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恐惧,你需要大胆地表达出来

2020-06-30潘楷文

世界博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华生阿尔伯特道格拉斯

潘楷文

在心理学史上,最早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恐惧情绪的,就是那位备受争议的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开创者、广告心理学大师约翰·华生(John Watson)。华生1878年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小时候非常聪明、争强好胜、独立自我,不服从老师的管教。1894年华生进入伏尔曼大学,随后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在读博期间,他开始对心理学产生兴趣。1908年,他留在芝加哥大学当讲师,开始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实验,成果丰硕。后来,华生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的职位,并在这里开始了他一系列极有争议的儿童行为实验,逐渐形成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系统的理论体系。

华生有一句名言被后世广为流传——“给我一个健康的小孩,给我一个我自己能够定义的环境,我保证能够将他培养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工程师,甚至可以是乞丐、小偷,而这些与这个小孩本身的天分、个人倾向和种族都没有任何关系。”换句话说,华生认为,只要给他一个他想要的环境,他就可以把任意一个孩子塑造成任何他想要的样子。这句话,在今天看来,的确是狂妄又荒谬,但如果回到当时华生所在的20世纪初,他的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当时人类整个思想领域,受到“机械论”的绝对统治。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可被计算、可被控制”的,并且认为,人也是“机器”,也是可以通过类似“齿轮”的机械传送原理来控制的。华生的思想在当时还是很先进的,只是那个时代,最后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可怜的小阿尔伯特

华生真正出名并且被后世一直诟病为“毫无人道”的心理实验,就是小阿尔伯特实验(Little Albert experiment)。华生通过大量观察,发现许多孩子对黑暗会感到恐惧,而在成人世界中,许多女人在看到比如蟑螂、老鼠、蛇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恐惧心理,这些恐惧情绪到底是从哪儿而来呢?华生想出一个极为大胆的办法——用婴儿做實验来验证。在他看来,婴儿是没有受到“经验”污染的,也没有受到文化与教育的影响。如果实验让一个婴儿害怕某样东西,那就可以充分说明,恐惧情绪可由实验操作而来。

带着这种今天来看很不人道的思路,华生开始了他的实验。他找到一名11个月大的婴儿,名叫阿尔伯特。为了保证实验质量,华生与小阿尔伯特一连相处了好几个月。在这期间,华生也没闲着,对小阿尔伯特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他首先把猴子、狗、兔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物品,依次呈现在小阿尔伯特面前,让他去触摸,看看他对这些“带毛”的东西是否害怕。结果显示,小阿尔伯特对这些东西没有丝毫恐惧感。

接着,就在小阿尔伯特11个月零3天时,华生带小家伙开始了正式实验。在这次实验中,华生将小阿尔伯特放在实验室正中间的桌子上。然后,将一只小白鼠放到他面前,小阿尔伯特的注意力被跑动的小白鼠所吸引。在好奇心的趋势下,小阿尔伯特试着用手去触碰小白鼠。这是小阿尔伯特出生以来第一次触碰小白鼠,而华生只是在旁边观察,并未阻止他。

随后小阿尔伯特跟小白鼠共处了3天。华生又把小白鼠放了出来,但这次,华生准备加入一个刺激条件,就是用一把铁锤去敲击一根铁棍。凭借一般经验,巨大声响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唤起人的恐惧情绪。而最让人惊诧的是,华生为了找到最能让孩子害怕的响声类型,他又找了一批孩子,几乎把所有能敲击出声音的材料都试了一遍,比如斧头劈柴、锤子砸桌子等。最后发现,当用锤子敲打一根宽为1英寸、长3英尺的钢条时,所发出的声响引起的恐惧效果最好。可以说,华生把“科学怪人”演到了极致,当然他也支付了孩子父母相当丰厚的实验报酬。

就这样,当小阿尔伯特准备触摸小白鼠时,站在小阿尔伯特背后的华生,拿着铁锤重重地敲击钢条,并发出刺耳的响声。小阿尔伯特吓了一跳,他猛地一惊,然后迅速把手缩了回来。此时的小阿尔伯特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非常诧异,但他并没有哭。片刻之后,华生再一次把小白鼠放在小阿尔伯特面前,他又伸出手去触摸小白鼠。就在他刚刚触碰到小白鼠时,华生再次敲击那根钢棍。和上次一样,小阿尔伯特猛烈地惊跳起来,然后摔倒在垫子上。但不同的是,小阿尔伯特彻底被吓哭了且哭得非常“惨烈”。这次实验之后,小阿尔伯特的情绪变得非常不稳定,华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担心孩子会出什么意外,于是叫停了实验,并计划把下次实验放在一个星期之后。

时间到了小阿尔伯特出生后的11个月零10天,他又被带到了实验室,准备再次接受“残忍”的实验。和上次实验一样,华生依旧把小白鼠放在小阿尔伯特面前。而这一次,当小阿尔伯特看到小白鼠后,并没有想触摸它的意思,只是一动不动地盯着它。随后,华生把小白鼠放到了离他更近一点的地方。这时的小阿尔伯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准备去触摸它,但手刚伸过去,马上又缩回来,显得非常害怕。

为了保证实验的进行,华生开始用积木对小阿尔伯特进行安抚,等他的情绪缓和一点之后,实验继续。华生依旧在小阿尔伯特没有准备的条件下敲响了钢条。小阿尔伯特再次被惊吓到,身体没坐稳,向右边翻了过去,助理用手扶住了他。这时的小阿尔伯特虽然没哭,但神情已经呆滞。华生没停下来,接着把小白鼠拿到他面前,小阿尔伯特最终直接皱起眉并开始大声哭泣,而且伴随着身体猛然退缩的行为,不敢再看小白鼠了。以后,只要小白鼠再出现,小阿尔伯特在看到它的一刹那就会哭起来,而且马上将身体后退,并以极快的速度向后爬行,想要逃离。

恐惧,让悲剧不断延续

到此为止,小阿尔伯特对原本自己一点都不害怕的小白鼠产生了恐惧感。然而,实验还没有结束,可怜的小阿尔伯特还得继续被拿去做实验。这是在他出生后的第11个月零15天,这一次华生想看一看,小阿尔伯特在经过对小白鼠形成条件反射后,如果再碰到其他“带毛”的东西,比如兔子、狗甚至头发,他会有怎样的反应?

