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月的焦灼与千年的凄苦

2020-06-30杜光辉

北京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试卷家长孩子

杜光辉

现在的生态反常,刚进入六月就暑热难当,酷日当空,空气都散发出烧煳的焦味,似乎能看到紫色的烟气。气象台连续报出摄氏三十八度、三十九度的预报,老百姓还说气温超过四十度就不报。在一些百姓的质疑中,气象台真的报出了摄氏四十度甚至四十一度。电视屏幕的天气预报,大部分国土被涂上棕红,屏幕都燃烧着扑不灭的火焰。一些好事的人把鸡蛋打破倒在马路的水泥地面,竟能把鸡蛋烫熟,引来众人围观。执行特保任务的武警纹丝不动地站在规定位置,任务结束,军用胶鞋被烤化,热气透过鞋底的破洞,脚掌烫出火泡,路面留下橡胶的黑色迹痕,印记了军人执行任务的坚韧。

政府部门发出橙色警告,停工停产确保人身安全,不能停工的企事业单位,发放劳保用品,茶叶白糖西瓜白梨按时送到职工手里。施工现场不能缺少绿豆汤,口袋里不能少了藿香正气丸。如果发生中暑造成人员伤亡,启动问责程序,追究领导责任。

单位停工,职工不需上班,在家纳凉养息,平日忙碌,家务难得打理,跑到超市采购生活用品。有人从超市走出,被街道上的热浪一扑、一裹、一烤、一蒸,身子一软,瘫在地上,购置的商品散落一地。有的送到医院抢救,保住了剩余的生命时光。有的没有抢救过来,一年后的今天就是忌日。一个十八九的姑娘在太阳下行走,感到胸口憋闷,呼吸困难,一头栽在马路边上,120赶到时已停止了呼吸。旁边的观众发出叹惜,这么鲜艳的花儿刚刚盛开,还没有完全展示自己的价值,就被酷热夺去了生命。这个时期的医院,走廊里房檐下都坐着躺着打吊针的人,全是被暑热浸淫的患者。

老话说,心静自然凉。偏偏在这个时候,心静不下来,这段时间是全年中最焦躁、最烦恼、最担忧、最吃力、最期盼的时间。外部酷热浸淫,内部心理焦灼,内外夹击,火上泼油。个人焦虑是一点火焰,无数个点点连缀,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燃烧,燎烤着多少部门、多少单位、多少家庭、多少国民!

通常这个月份,全国要进行高考(今年因新冠疫情高考推迟了)。

但无论如何,十年寒窗,都在于一考。有媒体说不能一考定终身,谁又能拿出一考不能定终身的说辞和措施?

于是,保证孩子高考,保证孩子考出高分,保证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成了孩子、家长、亲友、老师的头等大事。你家没有孩子高考,你的亲戚、朋友家的孩子要高考,亲戚串着亲戚,朋友连着朋友,十四亿国民除了嗷嗷待哺的婴儿、不懂事的顽童,几乎全被高考的网络罩住,像被罩在网里的鱼儿,怎么挣扎,怎么蹦跳,都无法摆脱。

家里贫困买不起空调、耗不起电费,时令还没到六月,就把空调装在要高考的孩子的房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吹着电风扇、摇着芭蕉扇,也要保证孩子的凉爽。家里一个星期吃一顿肉食,必须保证孩子吃上炖排骨,炖乌鸡,甚至乌龟王八,荤素搭配,营养全面。除此之外,还要购买补脑液、蛋白粉,药店里的补药补品销量大增,几乎脱销,销售人员的奖金又创新高。经济富足的还要给孩子注射丙种球蛋白、胸腺五肽,说是能强健身体,预防疾病。马上就要高考,正在冲刺阶段,要是临上考场,突然病倒,非战斗减员,十年寒窗白读,说什么也不能在乎这点支出。

