2017;Miller et al.,2019);其次,在表象训练过程中,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情绪、注意和思维等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Wesch et al.,2016);再次,在本案例每周的反馈中,可以监督运动员坚持训练,并帮助其设置短期目标,使其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保持高昂的动机和自信(Brinkman et al.,2019);最后,可以将其作为演练技战术策略的手段,运动员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应该做什么以及可能的替代方案,以帮助解决比赛中意想不到的问题(Guillot et al.,2008)。
1.3.3 掌握心理调节技术,了解心理调节原理
在备战冬奥的不同阶段,通过3次主题分别为“如何有效应对压力”(2017年8月4日)“如何提高自信”(2017年11月10日)和“世界杯比赛心理准备”(2018年1月18日)的讲座,从心理建设的基础层面上为运动员提供心理调节的方法,从联结层面上为运动员讲解这些方法背后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并以期从整合层面上帮助运动员提升认知层次和思想境界(张凯等,2011;张力为等,2019)。
例如,在“如何有效应对压力”的心理讲座中,本文通信作者讲解到运动员在大赛压力下的表现通常为:1)想法变多,想不该想的;2)注意力短路,出现发懵等情况。在关键时刻,运动员有时会由于压力过大而刻意关注自身动作的细节和结果,这样反而会破坏成熟技术动作的流畅性,降低动作的完成质量(王进,2005;Baumeister,1984;Roberts et al.,2019)。有时压力过大会造成运动员大脑一片空白,严重影响运动员发挥应有的技术水平(丁雪琴等,2009)。那么运动员应如何克服这种消极反应和应对高水平比赛的压力呢?“自我同情”不失为一种积极应对压力和痛苦的心理调节方法(Neff,2003)。具体来说,自我同情是指运动员以更为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认同自己,以更为积极和豁达的心态应对挑战,把自己的困境看成是他人共有的体验,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所处的情形(王仁华 等,2017;张耀华 等,2010;Frentz et al.,2019;Mosewich et al.,2019a,2019b)。自我同情可以帮助运动员从与压力为敌转化为与压力为友,将险象环生的危机变为绝处逢生的契机。为了帮助运动员更好地理解自我同情,本文通信作者让运动员仿写“我紧张,可对手比我还紧张”(此话来自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徐寅生)句式的话语(表2)。这些自我同情的话语,可以帮助运动员以更为积极的方式面对大赛压力,以更为自信的态度应对逆境困难。正如讲座中所提到的,或许正是前所未有的压力会把你送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许正是有失败有挑战的人生才显得无比的厚重与丰富。此外,在“如何提高自信”的讲座中,为运动员提供了6种改善自信状态的方法,分别为关注可控因素、创设成功经验、进行合理归因、发现对手弱点、树立学习榜样和调整姿势动作等。最后,在“世界杯比赛心理准备”的讲座中,通过为运动员讲解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以及查理三世坠马身亡的原因,让运动员逐渐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进而强调了比赛预案所起的关键作用。
表2 GZ仿写“自我同情”的语句Table 2 GZ Imitates the Statement of"Self-compassion"
1.3.4 做好赛前心理准备,应对赛中突发事件
比赛预案是运动员根据比赛进程制订的详细计划,可以帮助运动员针对比赛必须面临的环节和可能遇到的突发难题,建立相应的思维对策和行为策略,从而帮助运动员应对赛场局面的变化,增强抗应激的能力,提高运动表现的流畅性(丁雪琴 等,2009;姚强 等,2010;张力为等,2013;赵国明 等,2013a;Gröpel et al.,2019;Mesagno et al.,2008)。制订比赛预案是赛前心理准备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之一(徐守森等,2012)。