小阿尔伯特再次被带回了实验室,华生先在他面前放了些积木,小阿尔伯特正玩得高兴时,华生再次把小白鼠拿了出来,小阿尔伯特的反应很本能地想赶紧躲开小白鼠。接下来,华生给小阿尔伯特面前依次呈现了兔子、狗、海豹皮衣、棉花和人的头发,想看看他的反应如何?结果,无论是兔子和狗这种带毛的动物,还是海豹皮衣、棉花、头发这种带毛的物品,小阿尔伯特看见后马上就逃,绝不会用手去碰,并且哭到上气不接下气,甚至把脸都埋进了垫子里。而且,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经过这么几轮的折腾,原本很喜欢搭积木的小阿尔伯特,后来只要看到积木,他就用手将积木高高举起,然后再用很大的力气摔在地上,这明显表明他的愤怒和暴力。

到这里,实验终于结束了。小阿尔伯特的父母按约定拿到了高额的实验报酬,华生则拿到了“珍贵”的数据和实验记录,大家看似是“双赢”了。但是,小阿尔伯特的噩梦才刚刚开始。后来,真有研究人员去查阅资料,想看一下被华生几番“蹂躏”的小阿尔伯特后来如何了。研究人员查阅了大量史料,发现1919年3月9日,的确有一位22岁的白人女性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产下了一名男婴,这个男婴的名字叫道格拉斯·梅里特,而他出生的时间,正好与小阿尔伯特出生的时间吻合。

随后,研究者又找到了认识道格拉斯母亲的人,并且从此人手中,得到了一张道格拉斯婴儿时的照片,正好也跟华生在实验中留下的影像资料匹配上了。原来,“小阿尔伯特”的真名就叫道格拉斯。但可惜的是,道格拉斯在1922年就患上了脑积水,1925年就夭折了,年仅6岁。这件事和当时已经退出学术圈的华生来说,好像没什么关系了。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显示华生的实验是造成道格拉斯最后的患病和去世的直接原因,但道格拉斯在幼年时期却实实在在被恐惧所折磨,这对还是婴儿的“小阿尔伯特”来说,是巨大的心理创伤,并会在接下来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发育。

更悲剧的是,华生不但因为随后出轨导致名誉扫地,家庭破裂,而且他还用自己的孩子做实验,并且把其毕生创立的理论“毫无保留”地用在了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希望他们能成为优秀的人。结果,上帝跟华生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的大儿子因长期受惊吓并缺乏关爱,患上了抑郁症,曾多次自杀,并最终在三十几岁时自杀成功;二儿子则整天如行尸走肉般流浪,和父亲感情淡漠,从来不回家;小女儿整天酗酒,多次产生自杀念头,甚至连他的外孙女也“深受其害”,一生中多次尝试轻生自杀。

恐惧的疗愈:你需要表达出来

不少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童年阴影”,我该怎么办啊?首先告诉大家一个数据,在全世界,没有经历过童年心理创伤的人不会超过25%,也就是说,有将近75%的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童年心理创伤,比如酗酒暴力的父亲、父母离异、遭到校园欺凌、情人离世,等等。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能够从童年阴影中走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项关于儿童大脑的研究发现,孩子大脑的杏仁核活动越强的时候,他的“布罗卡区”就越不活跃。所谓“布罗卡区”,就是掌管我们语言表达的地方,也就是说,当孩子的杏仁核调动起来的时候,他就开始害怕、紧张,并且压力激素迅速上升,同时孩子的语言系统也关闭了。而语言系统,对于孩子大脑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就曾把语言比作人类心理的“工具”,只有会使用这把“工具”,孩子的心智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想想看,一个正在经历巨大恐惧的孩子,你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儿,他可能完全说不出来。所以他就完全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那些经历。于是这些伤害,就会以情绪记忆的形式存入大脑。当这个孩子再次遇到类似的场景,孩子的杏仁核会马上“get”到信号,并启动“信号 → 杏仁核 → 行動”的神经通路,根本不会经过理性思考。等孩子长大,这种神经通路还会终身伴随,就像甩不掉的“影子”一样,即使他的理性再努力,不断告诉自己不要怕,但一点用都没有,因为这已经由不得他了。所以,心理创伤会直接抑制住孩子的“布罗卡区”,关闭孩子对这种伤痛的语言表达,并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

约翰·华生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被世人用是否人道的眼光所诟病,其曲折的人生轨迹也是备受争议。

难道“童年阴影”就没办法疗愈了吗?当然有。既然杏仁核能关闭语言表达功能,那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心理学的办法,来“重启”我们的语言表达系统,“打破”我们大脑内部的恐惧恶性循环。关键就在于能否重新体验到情绪和情感,并且能否能用语言把体验到的情绪和情感给描述出来。

猜你喜欢

华生阿尔伯特道格拉斯
为何我们今天必须听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合众国的危险源头》演说中发出的警告 精读
维多利亚女王的婚姻
没有过错并不等于是对的
心理学失落的婴儿被试“小阿尔伯特”的身份探究
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
只有你
幽默
聪明人
《福尔摩斯》
道格拉斯·斯高特·霍尔(194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