住宅附近要是有施工单位,早早就跑到有关部门投诉,噪音影响孩子学习,必须停止施工。一个家长投诉,两个家长投诉,所有的家长都投诉,家长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齐心,这么众志成城,这么同仇敌忾。施工单位同意早上八点开始施工,晚上八点停止。家长还是不同意,孩子还要午休,施工单位只得让步,午时一点到两点停止施工。家长还是不同意,孩子复习时也不能有噪音打扰。施工单位不愿意了,工程有工期规定,这么大的工程停止施工,员工的工资照发,机械设备的租金要付,亏损的真金白银谁掏?施工单位有不停工的理由,产生的噪音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不违反法律规定,任何部门个人都没权力停止施工。政府面对群情激昂的考生家长,又面对坚持法律的施工单位,两头为难,处理不当就会酿成群体事件。家长一呼而起,上百人堵在施工场地门口,阻挡车辆行人出入,迫使停工。施工单位也不示弱,调动民工驱赶围堵大门的家长。两军对垒,一边是手持施工工具的民工,一边是为了孩子奋不顾身的家长,中间戒备着政府官员和公安干警。愤怒、焦躁、冲动、拼命的人们,又处在流火的天气里,心能清静下来?能不感到六月的焦灼?

高考试卷的设计、运输、保存、发放、保密、保卫,绝对采用共和国最顶尖的措施。我写这篇文章时,没有采访到设计高考试卷的人,但我做过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委员,从自己参与的评审过程推测出试卷设计过程中的保密手段。突然把著名教育家、学者,集中到某个酒店,报到的时候就收去他们的通讯工具,住宿的房间拆除话机,纪委工作人员向他们宣布纪律,武警战士现场警戒。为了将泄密的可能降到最小范围,一个专家只出一道试题,最后由一名专家综合,形成试卷。试卷完成后,专家不能离去,手机不能归还,由纪委人员陪同住在酒店,或者到外地旅游。

试卷形成后,由武警、纪委、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共同把试卷密封,签字画押,送往特定的印刷厂家,统计充当试卷纸张的重量、面积。试卷印刷完毕,形成试卷的重量和纸张面积,必须和原材料相等。印刷过程中,由武警、纪委、教育部门共同监督。印刷完毕,试卷封存,几方签字盖章,送进仓库,贴上封条,武警部队看守。其他人员还不得回家,直到高考结束,才算完成任务。

高考当天,库房大门上的封条在多方人员的监视验证下撕开,试卷装上车辆,由高考部门押送,武警部隊警卫,分送到各个考点。运送途中,警车鸣笛开道,沿途一律绿灯。监考老师拿到试卷,检验密封,在交接单上签字认可,将试卷恭放在监考桌上,不到统一时间不得拆封。时间一到,监考老师打开密封试卷,分发给考生。考试结束,监考老师把答好的试卷密封、签字,交给考试局的工作人员,再由武警护送到库房,等待阅卷。

提前物选好的阅卷老师,都是师范大学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迅速集中,收去通讯工具,纪委宣布阅卷和保密纪律,发给标准答案,专家解释评分的技术标准。评分标准必须以标准答案为准,阅卷人不得另行标准,也不得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阅卷期间,阅卷现场、食堂、住宿的酒店,都由武警战士警卫。

阅卷时,每道题都由三人负责,两人负责打分,分数出现差异,第三人负责综合平均,尽量减少阅卷人的好恶差异,出现分数差异。阅卷这道工序完结,试卷送到统计分数的人员手里,核算得分,录入电脑,全部完成后,再将试卷密封,送入库房,以备考生查阅。其流程的严密,非常人可以想象,任何一个工作人员试图作弊,绝对难以得逞。

2018年高考结束,四名河南考生举报她们的试卷被调包,她们的成绩不会低到那个程度。这个信息在网上传播后,全国上下,沸沸扬扬,一片声讨之声,加剧了六月的焦灼。调包者刺穿了公众的心理底线,如果此事成真,高考的公平何在?