在与GZ共同讨论和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制订了针对GZ的个性化的比赛预案(Cotterill,2008),并根据战术要求和具体情境,对比赛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这些预案包括程序化参赛库和心理对策库。程序化参赛库是指在常规流程中针对必须进行的活动所采取的对策,如比赛前一周,比赛前一天晚上,比赛当天的各个环节中应想什么,做什么,主要目的是为了序化思维,使运动员行为能够有序推进,从而做到有条不紊(Bertollo et al.,2009;Singer,2002)。心理对策库是指在赛前和赛中遇到临时、突发、特殊事件时应采取的对策,如天气变化、场地不适应、上场时间改变、前一位出发选手受伤时应如何应对,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思维,使运动员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有充分的准备,以便在遇到难题时能马上调用应对方法,优化问题解决的效率,使运动员尽可能做到遇惊不慌、遇变不乱、遇难不退(Bertollo et al.,2009;Singer,2002)。最后,随着冬奥会比赛的临近,对比赛方案进行了更新与调整,制订了利于比赛使用的简版方案,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思维,以便使运动员在情绪较为紧张和注意范围相对狭窄的状态下,更加简单和坚定地执行战术要求和应对突发情况。以下为比赛方案修订过程。
第1次修订:2017年7月,GZ在秦皇岛训练基地进行夏季水池训练,在运动员比赛方案的初稿上进行修改,并在夏季水池比赛中进行预演。
第2次修订:2017年11月,GZ在阿尔山训练基地进行冬季集训,此时,平昌冬奥会的参赛日程已经公布,运动员需要根据参赛日程进行赛前准备与方案预演。在初稿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二稿,对第一稿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并对细节进行了关注,包括以下要点:1)将赛前一天和比赛当天的日程安排具体到分钟,内容更加详尽;2)用积极的词语表述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想什么,避免逆效应;3)对GZ来说,提前多久进入奥运村,可以将参赛状态调整到最好?4)在比赛过程当中,在临跳台出发前的几分钟,GZ希望教练如何对她进行指导。
第3次修订:2017年12月,GZ即将去美国参加5站世界杯比赛,这些比赛是冬奥会的模拟预演,并且这5站世界杯比赛的成绩将决定冬奥会的参赛名额。运动员此时内心更为紧张,也受到更多的外界关注。心理保障团队针对运动员个人特点,对GZ的比赛方案进行了细化:1)赛前熟悉场地时,当参赛动作没跳出来时,要相信即使这个动作自己不跳,比赛时也会把动作完成得很好,因为这个动作已经跳了很多遍,已经刻在自己脑子里了;2)相信教练,相信自己,教练的决定绝对是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3)对待领导的关切和媒体的关注时,应有所准备。
简版方案修订:2018年2月,GZ在沈阳进行进驻奥运村前的最后集训。参加奥运会的紧张会使运动员的注意范围缩小,造成原来一定会注意到的事情当前注意不到,因此,心理保障团队对运动员之前的比赛预案进行了简化调整,如表3所示。
表3 GZ简版比赛方案Table 3 GZ’s Short Version Competition Plan
细节决定成败。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各国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竞争变得尤为激烈。任何一个准备细节的忽视都可能导致临场发挥不佳或比赛成绩下降。研究发现,在精准性任务中,赛前准备状态的充分与否是优秀运动员和普通运动员的重要区别(Singer,2002)。因此,正如行军打仗要有详尽的作战计划一样,奥运参赛也需要有完备的比赛预案,其目的首先是让运动员在赛前训练时,尽可能全方位、程序化地做好参赛准备,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做到心中有数(Cotterill,2015);其次是使运动员在赛前热身时更快地适应场地、更好地调整心态、更专注地应对比赛,做到心无旁骛(Foster et al.,2006);最后,帮助运动员和教练员在赛中遇到突发问题时,能够按照预案从容有效地应对,做到临危不乱(Mesagno et al.,2015)。
1.3.5 解决当前心理困惑,提升思想精神境界
