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长跪”的古义说起

2020-06-30张善存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脚后跟簸箕坐姿

张善存

在一次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有道题要求翻译《留侯世家》中“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一句,大部分答案意思不差,但有部分同学将“长跪”译成了“单膝着地”或“一条腿跪在地上”——这可是从来没有学过的意思,令人意外。当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他们时,答曰:“张良跪着给老者(黄石公)穿鞋,半跪半蹲才方便呀,不然怎么穿?”

好一个“想当然耳”。我一时语塞,再次被他们的想象力击中,可惜他们用错了地方。自古翻译讲究“信、达、雅”,连基本的“信”都做不到,遑论其他?

概括来说,“长跪”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礼节,指直身而跪,也叫“跽”(jì)。《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曰”之说,注解“跽”即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可惜学生早已不记得了。其实,“跽”在秦汉时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史记·范睢传》一文载秦昭公接见范睢,先后对范雎“跽”五次、拜一次,这一连串的长跪,并不是下跪求教,只是秦昭公对范睢表达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事实上,南北朝以前,我国的家具中还没有出现今天意义上的桌椅凳子,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两脚脚面朝下,屁股压在脚后跟上,这种坐姿叫“跪”。如果屁股抬起不着脚后跟,上身挺直,这种坐姿就叫“跽”,又称长跪。如果这两种坐姿都不是,而是像今人两腿前伸,屁股在后的坐姿,古汉语叫“踞”。其中膝盖并拢称为“蹲踞”,膝盖打开称为“箕(jī)踞”。在古人看来,“踞”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跪”才是正规坐法,两腿伸直的坐法是不礼貌的。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箕踞而遨”的说法,意思是像簸箕一样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这当然不雅观。今天所谓“坐没坐相”,说的就是“踞”,与“坐”“跪”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跪和长跪在古时都是一种坐姿,不同于今天磕头下跪的“跪”。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诗句:“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写荀媪向他端来饭菜,因为李白当时是坐在席上的,荀媪要把饭菜放上去须跪下身子才行,这个跪并无卑贱、屈辱之义。

“跪”和“长跪”都是两膝并拢、脚心朝上,区别仅在于臀部是否落在脚跟上。这种跪坐姿势时间长了会不舒服,还会使膝关节受潮,所以古人就在身下墊个东西,这便是“筵”和“席”。“筵”“席”都是铺在地上的坐具,长的叫“筵”,短的叫“席”。后来演变为地上底层铺的粗糙的叫“筵”,筵上面铺的精细编织物叫“席”,因人们常坐在上面饮酒吃饭,故统称“筵席”。坐席便有次序问题,这就有了同席之限(男、女7岁以上不可同席、出嫁姐妹与兄弟不可同席、父与子不可同席)和异席之礼(《礼记》规定:群居5人,则长者必有异席;5人及以上,德高望重者须另安一席)。俗语“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即取其比喻义。

另外,“长跪”还是佛教仪规,不管是穿海青合十长跪在殿堂,还是自己合十长跪,也不管是在参加法会、诵经,还是聆听法师开示,常常需要合十长跪,以示敬意与虚心受教。

南北朝后,随着桌椅的出现,人们基本不再采用跪坐姿势,“跪”,便成了晚辈向长辈、下级向上级表示谦卑、恭敬、敬畏、礼貌的礼仪姿势了。

像中学课本里的“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等,都取“长跪”的基本义。本文开篇提到的那句话译作“张良既然已经替老者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并不难解。按理,学生不应再出现“想当然”的译法。

猜你喜欢

脚后跟簸箕坐姿
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坐姿好习惯
行走的簸箕
坐姿矫正器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
忠满: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脚后跟干裂怎么办?
“懒散坐姿”最伤身
不倒翁扫帚簸箕
坐姿调整T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