一片无法压制的喧嚣中,出现了冷静的声音,这是曾经参与过高考工作人员的声音,他们声称在如此严密的监控和保密措施中,无论哪个部门、哪个人物,都不可能调包成功。因为他们无法突破层层卓有成效的封锁,无法调动那么多把守关卡的人,包括六亲不认的武警战士。最后,官方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考生也承认她们的试卷没有被调包。

我无意在这里追究学生或者家长的责任,思考的是,在残酷的高考制度的轧压下,孩子和家长的心理扭曲。

高考前夕,各级政府发出通知,确保高考安全,所有的工作必须给高考让道。学校必须保证准考证按时发放,公安必须保证考生人身安全、交警必须保证道路畅通,医院必须保证考生救护;就连以赢利为目的的出租车公司,都宣布高考期间免费搭乘考生;领导亲自检查考场安全、救护条件。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除了没有考生的大沙漠,发出同一种声音——一切为了高考。所有城市都悬挂着红血欲滴的标语,迎接高考,接受祖国挑选,严肃考场纪律!

高考前夕,多少家长跑庙宇、烧高香、磕响头,夫子庙里更是香火缭绕,功德箱爆满。周围没有庙宇,就跪在老树古木前,跪在祖宗的牌位前,乞求神灵保佑自家孩子金榜题名。

我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每年的新兵入伍老兵复员,都没有受到如此的重视,没有享受如此的排场!

高考那几天,多少家长顶着酷阳,冒着焦热,站在考场外边,眼巴巴地看着孩子走进考场,发生了多少令人匪夷所思又合乎情理的事件。有家长在考场外中暑,救护车呼啸赶来,竟被别的家长挡在一百米之外,理由是救护车的声音影响他们孩子的发挥;数百家长自发地封锁通过考场的马路,理由是车辆的噪音影响孩子答题,被阻挡的司机据理力争,家长竟要砸毁他们的轿车。交警无法调解,一边是交通法则,任何单位个人都无权封锁道路;一边是群情激昂的家长,他们为了孩子的前途,敢以生命相搏。法律面对高考,只得以弱者的姿态屈膝折腰!

还有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几乎在高考结束的当天,全国各地的考生做出了同一件事情,撕碎书本,站在教学大楼上将书页抛向空中,一时间从教学大楼上飘出无数书页,如《窦娥冤》里的六月飘雪。孩子们终于解放了,他们卸去了脖子上的枷锁,脱去了身上的刑具,跳出了沸腾的烧碱水,扔下了肩头上的千斤重负,把从小学,不,甚至从学前班就憋在胸中的闷气,长吁出来。

我们试想,一代一代的考生,把书本视为枷锁、刑具、浸泡的烧碱水、压在肩头的重负,在以后的人生里,能把书本视为可亲可近之物?能把书本视为自己一生的情侣,能自觉自愿毫无功利地进行阅读?难怪世界读书组织的调查统计中,我们的人均读书量和非洲人比高,是许多国家的几十分之一,称我们是不读书的超级大国,绝对没有污蔑我们。

中国的大学,严进宽出,只要踏入大学的门槛,基本都能拿到毕业证书,当然,极个别例外。孩子进入大学,从家长、老师双重管控的中学,到了远离家长,管理松散的大学,压抑了十多年的天性终于有了宣泄的条件,恋爱、同居、逃课、挂科、作弊、通宵游戏,用放浪行骸形容,是不是有点过分?

高考成绩公布了,神州大地又一次掀起滔天热浪。月亮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等于一只脚踏进了那个称作富贵的门槛,展现在视线前方的是一片辉煌。没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站在已经关闭的富贵大门外边,或许还留下一条狭窄的门缝,难以跻身入内,却没能用眼珠窥视里面的富贵,但那些富贵已经与自己无缘了。考上三本大学的孩子,现在就开始为毕业后找工作忧愁,偃旗息鼓,不敢声张,恨不得黑纱遮面。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家长,自觉身子都比别人高半个脑袋,腰杆打了绑桩,脸面焕发红光,肩上的重负终于卸下,走路都觉得坐了直升机。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庆祝,虽然不能像古时那样披红插花,骑马游街,鸣锣开道,也不能悄无声息地晃荡过去!于是,紧锣密鼓地举办谢师宴、亲友宴、同学宴、乡亲宴,档次低的酒店不去,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大厅爆满,提前预订,托朋友找关系寻暗门子。一桌一桌酒宴的消费,收获了真假虚实的祝福,也收获了真金白银的红包。这只是暂借,以后人家的孩子考上大学,还要以同等金额的红包还给人家。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家长,觉得压在肩上十多年的重负又增加了重量,身高缩短十多厘米,脑门上刻了倒霉两字,见到熟人能拐岔路就拐岔路,实在逃避不开就闪在路边,把帽檐拉低,不好意思和人家照脸。