根据运动员训练、比赛和生活的实际需要,采用面谈、电子通讯和书面反馈等方式,分别与GZ和其主管教练就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比赛压力应对和心理调节等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在运动员的咨询过程中,我们愈发体会到,精英运动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最高水平的对抗中、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问题(张力为等,2013)。因此,人本主义学派的心理咨询取向与我们的心理服务主导思想更为契合。心理咨询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我们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运动员解决当前困惑,应对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运动员的潜能挖掘与自我发展,使运动员在思想境界上受到启发,得到提升,从更为长远的角度,以更为泰然的态度,对待训练与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败观(李美玲等,2017)。
在GZ受伤初期,面对伤病的突然来临与严重打击,她说到,“觉得那时的自己特别委屈。每天特别努力的(地)训练,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受了伤,心里很不平衡,刚受伤时我接受不了自己已经受伤的事实,甚至不敢相信我在训练中会出现那样不规则的动作……当时自己的心情感觉好像天要塌了一样,马上临近奥运会如果现在手术,之前的训练与付出相当于一切归零”。面对GZ所提到的“接受不了自己已经受伤的事实”“不敢相信”“好像天要塌了一样”“心里很不平衡”“焦虑”“急躁”,本文通信作者告知她,“这都是十分正常的对受伤的心理反应”。并且,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也许这些苦难就像弹簧,会将一个人提升到她过去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在面对新的挑战时,会使你弹得更高,飞得更远”。从心理技能训练的角度出发,本文通信作者叮嘱GZ,“康复期间,每天都要认真地做2次技术上的表象练习,2次伤腿康复的表象练习。给自己制定详细的短期目标、短期计划、中期目标、中期计划,每天康复+学习的时间不少于8 h,让自己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充满那一分钟的人生价值”。在之后的康复期间,GZ积极投身于康复训练,并按照要求完成了20周较为系统的表象训练,在之后的访谈中,她提到“自始至终,我都没有想过要放弃这个项目”。
在GZ康复过程中,其主管教练曾谈到,“GZ做到与过去受伤动作相似的动作时,哪怕是在蹦床上练,难度也不高,10个动作中,也有一到两个突然停住,不再往下做,似乎对受伤动作有阴影,不敢做,不愿做”。据此,本文通信作者给出2个建议,“第一,设计循序渐进的动作,让她一开始尽量用百分百可以完成的难度做;第二,一旦做好,立刻鼓励。将开始的重点放在提高信心上,而不是动作的迅速恢复上。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正加速曲线的提升过程”。访谈后过了一段时间,本文通信作者与GZ进行了心理咨询,在问到伤病康复如何时,GZ回答到,“近来一切都在慢慢进步中,正常,充满希望,伤腿已经恢复了80%~90%。另外,也已经确定了跳2周,64+46”。
在GZ将要参加奥运会时,本文通信作者询问GZ,当前心理准备的难点是什么?GZ回答到,“难点是伤病,是这条伤腿。我能控制其他的,但是伤腿会因为跳台疼,这个我控制不了”。对此,本文通信作者采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事例来鼓励她,“曼德拉在身陷囹圄长达27年后,当了南非总统。尽管在监狱里没有自由,但是曼德拉说到,我是我命运的主人,我是我灵魂的船长。或许生活和训练中总是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你无法改变环境、季节或风向,但你可以改变自己,这是你可以控制的部分。只有更多地关注可控因素,才能提高自信和勇气”。之后,询问GZ当前心理准备的重点是什么?她回答到,“重点是把自己的心态放平。之前会给自己定目标,会产生压力。现在因为腿伤了,所以不会给自己定那么高的目标了。会把目标放得宽一点,减少成绩型目标,害怕造成内心着急与再一次的伤病”。面对人生的第一次奥运会,如何应对压力,如何看待成绩,这都是年轻运动员会面对的问题,本文通信作者对GZ谈到,“最艰苦的日子已经挺了过来,靠你自己的顽强、韧性和努力。看着你向自己的梦想一步步贴近,我由衷为你高兴!毫无疑问,你比过去更坚强了,更成熟了,更理解生命意义了,更懂得珍惜现在的一切了。好好珍惜这样的机会,也好好享受这样的机会,用你的拼搏和奋斗去珍惜,去享受。记住,大赛中,最重要的是自信和冷静。除此之外,还想提醒你做好困难准备,老天爷还会给你出难题,考验你,不然怎么会知道你是最优秀的运动员?小心迈步,坚定前行!”
