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英文绘本,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2020-06-30高辉
高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到,義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近年来,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何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成为了一线教师争相探索的教学行动研究课题。单纯依靠英语课本知识,已不能满足“课标”对于学生阅读量的要求。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开发并利用英语教学资源,而英文绘本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理论基础
“课标”指出,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四年级应达成一级目标,其中包括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六年级达成二级目标,其中包括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演唱简单的英语歌曲和歌谣。
王蔷等(2017)提出,“阅读素养”是对“阅读能力”概念的发展。“阅读素养”不仅涵盖了“阅读能力”中的各要素(解码文本信息和理解文本内容所涉及的一系列知识、技巧和策略,如语言知识、音素意识、拼读能力、阅读流畅度、阅读技巧和策略等),还包括了阅读动机、态度、习惯等促进个体参与社会活动、促进人全面发展需具备的综合素养,即阅读品格。
王蔷、陈则航(2016)提出,通过绘本教学,学生的外语阅读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具备了完整的文本概念;具备了根据文本信息理解文本的阅读意识;音素意识显著提升,掌握了常用的拼读规律;能够准确、流利、有韵律地朗读文本;阅读技巧和策略趋于成熟。
二、教学实践
当前,将英文绘本引入课堂已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积极实践的教学方法。但是,针对如何将阅读英文绘本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有效结合这一问题,却始终没有固定的实践方法。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单一固定的教学实践不能满足时代对学生英语素养提升的要求。作为教师,需要随时更改教学措施,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笔者所在的学校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学生英语学习起步较晚,缺乏必要的自然拼读知识,缺少必要的英语基础。刘宝胤(2018)提出,教9—10岁年龄段的孩子学习自然拼读,可通过对音形规则进行系统梳理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单词拼读对孩子来说非常简单,可以根据学情快速教授;关键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孩子理解书面字母,能够直接发音,并且达到连音成词的拼读效果,然后直接向辅音字母组合和元音字母组合过渡。
(一)英文绘本与教材高效融合,充实英语阅读量
依据“课标”的规定,笔者所在学校三、四年级每周有三个英语课时,五、六年级每周有四个英语课时,课时相对较少,教材与绘本的高效融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绘本阅读将拼读与故事相结合,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有重要作用。为更好地惠及全体学生,笔者所在学校在三到六年级引入了绘本教学,绘本实验用书为《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选材原则为循序渐进、由简到难地学习自然拼读,同时将自然拼读渗透进有趣的绘本故事中,故事中的单词又非常巧妙地与教材相契合,能够有效辅助教学。基于本校实际情况考虑,笔者所在团队采取了多种教学措施。
为推进课题顺利开展,在市县各级领导的引领下,笔者所在学校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校开设了早读与午写课程,将英语绘本学习融入早读与午写时间。每日的读写活动增加了英语学科课时,学生对绘本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同时,我们还将每节课前五分钟用于绘本学习。但是,仅依靠这些琐碎的时间,尚不能将绘本的重要意义展现出来。将绘本与教材高效融合才是重中之重。
目前,笔者所在团队探索出了三种绘本与教材融合的方式。
1.以教材为主,英文绘本为辅。具体的实施方式为:首先,依照原始授课方式引领学生学习教材,最后在巩固提升环节引入绘本故事,这样既能评测学习成果,又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这种融合方式是教学研究的初期实践,略显不足。后期通过进一步的教学教研,笔者所在团队又探索出了另一种教学设计方案:绘本导入,通过人物特点建立绘本与教材的联系,通过相同人物的不同故事将绘本融入教材。采取这种融合方式时,应该尽量选取与教材句型一致的绘本材料,这样才能在巩固提升环节中通过同类句型的练习进行课堂评测。以外研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Module 6 Unit 1 Can I Have Some Sweets 为例,该单元主要讲述了Amy十分饥饿,询问妈妈是否能吃一些东西,却一直被拒绝,最终发现朋友们其实是在为自己准备生日惊喜。教学重难点为使用“Can I have... ”句型进行请求询问。《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第二级中的This and That主要讲述了Tim去商店购买材料,最终制作了一个独特的兔子作品的故事。Tim多次使用“Can I have... ”句型询问求购自己需要的物品。依据同类句型的原则,教师可以将此绘本加入教材的拓展提升环节,通过阅读绘本引领学生体验另一番阅读趣味。教材与绘本的过渡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笔者将Tim做的手工兔子作为他送给Amy的礼物,如此设计便将教材与绘本融为了一个故事。