丢人事小,生存事大,人活在世,一天都离不开饭食的滋养。人家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以后碗里有肉,咱家的孩子总得盛点稀饭菜汤。孩子是自己的骨肉,要是没有饭吃,自己的骨灰压缩到盒子里心都能蹦出來。担心没有饭吃的孩子,偷盗抢劫杀人越货,女孩子卖淫卖唱当小姐,破罐子破摔吸白面!于是,家长打电话,找关系,为孩子寻找可端的饭碗。孩子也跑人才市场,希望把自己当人才推销出去,人家只承认头上戴平板的是人才,给安家费给房子地吸引人家。没有一家公司认为落榜生是人才,连个三本都考不上的捣蛋学生,身上哪有人才的细胞,招到公司能干什么?有些事情还得人干,端碟子洗碗,送快递跑腿,街头发传单,当城管巡逻,工地搬水泥砌砖,不能在家吃闲饭。运气好的不等同学到大学报到,就挣下了一个月的工资,尽管微薄,却能顾住饭食,一辈子就这样作为社会下层的成员,趔趔趄趄地走过自己卑贱的人生。

现在的用人单位也竭力推动人才的高端化,政府部门招聘公务员,条件十分明确,博士生免试,报名就录。研究生本科生要考,还要增加面试,架势像博士毕业答辩。政府部门招人条件明确显示,学历必须本科以上。考不上本科的孩子,一辈子休想进入各级权力中心。公司招聘保安,除了复员军人,其他人员必须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你考不上大学,连当保安的资格都没有。

政府和社会如此苛刻的用人标准,对拼命追求学历的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到了近年,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和家长,轰轰烈烈庆祝之后,又有了深远的焦虑和忧思。现在的研究生遍地走,卫生间里蹲着十个如厕人,三个博士,四个研究生,站着撒尿的全是本科生。本科生成了社会下层的成员之一,必须让孩子读研究生,考博士生,孩子还得过五关斩六将,头上才能显赫出博士的顶戴。千辛万苦拿到了博士文凭,博士上边还有个博士后,总不能把书读一辈子,那时候的博士会不会像现在的本科生一样不值钱?心里忧思焦虑,五脏起火,虚火上炎,目赤耳鸣,口舌生疮,吃水果喝冰水不起作用,你说悲催不悲催?

高考对人生有着如此关键的作用,孩子作弊必然成为自然,替考、夹带、通讯工具、微型耳机、偷看、传递,女生将文字写在裙底的大腿上,等等。某省曾经出现集体作弊,教师指导学生作弊。以作弊谋利的临时团伙,手段越来越高明,越来越趋向高科技。监考部门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严格查看身份证、准考证、反复验明身份,严禁手机、纸张书本进入考场。到了近年,装有高科技的车辆开进考场附近,屏蔽无线电波,阻断场外遥控传递。国家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判刑入狱、取消考试资格,仍然难以杜绝。

国人对高考的付出,绝对可以用彪悍形容。

越来越严密的高考制度,把多少权贵富贾的子孙阻挡在大学的校门外边,又出现取消现行高考制度的聒噪。如果取消高考,权力和金钱完全可以把他们的子孙托举起来,翻越大学的围墙,进入他们心仪的学校。资源被权力和金钱侵蚀,平民的孩子只能永远做平民,永远不能通过高考跃出龙门。龙生的永远是龙,凤生的永远是凤,老鼠生的永远打地洞。

近年,高考制度有了创新,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由考生学校推荐,高校考察,择优录取。多么美好的改革,终于在坚硬的钢板上揳进了一颗钉子,撬开了一道裂纹。然而,后果并不美妙,该制度实施没多长时间,某高校招生办主任就被查出,收受考生数千万元。就是2018年河南所谓试卷被调包的四个考生之一,提交自主招生的论文竟是抄袭,自主招生似乎比正常招生有更多的弊病。

如此酷热焦灼的六月,有考生的人家,内心能不焦躁起火?谁的心态会像周庄的小船,慢慢地摇,轻轻地摇,摇到哪里泊到哪里?恐怕只有神仙能如此淡定!

