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源:源头活水在于师
2020-06-30梁淑星
梁淑星
20年的坚守讲台让我目睹了教材的变化更新,见证了教育的改革前行,感受了老百姓对教育的期待期盼,所有的美好结果都离不开教育之源——教师。转战到新教育培训中心上班,短短的两个月时间,浙江东阳、山东莒南、安徽宣城、河南宜阳、贵州息烽等团队来海门培训交流学习,可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培训的重视,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兴教育必先兴教师。
“新教育”提出了“十大行动”,离开了教师都无法很好地实施,因为教师是一个引领者、统领者、统筹者。“新教育”实验认为: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品质,离开了这个共同的指向——教师,那么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将会黯然失色,没有教师的创新,任何教育实验都将无从谈起、无处生根。
因此,对于教师的培训也应该是多元多维多角的,培训光有理论的高度还不够,还要有脚踏实地的来自一线基层的实践探索。对于一个教师,光有课堂只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而教育是需要深入一线感悟体验的。比如你如果没有当班主任的经历,你就没有深切的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切身感受,你就没有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刻洞悉,你就没有与家长交流沟通的万般感悟,你就没有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切磋交流情感的感同身受。
一个教师的成长包含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职业认同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命原型,想成为像孔子、像李镇西还是像李吉林一样的老师?每个教师都应该有积极的自我期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二是生命遭遇,生命中的各种遭遇成为人成长的重要契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让人具有智慧与勇气。三是语言密码,用自己生命叙事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更富内涵,更具特色。
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吉祥三宝”为基础,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是一种静思吸纳,取长补短;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是一种梳理表达,反馈回望;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是一种境域背景,专业引领。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从海门市教坛新秀到南通市教坛新秀,从海门市骨干教师、海门市学科带头人再到南通市骨干教师,深切感受到自己在专业上的成长多亏了“吉祥三宝”,所有的努力都将汇聚为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所有的成长都将回馈于你鲜花与奖赏。
教师的专业阅读,可以是经典阅读、深度阅读、系统阅读、异质阅读,也可以是随缘阅读,不管是何种目的何种方式的阅读,都是指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积累,都将增加教师的教育智慧,让教师在不断与经典、教育大家的对话中学会思考,学会汲取,学会沉淀。朱永新老师曾说教师要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学历,一纸文凭,是一种外在符号,那是在象牙塔生活学习的象征;经历,是人生履历,是我们从教路上一路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尝过的甜;而阅历,更多的是一种阅读的过程,后两者简单一点讲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教师的专业写作,是一种认真思考基础上的再加工,可以有以下5种类型:教育感悟、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师生随笔,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应该是源于生活,有感而发,不应该是为了任务而写作、为了职称而写作、为了写作而写作,不应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作为教师我深有体会,真正的思考从写作开始,因此不要拒绝自己练笔的机会,慢慢地你会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你会在不断地思考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你会寻找到其中的乐趣,你会发现自己的文采进步和行为进步。坚持用朴实的文字记录教育的点滴,会让大家成长为一株“会思想的芦苇”,成为善于思考的教師,把自己的教育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我的写作就是这样的:从一开始写论文是生理上的抵触,到后面每年至少发表一篇论文,从校报校刊《翘楚》到南通市级刊物《名师之路》,再到省级刊物的发表,从县市级的“弘謇杯”比赛到省级的“五四杯”“行知杯”论文大赛,我都在不断地探索与努力。作为教师,切记写文章绝不能闭门造车,要想写出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必须经过无数的打磨,要有深刻的教学心得,必然经历三部曲:课前必“磨”、观课必“记”、课后必“议”,用心记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然后深挖掘再加工,才能将教学的心得跃然纸上。而要想写出高水平的教育论文必须有基层工作的积淀,多年做班主任的体验和从事德育工作的体悟,必然经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无数循环往复。
教师的专业交往,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采取“底线+榜样”的形式,“有底线,守规矩,学榜样,高处齐”,专业上的成长源于自身对于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有成长的动力和成长的内驱力;二是共同体成员有共同的愿景,在一个集体中互相支持、相互帮扶才能够共同成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有强大的教育合力形成向心力,也就印证“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的道理。
事实上,“知道”和“做到”不是一码事,在知道的前提下认真思考反思、努力践行才能最终做到,这就是教师的成长过程。每个教师都会经历一个不断成长、成熟从而走向成功的过程,当然成功之后也会遇到瓶颈,感觉到职业的倦怠,感受职业的迷茫,所以必须经历又一次的涅槃重生,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从而补充新的能量,整装待发重新出发。
教育的关键与核心是教师。人,是所有教育教学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两种人的相遇,从而有思考的延伸、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火花;在课外,就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社会与学生、自然与学生等不同的排列组合,他们会发出不同的声响,会有不同的见地,会有不同的成效,但是凡事从人的身心规律和特点出发,那么所有的行动都会得到支持和响应,也都会有回馈和成效。
饮水思源,教育思本,源头活水在于师,期盼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关切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的困惑、关爱教师的身心,那么源头活水必将带动教育的再焕生机,为教育质量上台阶再添砖瓦。
(作者系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