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要用治疗鼻炎的药物
2020-06-30朱姝
朱姝
雷先生最近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本以为是春季上火,过一段时间就会好,没想到症状越来越严重,和家人同事交流沟通都受到影响,无奈之下来到我院就诊。根据其描述,我给他开具了咽鼓管功能检测、听力测试等检查,结果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面对这个诊断结果,雷先生舒了口气,认为不是什么大毛病。可从药房取完药后,他却气冲冲地闯进我的办公室,大声质问我:“我明明是耳部疾病,为什么要开治疗鼻炎的药物?”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了,于是平静地对他解释:“您放心,我没有开错药。‘分泌性中耳炎虽有‘中耳炎三个字 ,但是与大家观念中向外流脓水的‘化脓性中耳炎不同,它的发病与鼻子有很大的关系。”
讲到这,您一定也很困惑吧?这里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基本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和鼓室积液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引起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鼻子有很大关系。耳朵和鼻子表面上隔着有一段距离,互不相干,实则它们被一条叫做“咽鼓管”的管道相连。咽鼓管的主要功能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功能不良或狭窄时,中耳腔长时间保持负压状态,或出现中耳积液,或出现鼓膜内陷,就会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引起听力下降、耳鸣、耳闷塞感,甚至头晕等症状。
引发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有:上呼吸道感染,鼻炎反复发作,大量的鼻涕堵塞咽鼓管;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鼻咽部肿瘤和先天性或后天性咽鼓管功能不全。
保守治疗多用治鼻炎的药物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及邻近病灶,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平衡和消除中耳鼓室内的负压状况,通畅引流鼓室内的积液,防止鼓室粘连和中耳胆脂瘤及胆固醇肉芽肿的发生。
保守治疗通常选用治疗鼻炎的药物,具体包括——
鼻腔收缩剂:常用药物为麻黄素制剂、盐酸羟甲唑啉等,用药目的是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此类药物一般使用不要超过1周,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
黏液促排剂:常用药物为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可调节咽鼓管及鼓室内黏膜生理功能,促进鼓室內积液排除。
抗生素:在急性期内,可短期内使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拉定、氧氟沙星、氨苄西林、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美特酯。
口服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都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但只可短期治疗,不宜长期使用。
鼻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有丙酸氟替卡松(适用于12岁以上)、布地奈德(适用于6岁以上)和糠酸莫米松(适用于3岁以上)等,可改善鼻腔炎症状态,消除炎症介质,且全身副作用小,每次用药量大约相当于口服或注射用药量的1%。
保守治疗无效者要进行手术治疗
咽鼓管的解剖学特点致使临床治疗非常棘手,传统治疗方法在一些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中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对于部分患者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疗效甚微,这时就需要手术治疗。常用的术式有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单纯乳突凿开术、上鼓室开放术或后鼓室切开术,以及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其中,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