心理保障团队不仅为运动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样帮助教练员与运动队其他工作人员了解运动心理的基本知识,从而帮助他们为运动员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建议。在平昌冬奥会预赛前夕,本文通信作者为教练和队医提供了一些建议,“第一,大赛中运动员都会变得更加敏感,常常会过度解读各种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因此,建议与他们讲话时,有意识地放慢语速,以便使他们变得更加镇静。你慢,他也会跟着慢;你快,他也会跟着快。第二,出现突发情况,尽快告知运动员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采用问题应对方式,尽量减少情绪应对方式”。
2 心理康复训练的监控
在为期1年的心理训练中,心理保障团队对GZ的自信和心境状态进行了3次相对系统的心理测试。这些测试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较为客观地说明心理康复训练的作用。3次心理测试均处于较为关键的时间节点,第1次测试是2017年11月10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运动员刚到达内蒙古阿尔山,即将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冬季集训;第2次测试是2018年1月5日,运动员即将奔赴美国参加5站世界杯比赛,以争取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参赛资格;第3次测试是2018年2月7日,运动员即将动身前往奥运村,参加平昌冬奥会。3次心理测试后均对运动员进行了及时的反馈,使其了解自己当下的心理状态,以及与其他运动员相比,其心理状态在所属运动队中所处的位置。与此同时,心理保障团队为运动员提供了实时的心理建议与调节方法。
2.1 《运动自信量表》测试结果与分析
运动自信指对自己具有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获取成功的信念和确信程度(张力为等,2013)。《运动自信量表》(张力为 等,2009b;Vealey,1986)共13个条目,采用9点李克特计分,表示从低自信(1分)到高自信(9分)之间的不同程度。GZ自信测验反馈如图2和图3所示。这提示,GZ在心理训练过程中,自信状态稳步提升。
图2 GZ第3次自信测验结果Figure 2.The Third Confidence Test Results of GZ
图3 GZ 3次自信测验结果Figure 3.Three Confidence Tests Results of GZ
已有研究发现,运动自信在前十字韧带重建手术的康复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Czuppon et al.,2014;Webster et al.,2008),并且伤后重返赛场与运动自信的提高显著相关(Carson et al.,2012;Langford et al.,2009)。因此,在心理训练过程中,GZ运动自信的逐渐改善有助于其运动损伤的积极康复。此外,研究还发现,运动损伤后的社会支持和表象训练可以促进运动自信的提升(Magyar et al.,2000;Sordoni et al.,200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研究中心理支持和表象训练等心理康复手段的有效性。
2.2 《简式心境状态量表》测试结果与分析
心境状态(mood)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情绪或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张力为 等,2013)。《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张力为 等,2009b;祝蓓里,1995;Grove et al.,1992)共包含40个条目,采用5点李克特计分,表示从几乎没有(0分)到非常(4分)之间的不同程度,包括7个维度,分别是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自尊。情绪状态的总估价(total mood disturbance,TMD)表明消极情绪状态的程度(TMD=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精力-自尊+100),TMD分数越高,即心情越纷乱、烦闷、失调。
3次测验过程中,GZ的心境状态总体状况有所起伏,但从各维度来看,GZ在精力和自尊等积极维度上的分数有所增强,在愤怒、疲劳、抑郁等消极维度上的分数逐渐下降(图4、图5)。由此可见,随着康复训练的进行,GZ的心境状态剖面图更加趋向精英运动员在心境状态上的“冰山图像”,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De Heredia et al.,2010;Zafra et al.,2009)。此外,研究发现,比赛预案和赛前准备有助于运动员在赛前将情绪状态调整到最佳(Cotterill,2010),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本研究中制定比赛预案的积极效果。
图4 GZ 3次心境状态测验结果Figure 4.Three Mood State Tests Results of GZ
图5 GZ心境状态各维度分数Figure 5.Each Dimension Score of Mood State of GZ
3 心理康复训练的效果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这也直接关系到运动心理学能否在高水平竞技领域得到推广(赵国明等,2013b)。有研究者提出,对于心理训练效果的评价应为多元的(姒刚彦,2006;Cupal,1998)。因此,为了较为全面地评估心理训练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多样化视角,以运动员的个人评价、主管教练评价以及比赛表现作为评价指标。