2.以英文绘本为主,教材为辅。关于这种融合方式,笔者曾观摩过诸多专家的优秀课例,他们大多倾向于以教材内容导入,然后通过读前、读中、读后的教学设计解读绘本。有部分优秀专家学者倾向于在英文绘本解读完毕后,引入教材进行拓展提升。在这类教学实践中,绘本选择的原则主要是立足同类话题,教材与绘本通过同类话题相融合,通过文本解读鼓励学生进行英语口语交际,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3.英文绘本与教材无明显主次之分,自由融合。所谓自由融合并非随意融合,而是要依据绘本与教材的内容和其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进行选取。此类融合方式中,绘本选择既不会立足于同类句型,也不会立足于同类话题,而是立足于绘本中的拼读规则。例如,《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第一级主要基于自然拼读法的字母发音设计绘本故事,教师可依据核心拼读字母,融合绘本与教材。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在学习了《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第一级中的Sams Pot后,学生掌握了核心拼读字母s,m,c,t,g,p,a,o的发音,在外研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上册学习dog,cat,cap时,学生便能够自主学会新知。依据此类共同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这两类材料进行有效融合。
(二)英文绘本独立教学,拓展阅讀视野
英文绘本与教材高效融合是教学的初步探索与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笔者所在团队开始尝试在实验班专门增开一节绘本课。绘本课的实施方式为绘本解读课程与绘本阅读课程交叉融入。绘本解读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学习绘本实验用书,并通过图片环游、阅读圈等形式分享绘本。绘本阅读与绘本解读不同,是学生在图书阅览室自主阅读英文绘本,并做读书笔记。为突出层次性,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英文阅读享受,我们将课题实验用书《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用于绘本解读,将《丽声成长树英文绘本》《丽声经典故事屋》《丽声妙想英文绘本》等其他“丽声”系列绘本用于绘本阅读。在绘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图片和文本,积极表达自身观点;同时,依据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重中之重。绘本阅读课所选读物既包括双语绘本,也包括不同级别的英文绘本,立足学生的差异性,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绘本融入英语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每周英语学科课时有限,仅靠课堂上的绘本融入无法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课标”指出,课外活动有助于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语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塑造性格。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尝试开展与绘本相融合的英语特色活动。学生每天进行点读模仿活动,利用点读笔点读,模仿语音语调。学校每学期都进行跟读模仿大赛,很多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自然拼读法自学《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第二级,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外研社丽声英语60天阅读打卡计划”和“外研社丽声寒假阅读打卡计划”,帮助学生养成了每日阅读绘本的好习惯。在学生素养展示活动中,笔者所在学校师生利用《丽声英语绘本剧》排练舞台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另外,《丽声唱学自然拼读》还可用于英语歌谣或英语角活动。总之,一线教师可以分析不同绘本的特点,以此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运用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探索绘本启蒙,积淀英文拼读基础
刘宝胤(2018)指出,在5—6岁年龄段启蒙,孩子依然对声音和语言有着很好的敏感度;在7—8岁接触自然拼读的孩子,认知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直接教授字母音和基本单音节单词的拼读和拼写。笔者团队尝试在一、二年级对学生进行英语启蒙,提前为三年级的英语课程奠定基础。英语启蒙主要以兴趣社团的形式进行,内容趋向于从《小学自然拼读过关必备》和《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中选择,通过“磨耳朵”积累词汇、辨别音素、识别字母、探索拼读规律。这个阶段主要以对学生进行英语启蒙、培养英语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
三、结语
基于自然拼读法的绘本教学研究在国外已历时百年之久,但在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绘本教学尚在探索阶段。教学研究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过程,绘本教学的重要意义已经不言而喻。一线教师应不断探索和拓展融合绘本与教材的渠道,最终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刘宝胤. 2018. 基于中国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然拼读教学建议[J]. 英语学习,(增刊):4-5.
王蔷,敖娜仁图雅,罗少茜,陈则航,马欣. 2017. 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意义、内涵与途径[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蔷,陈则航. 2016. 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