所以,老舍早在1959年就写出了《高考不死是为神》:

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而把脑子严格的分成若干小块块。一块装历史,一块装化学,一块……

比如早半天考代数,下午考历史,在午饭的前后你得把脑子放在两个抽屉里,中间连一点缝子也没有才行。设若你把X+Y和一八二八弄到一处,或者找唐朝的指数,你的分数恐怕是要在二十上下。你要晓得,状元得来个一百分呀。得这么着:上午,你的一切得是代数,仿佛连你是黄帝的子孙,和姓甚名谁,全根本不晓得。你就像刚由方程式里钻出来,全身的血脉都是X和Y。赶到刚一交卷,你立刻成了历史,向来没听说过代数是什么。亚力山大、秦始皇等就是你的爱人,连他们的生日是某年某月某时都知道。代数与历史千万别联宗,也别默想二者的有无关系,你是赴考呀,赴考的期间你别自居为人,你是个会吐代数、吐历史的机器。

这样考下去,你把各样功课都吐个不大离,好了,你可以现原形了;睡上一天一夜,醒来一切茫然,代数历史化学诸般武艺通通忘掉,你这才想起“妹妹我爱你”。这是种蛇蜕皮的工作,旧皮蜕尽才能自由;不然,你这条蛇不曾得到文凭,就是你爱妹妹,妹妹也不爱你,准的。

我的眼前总是幻化出无数的中国男女,老年的、中年的、青年的,背负着盛满命运、生计、荣誉、担忧的包袱,踉踉跄跄,手扒脚蹬地挣扎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只能长叹一声,十多亿国人,谁不是这么过来的?我们也旅游,超音速飞机、豪华邮轮,把我们带向陌生又陌生的地方,欣赏美景,品尝佳肴,体验异乡的风土人情,但我们肩背上的包袱减轻没?精神放松没?一次高考镂刻的痕迹,恐怕用一生的时间都难以平复,迟早回忆起来,都禁抑不住地嗦嗦打颤。

有人说高考制度酷像古代的科举制度,腐朽不堪,应该取缔。

现行的高考制度和古代的科举制度,真的百无一用?

我们先研究科举制度之前是怎样选拔各级官员的。

世袭:这种方式不需要选拔,上代的官人去世了,这顶官帽就移植到下代人头上,像现在的遗产继承,称恩荫。像前边说的,龙生的必然是龙,鼠生的必定是鼠,老鼠绝对不许跳越龙门。官的子孙永远是官,草民的后裔永远是民,官家的门扇对于寻常百姓永远紧关,登堂入室只是梦中之事;权力的高峰耸入霄云,悬浮在草民的天空,望到的都是龙的子孙在上边腾升。地洞的开挖者永远是鼠族的后裔,离开了开挖地洞就无法生存。这种制度堵塞了其他社会成员进入权力阶层的通道。需要思考的是权贵者的品行、能力,会不会像血缘那样遗传,继承者能否胜任他们接手的权力?事实是权力的世袭,扩充了豪门权势。有资料显示当时的豪门豢养文武之士,众者达数千之多,极大地增添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荐举:由各级官员发现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考察,任用。此举比世袭制优秀了许多,确能给朝廷引进人才。川人爱吃麻辣,晋人爱食酸醋,秦人抱著羊头狠啃,推荐者的品味、目光、学识、品节大不一样,能否做到内荐不避亲,外荐不避仇?是否存在举荐与金钱利益没有交换,非常难说?酒徒找醉友,秀才找书痴,皇上睡猴色重一点,趣味占有很大的比重。被推荐者也存在品节、学识的差异,如果没有统一标准,必然乱套。到了两晋南北朝,形成了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度。就是由朝廷派出专门选拔官吏的中正官,把推荐上来的人评为九个等级,再决定任用官衔的高低,无序走向有序,这是一个进步。但是,我们又发现,这些中正官并不中正,他们道德观念的厚薄,对职责的忠守尺度的长短,对金钱的亲近疏远态度,对出身门第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决定。中正的结果是最重要的官职大都落在豪强世族手里,九品中正制成了豪强世袭制的翻版。