3.1 运动员的个人评价
GZ认为心理保障团队为期1年的心理训练“很有帮助”,并对心理训练手段进行了分析评价。对于康复初期的心理支持,她谈到,“康复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漫长的等待,这种未知的等待结果会让我变得焦虑……还好心理老师和几位研究生姐姐们在我不能跟队训练的情况下,充裕了我的时间,给了我学习的机会,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也分散了我急躁的心情”;对于表象训练,她提到,“每晚的想象练习,它会在你受伤无法进行专项训练的时候起到很重要的帮助,这种想象练习可以帮助我即使在康复期间,无法进行专项训练也能在想象练习中找到感觉,不生疏,有好动作的流畅性,也可以帮助我一旦开始进入专项训练,能很快地进入状态,很快地找到那种好动作的感觉”;关于制定比赛预案,她表示,“做好比赛预案,这样会防止我比赛落东西,因为预案上有写赛前一天晚上和比赛当天自己需要带的东西”;对于心理咨询,她认为,“心理老师做心理辅导时经常强调,控制自己能控制的,排除杂念,这样能让我专注于比赛”。
3.2 运动员教练的评价
GZ的主管教练评价到,“GZ从受伤到康复,再到回到赛场,经历前所未有的困难,对她来说是一种蜕变”,心理服务工作使“GZ的心态跟以前比较,更积极了。通过平昌,感觉GZ成长许多,对未来目标明确。平昌的结果也证明心理服务团队之前的一系列工作是行之有效的”。
3.3 运动员的比赛表现
在心理训练结束时,GZ逐渐克服了运动损伤所带来的焦虑,建立了伤后康复的自信,提高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在平昌冬奥会上表现出了她个人的最佳状态,取得了个人历史最好成绩,获得了平昌冬奥会奖牌。
4 心理康复训练的反思
4.1 和运动员一起面对苦难与伤痛
运动员遇到困难、挫折、失败和伤病时,寻求社会支持的需求更加强烈。他们需要得到关注,渴望获得关怀,希望有人倾听他们的心声。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职业责任要求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张力为 等,2009a;Bejar et al.,2017)。在本案例中,在得知GZ春节期间留在北京接受伤病治疗与康复时,我们帮助GZ进行文化课学习固然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在此艰难时刻,作为运动心理学工作者,我们不带有功利性的真切关注,可以让其感到仍有人十分在意她,十分关心她,无论她的成绩如何,状态如何。这些关注可以帮助运动员在面对伤病与康复的煎熬痛苦时,感受到他人的陪伴,减轻独自面对的脆弱,形成积极对待运动损伤与康复的信念,建立重返赛场的信心(Bianco,2001)。
对于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我们一直抱有这样的信念:当运动员取得成功,享受鲜花与掌声的时候,运动心理学工作者或许可以离他们远一些,因为这是整个运动团队的贡献,也会有许多人簇拥在他们身边。但是当运动员遭遇逆境、面临苦痛、独自面对时,运动心理学工作者一定要与他们在一起(张力为等,2009a),因为运动员的生理、心理健康远比比赛胜负更为重要。
4.2 在进退、张弛间走向自我超越
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中充满了“拼搏进取、敢为人先、全力以赴、自强不息”这样的词语,正如奥运冠军庄晓岩所说,“当一个好运动员,就要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流别人流不完的汗,咽别人咽不下的气”(张力为等,2011)。积极进取强调个人的努力,体现着生有所为的价值追求(霍涌泉等,2013)。而运动员具有典型的“进取性”生涯(姒刚彦等,2011)。在本案例中,GZ谈到奥运备战充满煎熬,“但是还是没有放弃,就想如果现在放弃了以后一定会后悔,再坚持一下,即使最后真的没参加上冬奥会,别让自己后悔就好”;我们也在心理讲座中对GZ讲到中国著名乒乓球男子运动员容国团的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以激励运动员在奋勇拼搏中完成对运动潜能的挖掘,在刚健进取中充分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形之下,自我解脱似乎并不是竞技运动使用的高频词汇。自我解脱是指顺应自然之道,接纳认可负性事件,不过于强求,不过于执着,从而保持内心的平衡、平静与平淡。正如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提到的“致虚极,守静笃”(老子·道德经)的淡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的超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窗外云卷云舒”(洪应明·菜根谭)的坦然。对于高水平的精英运动员来说,或许正是自我解脱可以帮助运动员在面临奥运会、世锦赛等重要赛事、感到焦虑紧张时,从重大的期望中解脱出来;或许正是自我解脱可以帮助运动员在伤病缠身、备受煎熬与折磨时,从巨大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或许正是自我解脱可以帮助运动员在处于运动生涯的低谷、成绩长期停滞不前时,从深深的迷茫中解脱出来(娄虎等,2016;姒刚彦等,2011)。在本案例中,GZ在距离2018年平昌奥运会只剩1年时,遭受了职业生涯最为严重的伤病打击,其内心充满了痛苦与不安,她提到“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有做康复动作疼痛带来的痛苦,还会有每天没有进步带来的痛苦”。摆脱当前困境的方法除了社会支持外,还需要让其学会接受并适应当前的逆境,坦然面对这些苦难,正如我们所告诉GZ的“也许苦难就是一份礼物,人的一生会不断接到这样的礼物,它们会使你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智慧,更加成熟,会使你变成一个完整的人”。在之后的访谈中,GZ回忆到,正是这一段经历使其“从小孩成长为成年人”。
