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忌生硬,表达须自然
2020-06-30王淦生
王淦生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注定是一个特别的春天。
尽管我们已经习惯奔跑,但如今不得不换个节奏。经受着疫情的考验,经历着疫情的波澜,“宅”成了多数人奉献社会的新方式。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在这个特别的假期,“宅”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立意简析】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因为它的“任务指向”很明显:就“宅”这一今天大多数人用以对抗疫情、奉献社会的特殊方式,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写一篇表达思考感悟的作文。就内容来说,这篇文章必须充分挖掘“宅”的表层和深层含义,突出我们的“宅”既是一种防御,也是一种坚守;是为了抵抗疫情,不给国家添乱;既是保护自己保护别人,也是对前线医护人员的间接支援……同时我们还应想到我们学生之外的那些“宅”:企业停工,交通行业停运,娱乐场所停业……这些都是为了战“疫”作出的牺牲!我们更应想到那些为了抗“疫”救人而不能“宅”在家中,只能“宅”在岗位上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人员……他们的“宅”更是冒着巨大风险,值得我们敬仰赞叹。简单的一个“宅”字,令人思绪万千!
【作文原作】
病毒不息生命,“宅”亦不止韧性
(作者追求标题的优美、语言的整饬,以这样一个对句作题目,很用心。但是刻意求工的结果是语言不够简洁明快,不如两句各删两字,改为:病毒不息,“宅”亦不止。)
今年春节(应为“春节前后”),一场肆虐举国(“举国”一般不作宾语)的疫情冷却了新春热闹喜庆的气氛,延迟了高三学子的开学时间,牵动着华夏儿女的心。(语序需要调整,以使表达更顺畅、衔接更自然。)“宅”一下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亦给予我们思考体悟的时间。(开门见山,直入话题。但表达上存在语法和连贯上的问题,需要修改。)
应对病毒的侵袭,是人体细胞面临的一场大考。(这是一个过渡段,但作者过渡不甚自然。要将这一话题与“宅”巧妙地联系起来。)
我们在生物课上学习过,从溶酶体到糖蛋白,从吞噬细胞到淋巴细胞,从溶菌酶到抗体,我们机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完整有序是抗击病毒的坚实壁垒。(此句存在语病。“系统”是“壁垒”而非“完整有序”。)细胞们面临的大考,是“各司其职”的“宅”。倘若吞噬细胞不“宅”在岗位上,病毒便会肆意侵袭,突破防线;倘若记忆细胞不“宅”在迅速变身(用词不当)的岗位上,初见功效的治疗便会前功尽弃。(这段话分析了人体免疫系统中每个组成部分“宅”在自己岗位上的重要性。不足点有二:一是存在语病,需修改;二是“宅”这个词在这里用的是一种特殊意义,稍显唐突,最好先对其含义稍加解释,如此才能使读者易于接受。)
细胞们的“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各司其职的韧性。作为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我们的大考是什么?我们的宅又意味着什么呢?
即将到来的高考,是我们面临的一场大考。(将“宅”与高考联系起来,需要有巧妙、自然的过渡,但本文做得比较生硬。此处需要加上一些“串场词”。)
《花冠病毒》中曾说:“人类与病毒必有一战。”作为高三学子的我们,不仅有抗击病毒的一战,還有冲击高考的一役。近日,网上充斥着“再宅下去我就考不上大学了”之类的话语。其实不然,“宅”的优劣,全看个人的运用。(这是一个过渡段。但过渡语略显生硬,语言还需要加以润色。)
无疑,当下许多人已经沾染懒惰懈怠的“新型宅家病毒”,而我们要时刻告诉自己:“我是幸存者!”我们完全可以模拟校园作息,可以挑战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利用宅家的大块时间做好最后的冲刺……如此,我们的宅得以升华,不仅是自我隔离造福社会,更是磨炼意志心态,必胜(“必胜”用词不当)高考的信念。(由新冠病毒联想到“新型宅家病毒”,较有创意。但语言还需推敲,以求表达更精致。)
抗击疫情,是全社会面临的一场大考。(过渡还是生硬,需要添加巧妙自然的过渡语)
科学抗疫,听党指挥,举国上下都经历着这场大考。(过渡亦需联系到“宅”字)
不同岗位上的公民们,奉献出了不同的“宅”。处于隔离封城区的武汉人民,“宅”在家中自我隔离,是体现公民责任义务的“宅”;钟南山、李兰娟院士逆行武汉,研制特效药及疫苗,是“宅”于岗位、“宅”于为国为民的责任心;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奉献自我,是“宅”于医者仁心,“宅”于工作岗位。正是全社会的“宅”,促成了一股合力,使我们抗疫之心欲坚,抗疫之志欲定(两个“欲”字运用不当),这是全社会的韧性。(将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称为“宅”,很有创意。但是最好在前文有一个铺垫,以防读者有突兀之感。)
这场考验,使免疫系统更加顽强,使个体更加坚韧,使社会更加团结。病毒不息生命,“宅”亦不止韧性。(结尾收束全文,点明主题,照应题目,结构紧凑。但是总结尚不够全面,尤其是对作者自己的“宅”的体验未作总结概括。最后一句亦需修改。)
【升格评议】
这篇作文从整体上看,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对“宅”的理解和分析富有新意,也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文章还存在着一些瑕疵,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段落安排上的处理较为生硬,层次之间缺少巧妙自然的过渡。二是语言表达上稍显粗糙,存在语法和连贯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对医护人员的“宅”的含义的分析上文缺少铺垫,给人以突兀牵强之感。