国土幅员辽阔,权力结构多重、民族复杂众多,需求官员众多,必须有一个统一标准的选拔制度,这种制度还必须规范,并能长久有效地坚持下去。于是,到了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科举制度诞生了,并且一直持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时1300年。

这种制度宣告,只要生长在朝廷管辖的土地上,即便你进入耄耋之年,只要你还能走进考场,就有可能做官!天哪,多么伟大的朝廷,给鼠族的子子孙孙宣示,权力的天空开始接纳你们了,你们完全有资格蜕变成龙,在那里腾升,演绎出绚丽的舞蹈。这个制度焕发出多么温暖的亲和力,点燃了多少人心中的希望之火,读书做官迅速蔓延成熊熊大火,在朝廷管辖的大地上蔓延。事实也确实如此,历代的科举应试中,绝大多数举子来自贫寒家庭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市井之弟,显示了科举制度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古人考中状元的喜庆程度,绝对不是现今考中大学的学生所能比及。

哪怕你家徒四壁,食无隔夜之粮,冬无遮寒之衣,一旦考中,就一步登天,鲤鱼跳出龙门,摇身进入上流社会,成为朝廷命官,光宗耀祖,受人膜拜,月入俸银,衣食无虑,真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真宗赵恒都作了一首《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余秋雨先生在《十万进士》中写道考中状元的荣耀:拜谢坐主(考官),参谒宰相,然后游赏曲江,参加杏园宴,闻喜宴,樱桃宴,月等宴等等。还要雁塔题名,慈恩寺观看杂耍戏场,繁忙之极,得意之极。真如孟郊诗中所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还有张藉诗中写道: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秦腔《打銮驾》里包公唱当年考中状元的得意:曾记得当年登金榜,高中魁首把名扬。披红插花金殿上,去游三宫见娘娘......

本来是为了显示公平,给全社会尽可能多地递送鼓励性诱惑,结果九州大地全成了科举赛场,一切识字读书的男子都把人生的成败荣辱押在里边,科举考试的内涵大大超重;本来是为了堵塞科举之外不正规的晋升之路,结果别无其他选择的家族和个人,不得不把科举考试看成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恶战。遴选人才所应有的冷静、客观、耐心、平和不见了,代之以轰轰烈烈的焦灼、激奋、惊恐、忙乱。

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乡试一般在秋季八九月,深秋季节的天气带有初冬的寒意了;会试在第二年春季二月,初春二月还没有脱离早春的寒峭。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把考试选在这个时间,如果像今天的高考选在盛夏六月,还不照样考出火焦味了!

满朝米柴贵,尽是读书人。要做官必须读书,要富贵必须读书。做不了官即使再有银子,也只能称富不敢称贵。人的趋利如灯蛾扑火,今人如此,古人如此。读书做官,光耀祖宗,流芳百世,是多少读书人的终生理想,多少灯蛾奋不顾身地扑向名利的烈火。诱惑的鏊锅下燃烧着熊熊烈火,多少文人秀士被烤煎得直冒青烟。

一千三百年里,留下文字记载的苦读故事足以编辑成书,有隋朝的李密牛角挂书,北宋欧阳修的以荻画地……今人不可想象的故事竟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古人身上。更令人难以理喻的是,五代时期的读书人梁灏,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朝代。屡试不中,依然坚持,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离状元近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这种为了应试,为了名利,精神和肉体承受着多么残酷的折磨,当年的学子是怎么熬煎过来的!