自我解脱意味着超脱世俗功利,暗含了与逆境的积极共存,其最终目的是要走向自我超越,实现运动生涯价值及人生的价值(姒刚彦等,2011;张力为等,2013)。积极进取和自我解脱,在这一进一退、一张一弛之间,诠释了运动员生涯的波澜曲直。
4.3 心理训练的术与道
比赛的胜负是一时的,而人生的挑战则是不断的。正如一著名乒乓球女运动员所说,“不是兵乓球中有人生,而是人生中有乒乓球”。真正能够衡量心理服务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运动员的成长和成熟,以及能否将心理技能应用到运动之外(姒刚彦 等,2012;Gordin et al.,1989)。因此,我们的心理训练不仅应从小处着手于在短期内帮助运动员学习和掌握心理调节技能,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在大赛中夺取优异的运动成绩,更应从大处着眼于运动员的长期利益,培养运动员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姒刚彦 等 ,2011;张 力 为 等 ,2009a,2013;Bejar et al.,2017)。与之相似的是,西方的运动心理学工作者也曾提出“全人教育”(whole-person)的理念,强调运动员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在与西方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交流中,我们关注到,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根植于国家特有的文化,如丹麦进行心理训练的基本出发点是“全人发展”,挪威从“运动为了所有人”(sport for all)的理念出发,英国以“运动员首先是完整的个体”(persons first,athletes second)的理念提供心理服务。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中国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注重思想境界的提升,将西方现代的技能训练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粹相融合(张力为等,2019),采用“术道兼修”的方式,通过心理技能训练、运动心理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知识熏陶,满足运动员终生发展的需要。在本案例中,我们依此模型,对GZ开展了具有实用主义倾向的“术”的心理技能训练(表象训练、比赛预案等),并润悟具有境界定向的“道”的人格塑造教育(部分心理讲座,心理咨询,文化课教育等),以期从近观角度帮助运动员以良好心态参赛,从远观角度帮助运动员有更好的自我发展。我们希望沿此道路继续前行,最终帮助运动员取得术道兼修的效果。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心理训练的特点也带来了相应的研究局限。因为本文不是在严格的实验控制条件下考察单一心理训练或心理咨询手段对运动员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而是在同一时期采用综合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运动员渡过伤后难关和康复困境,因此,多种干预方法之间可能存在叠加效果和交互作用,故无法得出其中某种具体干预方法的独特效果。同时,我们也很难期待每种心理干预之后,都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作为运动心理学工作者,我们始终认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迟早会起作用,需要耐心等待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效果。
5 结束语
在为期1年的心理训练中,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实施表象训练、举行心理讲座、制订比赛预案和提供心理咨询等多种心理服务,帮助受伤运动员GZ积极投入康复治疗,改善了运动自信与心境状态,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并在平昌冬奥会上表现出了个人的最佳状态。该案例提示我们,中国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依据“术道兼修”的心理训练思想,采用技能导向、知识导向与境界导向相结合的心理训练方法,在心理服务实践中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这一实践可以为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在帮助运动员应对运动损伤、做好大赛心理准备、完善自我发展时,提供新的干预方向和实践思路。
该案例也让我们想到,已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兰迪·波许在“最后一课”(其生命最后一刻所做的演讲)中曾说到,“你不能改变手中的牌,但你能改变你如何出牌”。面对人生挑战,你总是可以选择以何种方式面对。所有的挑战、困境与苦难,它们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考验你到底有多棒,并且最终将你推向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