升格建议:一是推敲润色语言,消灭语病,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连贯,使语言表达精致流畅。二是重视过渡,使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段与段之间无缝对接。三是做好结构上的铺垫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前后照应关联。通过升格,使文章在内容、结构和表达上提升一个档次。
【升格之作】
病毒不息,“宅”亦不止
春节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由武汉蔓延至全国,牵动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这场疫情,冷却了新春时节热闹喜庆的气氛,使企业复工学校复课的时间被一再推迟,让每家每户足不出户困于门庭……中国人的生活节奏一下子被改变了,“宅”成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这也让我们这些原本早该在课堂上比拼、在考场上厮杀的高三学子至今困守家中,线上听网课,线下单兵作战。
“宅”,一种很久未曾经历过的生活体验。它让喜欢“群居”的年轻人寂寞难耐,但它亦给了我们更多思考和体悟的时空——让我们思考“宅”的意义,体味“宅”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的不同价值。(修改之后,交代更具体,内容更充实,话题引入更自然。)
“宅”,对于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意义不尽相同。足不出户,待在家中,这是一种“宅”——就像此刻的我们,为的是不沾染病毒,也不把病毒传染给他人,这是目前最有效的防御方式。坚守岗位,不下火线,这又是一种“宅”——就像我们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部队将士……他们如同人体里的免疫细胞,时时刻刻“宅”于岗位,与来犯之敌抗争!他们以自己的汗水、心血甚至生命抵抗着瘟疫,维护着大众的平安,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加上这个过渡性段落是为了承上启下,点明“宅”的意义,为下文的叙和议作铺垫。)
仔细想想,每个人的“宅”都有着为己为人的双重意义。只不过我们更多的是在守护自己的生命,而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将士,他们的“宅”,更多的是为了别人。(删除了原文中关于细胞的那段比喻论证,而以上文的一句话带过,是为了使文章内容更简要,切近主题,突出对抗疫一线人员的赞美。)
困守家中的高三学子,此刻想得更多的恐怕并不是疫情,而是一百天之后将要面临的高考,想到这场疫情、这种“宅”的生活方式对备考的冲击。
《花冠病毒》一书曾说:“人类与病毒必有一战。”作为高三学子的我们,不仅与病毒有一战,还有冲击高考的一役。为高考忧虑乃人之常情,近来网上就充斥着“再宅下去我就考不上大学了”之类的怨言。但是我们只要想想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抛下家庭和亲人、奔赴湖北的“最美逆行者”,他们连自己的生命安全都可以置之度外,我们为三个月后的高考忧心忡忡满腹怨言是否有些太小家子气?再说,我们虽然“宅”在家中,还可以收看网课,可以和老师同学线上交流。“宅”在家中,改变的只不过是一个“无人看守”的环境而已,我们凭什么就对自己的意志力失去信心?(这一段对原文作了充实,意在突出“宅”对“我们”的考验。)
无疑,无人管控的生活会让许多人沾染上懒惰懈怠的“新型宅家病毒”,因此我們要时刻告诫自己:“我是幸存者!生命和健康值得我们好好珍惜!”我们完全可以模拟校园作息,可以试着反思不足之处、突破薄弱环节,可以利用无人干扰的大块时间作最后的冲刺……如此,才会让“宅”的意义得到升华——不仅是自我隔离造福社会,更是磨炼意志心态,坚定高考必胜的信念!如此,我们才会无愧于那些始终“宅”在抗疫前线的奉献者!(修改之后凸显了对“宅”的意义的认识,也是对那些因“宅”在家而怨天尤人者的深刻教育。)
抗击疫情,是全社会都要面对的一场大考,而“宅”便是这一特殊时期每个中国公民采取的特殊而有效的方式。一样的考题,我们是否都能考出最佳的成绩?(过渡到对“宅”的普遍意义的分析)
被封城的武汉人民,“宅”在家中自我隔离,是为了不让疫情扩散;钟南山、李兰娟院士逆行武汉,“宅”于岗位献策献力,是为了力挽狂澜;医护人员不畏风险驰援湖北,“宅”于医院奉献自我,是为了战胜死神救死扶伤……他们交出的是一份份近乎满分的答卷!正是全社会的“宅”,形成了一股合力,使我们抗疫之心弥坚,抗疫之志笃定,体现出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意志力和战斗力!(修改之后,语言更整饬,更有气势,更有感染力。)
一个“宅”字,令人思绪万千。因突发疫情应运而生的“宅”,一时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它考验和磨练了我们,它让弱者变得坚强,让强者变得坚韧;它让人心变得统一,让人们的胸襟变得阔大;它让我们的祖国在风雨中变得更加强大……(以一组排比句收束全文,语言凝练劲道,概括更加全面,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升格后的作文对原文基本意思未作改换,但对语言表达和层次安排作了较大调整。尤其是语言上的修改润色,使表意更清晰、语言更畅达。再就是段落层次之间添加了起过渡作用的“串联词”,使层次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还有一点就是增删了部分内容,为的是剔除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内容,照顾到文意上的前后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