朝廷为了保证应试的公平,采取了卓有成效的保密手段。从唐朝开始,便建立了“锁院”制度。朝廷规定考官入贡院,直至考试结束、定出名次后才能出来,少则三五天,多则五十多天。今天的高考出题专家也在出题后神秘消失,直到高考结束方才露面,其措施绝对不是创新,而是袭用了古代的锁院制度。

但是,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应考作弊层出不尽,花样百出,手段隐蔽,防不胜防。贿买、夹带、代考、飞鸽传书、结朋、行卷、授义、银盐变黑,甚至有考生将纸条塞进肛门。更有趣味的是唐朝温庭筠,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恃才不羁,一场应试替八个学子代考,在中国非正史上留下滑稽的一页。

现今考生的作弊手段,只能说是沿用了古代考生的作弊手段。如果有创新,也只是科技手段的创新,用手机、耳机取代了飞鸽传讯,将夹带写在裙底大腿,替代了塞入肛门。

古时的科举和现行的高考,古时的八股文和现时的标准答案,都束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不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持这种观点者忽略了古时科举和现时高考的目的性。科举选拔的是各级权力机构的官吏,需要的是治国谋略、官文撰写,对文字的要求是崇上精准,文学创作需要的思想、生活、情感,降到次要地位。现时的高考,主要考察学生掌握文字的熟练程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就语文考试来说,对考生作文里的生活、思想、情感含量的要求并不太高。

古代的科举制度确实为历代朝廷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唐太宗李世民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在唐朝,很多彪炳史册的人物,多是科甲出身,张九龄、陈子昂、刘知几、颜真卿、王维、裴度、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柳公权、李商隐、杜牧等等,都是千古称颂的奇才。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作家张孝祥,著名学者陈亮,朝中栋梁的吕蒙正、蔡齐、王曾、吴潜,以及清廉正直政绩颇佳的张观、贾黯等人,群星璀璨,名臣贤相辈出。明清时期的张居正、唐伯虎、汤显祖、李光地、纪晓岚、林则徐、翁同龢、张謇,等等。

我在余秋雨的另一篇文章里看到:中國古代通过科举取士组建文官体制的办法,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明的秩序……选拔这些文官的标准,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恰恰注重治国平天下,不是空论玄谈,因此也确实能把地方上的事情管起来。不断选拔,不断考试,使儒家文化拥有了大批的研习者和实行者,它也就活生生地延续下来了。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不能不认为与读书有关,读书与科举有关。

孙中山到欧洲考察后说:“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晚清时期的维新人物康有为则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

1898年春,康有为在圆明园面见光绪皇帝时,指出学八股者“不考地球各国之事”,造就出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庸才,国难临头的时候毫无用处,“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

1898年的戊戌变法,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废除八股考试。可是,慈禧发动的政变,使103天的新政成为泡影,八股遂又得以苟延残喘。三年后的1901年,为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慈禧宣布停止八股文。

科举制度冲破了多少激流险滩、明礁急湾,坚持航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我们有理由挑剔它的船体不够坚固,航线没走快捷方向,还应该这样那样?

现行的高考制度确实有诸多弊病,但谁又能拿出更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去年的六月过去了,今年的六月也过去了,明年的六月不可阻挡地要到来。还有后年的六月,伴随着遍及全国的焦灼也要接踵而来,谁也无法阻挡,因为我们还没寻找出更先进更科学的高考制度。取消了高考制度,就取消了国家维持稳定的关键元素——公平!这是古时的科举和现今的高考,能继续维持的最关键的元素。

尽管每年六月都要闻到刺鼻的火焦味,我们还必须承受焦灼的燎烤;刀风弹雨还在肆虐,我们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向前冲锋;锅里的硫酸还在沸腾,我们还必须承受腐蚀的煎熬,别无选择!

除非,卑微如灯蛾的我们,拒绝了烈火的诱惑,但又有几个灯蛾拒绝得了烈火的诱惑?

责任编辑 张 哲

猜你喜欢

试卷家长孩子
家长错了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